心理學案例:社交恐懼症的判斷與治療過程

來訪者情況:柳某,女,二十一歲,某科技大學三年級學生。

來信訴說了近年來的苦惱,並希望如有可能一定前來諮詢。她在信中說:“長期以來,我一直經受著心理障礙的困擾和折磨,時至今日,我仍舊無法擺脫這個陰影。它已經給我的生活和學習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我真心希望心理醫生能幫助我)她還在信中提出了會見時間,又特意囑咐道:“我不願這件事讓別人知道,也不希望眾多過往的同學看見我,我沒有勇氣前來敲門,請你們將諮詢室外的門開一小縫,我即可進來。”

按照約定時間,心理醫生把門敞開著。她來了,神色慌張而羞怯,大步跨入諮詢室後趕緊把門關上。心理醫生一面熱情地為她讓坐,一面告訴了心理醫生有關心理諮詢的保密原則,並表明樂意為她排憂解難。

她認為自已是個怪人,有個害羞的怪毛博兩年多來,從不多與人講話,與人講話時不敢直視,眼睛躲閃,像做了虧心事。一說話臉就發燒,低頭盯住腳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雞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發抖。她不願與班上同學接觸,覺得別人討厭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個:怪人”。最怕接觸男生.即使在寢室裡,只要有男生出現,也會不知所措。對老師也害怕,上課時,只有老師背對學生板書時才不緊張。只要老師面對學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為緊張,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現在在親友、鄰居面前說話也“不自然”了。由於這些毛病,極少去社交場所,很少與人接觸。自己曾力圖克服這個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學科普圖書,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導自己;用理智說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後來她哭訴說,這個怪毛病嚴重影響了她各方面的發展:學習成績下降;交往失敗,同學們說她清高。她正在爭取入黨,同學關係不好肯定不行。眼看就快畢業了,這樣下去怎樣適應社會呢?她急切地就:“醫生,請你快點告訴我,我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該怎樣才能克服怪毛病呢?”

施治方案:認知領悟療法,放鬆訓練法。

首先,讓她回顧一下所經歷過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過程,以找出造成她現在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在心理醫生的耐心開導下,柳某細細地回憶道:“我從小性格內向、膽些、孤僻。父母對我要求極嚴甚至苛求。父親動起怒來特可怕。記得一次我的考試成績不理想,父親讓我重做生題,我不樂意。父親怒氣沖天地將鋼筆甩到我臉上,筆尖刺傷了我的臉,鮮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還很害伯。父母很正統、很古板,對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親認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鬧鬧是不正經的,還容易上壞人的當。所以除了學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從不和男生交往.中學時,見到男女生之間的往來很反感。”

談到不愉快的經歷,柳某還講道:‘初中時,一向成績很好的我,一次提問沒答好,老師當眾批評我、挖苦我,我難過得直流眼淚。再就是大一時,同室一位同學來自農村,家境不好,我經常主動幫助她;資助她,可這樣反而傷了她自尊似的。她不但不把我當朋友,反而時常挑剔我、指責我、刁難我,故意當我的面和其他同學親親熱熱,冷落我、孤立我。這使我委屈極了,難過極了。我恨自己,自責自己是不受歡迎的人。後來,我們發生了衝突。我討厭她、恨她、和她不講話。我也覺得她討厭我。不知不覺地我就怕和人接觸了,愈來愈害羞了。”

第二次會見時,心理醫生先為她作了原因分析:

你的內向、孤僻、膽小的性格特徵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內在因素。

父母對你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輸的與男性交往的“羞恥感道德意識”,使你的性格中形成了較強的羞恥心,這對人際交往起著阻礙作用。

少兒時,你父親發怒導致的恐懼反應和老師當眾的批評、挖苦所產生的羞辱反應在你的心靈深處留下了負性心理印痕。這種印痕會由於日後的負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對心理障礙的產生和發展起作用。

在與同學相處中感到“好心未得好報”,反被誤解,惡意相待,於是委屈、怨恨、憤激;又由於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這些挫折反應在潛意識中被轉換為對那位同學的壓抑的敵意和迴避反應導致你產生了泛化心理現象(即由對某一人的敵意、迴避發展為對周圍的人都產生了戒備心和迴避反應);另一方面,自責、自怨加重了你性格中的羞恥心和膽怯。所以,人際矛盾這樁負性生活事件是導致你對人恐怖的直接的、現實的誘因。

正值青春期的你,一方面有著正常的與異性接觸的願望;另一方面你已經內化了的有關兩性交往的“羞恥感道德意識”有意無意地使你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慾望。因而,你常常處在一種是否與異性交往的心理衝突之中。而害伯、羞於見男生這種病態反而減輕了你的這種衝突。從心理學上講,體的“症狀”是內心衝突的“改頭換面”。

當你出現對人恐怖反應後,便批評、督促自已該怎樣怎樣,控制自己不要怎樣怎樣,這就產生了一種暗示、強化“症狀”的作用。再加之你愈感到“不自然”、“狼狽”、“難堪”,頭腦中就愈多地出現“想象觀念”。這進一步導致了你的自我感覺惡化。如此惡性循環,“症狀”便日益嚴重了。你在這種想改變又未能改變,想擺脫又無力擺脫的困境中,早年的負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與現實問題交織在一起,產生了綜合作用。這就是為什麼除了迴避同性,害怕男生外,還那麼怕上課的老師的緣故。

在心理醫生分析的過程中,她頻頻點頭,表示贊同心理醫生的看法。

接著,心理醫生給她提出了一些建議:

設身處地地站在那位被你幫助而又對你不友好的同學的角度想一想,理解並寬容她。同時檢查自己是否存在過敏、多疑等不利於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漸解除壓抑的敵意。

正確認識兩性間的正常交往,認識青春期渴望接近異性很正常,摒棄舊的道德意識,尊重自己的正當意願。

找兩位關係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們對你在與人交往中的反應,如臉紅、發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狀態是否確實。目的是讓她通過調查,克服“想象觀眾”的作用。對此條建議,起初她感到很為難。但經心理醫生講解了人際交往中的真誠原則,她勉強答應試一試。

一週後,柳某再次前來,這次是敲門聽見“請進”的聲音才進來的,顯然沒有了前次的那種慌張神色。她有些興奮地告訴心理醫生,那天諮詢後,有了克服自己心理障礙的信心;對障礙的原因又進行了思考,心理明朗了許多,好像“撥開了迷霧”;這幾天對自己過去的想法進行了反思,和同寢室同學接近了些。關鍵是,她鼓足勇氣找了兩閏女同學述說了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自我感覺和痛苦後,一位同學說她“是有些靦腆”,但認為這是她的性格表現,並不以為然;另一位同學說根本沒覺察到也有什麼“臉紅”、“發抖”之類的“不自然”表現,非常奇怪她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感覺”。兩位同學的評價開始動搖了柳某的“想象觀眾”觀念,認為“可能我在她們面前是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不自然,那麼狼狽”。但她仍然堅信男生、老師看出了自己的毛病討厭自己。

對於她的思考、領悟以及行為上的進步,心理醫生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在對障礙原因進一步討論和對人際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必要的指導後。

每天堅持寫觀察日記,著重觀察周圍人的舉止言行和對你的態度。

分別調查兩位老師和兩位男生對你的評價,證實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

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鬆訓練。即在想象中將最想見又最怕見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迴避不了的人(如任課老師)突然呈現在自己面前,體察自己的情緒反應和心理反應,然後放鬆,使情緒和肌體產生由緊張到鬆弛的反應,最後產生意向上的適應並擴展到現實行為中。

為其佈置了“大目標小步走”的與人接觸、交談的作業。

加深對障礙產生原因的認識,淡化負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樹立正確的交往觀。

為了檢查計劃執行情況和進行反饋調節,心理醫生又約見了柳某幾次。從反饋中瞭解到,通過注意觀察別人和寫觀察日記,發現“別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並不特別關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為。”在對男生和老師的調查中,她意外地獲知:由於自己成績不錯,聽課時埋頭筆記,老師說她“很有發展潛力”,輔導員對她爭取入黨給予了熱情鼓勵。男生對她的評價是“文靜、端莊、矜持,只是覺得像一位“驕傲的公主”,但並沒發現她有什麼異常,更不討厭她。這些評價證實了她自己過去“想象觀念”的錯誤性,使她信心大增。再加之改變了過去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堅持了想象放鬆訓練,執行了逐步與人交往的任務。

社交恐懼症之所以是後天形成的,也就在於社交能力不是與生懼來的。一方面固然需要通過人際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擴大社交面,一方面要具備健全的人格發展,才可能進行人際交往。因此,社交恐怖實際上是人格發展過程中,尤其是青少年難以避免的。不過,還是個人人格發展的不健全才導致了習慣性的社交恐怖,從而形成社交恐怖症,影響著正常的學習與生活。所以增強自信、參加集體活動是戰勝社交恐怖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