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高呼“無幣區塊鏈”,區塊鏈真的可以脫離比特幣單獨存在嗎?

央视高呼“无币区块链”,区块链真的可以脱离比特币单独存在吗?

報道用迅雷的 “鏈克”、微眾銀行在仲裁方面以及蘇寧銀行在信用證方面的區塊鏈應用舉例,探討“無幣區塊鏈”落地的可能性。

就連李笑來在央視的鏡頭下也說出了“大量的場景是不需要激勵參與者的,這時候幣就是不需要存在的”這樣的話。

而就在這之前的幾天,一直對比特幣避而不談的馬雲也嗅覺靈敏地表達了“區塊鏈不是泡沫,比特幣才是泡沫”的觀點。

其實自區塊鏈和比特幣誕生以來,技術、金融、商業界就二者是否可以切割展開過無數的討論,但時至今日,仍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眾所周知,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而比特幣則為區塊鏈的運行建立了一套獎勵機制。

最簡單的區塊鏈就是由比特幣交易記錄組成的數據庫或分類帳。由於在交易的過程中並沒有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來參與認證,所以就需要交易參與雙方在這之前能就交易的有效性達成一致,而這種共識機制則需要通過複雜的資源密集型計算方程來驗證其合法性,但算力會消耗大量的資源,為了調動參與驗證者的積極性,比特幣就被當做獎勵贈送給了貢獻算力的人。

簡單說來,就是區塊鏈上的每一筆交易都需要記賬,所有人一起爭奪記賬權的行為就是挖礦,所有的token都是為激勵礦工而存在的。

如果把token和區塊鏈進行切割,那麼就不會有礦工願意記賬,因為沒有人會無償貢獻算力,沒有礦工記賬區塊鏈就沒辦法運行。

即便是央視用來樹典型的迅雷“鏈克”的首席執行官也坦承:在他們所創建的共享經濟的封閉體系裡需要有激勵機制。

在報道里,央視探討了“無幣區塊鏈”的兩個方向:

1、企業搭建封閉體系,在這個體系裡怎麼玩都可以,只要不兌換法幣就行,就像迅雷 “鏈克”和蘇寧銀行那樣。

2、公眾將記賬權轉交給政府職能部門,由這些部門來記賬,那麼就不會有需要獎勵token的問題產生,就像廣州的仲裁裁決那樣。

目前,網易、小米、京東、阿里等都有意朝第一個方向發展,但只有網易的星球顫顫巍巍立了起來,其他的像阿里的麻吉寶、京東的哈西莊園通通都見光死,小米的WiFi鏈也還在小心翼翼的摸索中。

除了在封閉體系裡發獎勵之外,大企業其實也可以嘗試自己掌握記賬權,因為對於管理者來說,只要不擾亂市場、破壞制度,一切問題都可以商量。但是對於小企業來說,區塊鏈溯源、不可篡改的優勢在巨大的算力消耗面前可能就沒那麼明顯了。

至於第二個方向,或許就是因為公信力的逐漸喪失才有了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倘若再一次集權,很難想象是否會對社會穩定產生影響。

中本聰提出比特幣的概念是基於自由主義的角度出發:它開放、透明、自治,不受所謂的權威機構的監管,人人皆可從中獲益。

但相對的,因為它開放、透明、自治、不受監管,所以誕生了大量的暗網交易、龐氏騙局、交易所亂象。

目前的社會制度還託不起這樣的自由主義,這或許就是央視高呼“無幣區塊鏈”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