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潮時淹沒 退潮時露出 日照嵐山號稱海疆第一碑——海上碑


這是剛剛拍攝的自然岩石上雕刻的海上碑。海上碑雕刻在山東省日照市嵐山頭街道嵐陽路社區南海岸邊的岩石群上,岩石群東西長150米,南北寬30米。

海上碑雕刻在最南邊的岩石上,碑刻東西長4米,上下高4米,平面刻有題字,皆為楷書。西部為橫書,上有“星河影動”、“憾雪噴雲”,為明代監察御史蘇京所書,下有“難為水”,為清代安東衛守備閻毓秀所提。

東部為豎書,上有“萬斛明珠”,下有“砥柱狂瀾”,為明末禮部尚書王鐸所書。漲潮時,部分碑刻會沒入海水中。落潮時,碑刻露於淺灘。碑石久經海水洗禮,表面光滑潤滑,有如處子肌膚。

海上碑始刻於清順治乙酉年間,碑身背南面北,構思巧妙。北為面,可立於岸上面朝大海觀賞碑文,文中意境與海景交融,引發遊人遐思。背為南,可抵禦海潮以保護碑文,使其歷經滄桑360餘年依然字跡如初。

海上碑其實是幾位明末清初的官員在退隱和在位時所題寫,但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一是讚美海州灣這片大海的美麗,二是希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這是海灘邊的那一片礁石,礁石保護了海岸線,創造了當地物阜民豐的幸福生活。

礁石記錄了歷史的滄桑,斑駁、風化痕跡歷歷在目。

小編對碑刻旁的一個石碾子似的東西也很感興趣,由於小編忙於拍攝,沒來得及細聽一位當地文管者的介紹,就讓小編髮揮一下自己的想象吧。一是碾子,用石頭雕刻的,但不一定具有真正的作用,只是一個象徵,在漁業豐收的同時還祈求糧食豐收。

另一個可能就是一種記錄太陽運行的標識,根據太陽的變動而指引漁船的行駛方向?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了。“五一”小長假到了,這個地方遊人倒不是很多,小編建議不妨到海上碑那兒去轉轉,海邊還可以自由趕海哦,是個放鬆身心和心情的好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