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有幾人知其後還有一句?

用戶69612678425

可以參照我發表的這篇文章《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下半句,劉備死前才讀懂,諸葛亮一生不懂》:

三國時期作為千年以來未有之亂世,自然也是英雄輩出的一個時代,尤其是各種鬼才、奇才層出不窮。而論求賢和人才,劉備可謂是最會招攬人才的,當初流傳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劉備卻招收到了臥龍和鳳雛兩個天下大賢,但是其實這句話完整的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劉備

其實這句話也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強調了劉備如果要匡扶漢室,那麼這幾個人是必不可少的。劉備作為當時白手起家的代表,僅僅依靠自己劉皇叔的身份,依靠自己的仁義可以做到同曹操這樣的官宦子弟一樣的成就,著實非常的不容易,這背後就是劉備有自己的識人之術,劉備也確實是古今少數的仁義之君,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願意為其賣命。

而諸葛亮自然不用說,諸葛亮是劉備創業中的戰略家,諸葛亮一篇《隆中對》就把未來幾十年的格局給預測了,為劉備集團可以做到天下三分立下不小功勞。鳳雛則是劉備可以拿下益州的關鍵,鳳雛隨著劉備入蜀,在攻打成都的戰鬥中不幸陣亡,此為劉備的一大損失,但是卻讓劉備拿下了益州這塊重要的地盤。

諸葛亮

後半句中提到的子初,就是大賢劉巴。劉備在攻打益州之後劉巴歸附了劉備。而劉巴這個人並不喜歡劉備,當年曹操征討荊州的時候,劉巴便寧可投降曹操,也不投靠劉備。造化弄人的是劉巴最後還是落到了劉備手上,劉巴在益州的聲望使得劉備多次登門請求劉巴輔佐自己,最後劉巴深感劉備乃是真仁義,於是便出任為官,劉巴第一大的貢獻就是解決了蜀地的經濟問題。

劉巴

劉備攻打益州時的戰亂,使得佔領之初的蜀地經濟一片混亂,尤其是府庫空虛,使得劉備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而劉巴僅僅說了一句:“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劉備推行後,僅僅一個月便解決了這棘手的財政問題,劉巴的能力由此可見是非常突出的。如果劉巴輔助劉備,那麼就如同蕭何之於劉邦,可以讓劉備擁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而孝直就是法正,法正善奇謀,在漢中之戰時曾經獻計斬夏侯淵。並且法正也是帶領劉備入蜀的大功臣,法正深受劉備的敬重和重要,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往往有事情是必須同法正商量的。法正之於劉備,正如當年陳平之於劉邦。雖然有諸葛亮這樣的鬼才,但是法正這種擁有戰術上高超見解的人還是十分需要的。不過法正卻過早的離世了。

法正

劉備在白帝城彌留之際讀懂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所以劉備才託孤的時候才要求諸葛亮不可輕易再北伐,劉備也深刻的感覺到了蜀漢對於其他兩股勢力而言的弱小,畢竟亂世打的還是實力。而諸葛亮也發出了是自己沒有盡到臣子本分的感嘆,還說道如果孝直在的話一定可以勸住劉備,就算沒有勸住,那麼也不至於輸的這麼慘。

不過諸葛亮卻一生沒有讀懂這下半句,蜀漢失去劉巴法正之後,只剩下諸葛亮這樣的戰略大才。尤其是失去劉巴之後,蜀漢其實就缺乏一個紮實的財政大臣。而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實在是空耗了蜀漢國力,雖然這是為了匡復漢室,但是沒有一個穩定的後勤基地,蜀軍只能是越打越弱。

喜歡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謝謝!


小司馬遷論史

“臥龍(也作伏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對劉備所說,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臥龍鳳雛”很多人都知道,臥龍是指諸葛亮,鳳雛是指龐統,兩人得一便可安定天下。說明他們的能力是極其出類拔萃。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臥龍”諸葛亮出山後,果然雄圖大展,最終奪取荊州以為根本。同時諸葛亮又為劉備推薦了“鳳雛”龐統,龐統的軍事才能更使劉備如虎添翼。只不過鳳雛命短,入蜀時戰死。

那“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中的“子初孝直”是誰呢?

子初即劉巴,字子初。孝直,即法正,字孝直。

劉巴是荊州零陵郡烝陽縣(今湖南省衡陽縣、邵東縣一帶)人,出身於官宦世家的官N代,少知名。其祖父劉曜曾為東漢蒼梧郡太守,父親劉祥做過江夏郡太守、蕩寇將軍。荊州牧劉表多次徵用劉巴,並推舉劉巴為茂才,劉巴都不應就。

劉備在在荊州時,就聽說劉巴很有才學,於是派當時的神童周不疑去求學,劉巴卻予以拒絕。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劉表,劉表病逝,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曹操進至新野時,劉琮決定投降。此時寄居荊州的劉備得知劉琮投降後率眾南撤江陵,後又退往夏口。荊楚一帶的名士很多都跟隨劉備而去,劉巴卻北上拜見曹操。說明劉巴對號稱“皇叔”對劉備很不感冒。曹操也知道劉巴有才能,任命劉巴為掾,讓其招納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不料劉巴運氣差點,曹操很快在赤壁被孫劉聯合打敗北還,三郡也為劉備所得。

劉巴無法向曹操覆命,便寫信給諸葛亮說:“我乘危歷險,本想應天順民,讓荊州諸郡歸順曹公,讓天下重歸一統。可眾人太看重道義,要麼考慮私利,這不是我的智謀所能規勸的。實在沒辦法的話,我就浪跡天涯,乘舟遊於大海,再也不管荊州的事情了。”

諸葛亮回書勸說道:“劉公雄才蓋世,已據有大部荊州土地,眾人莫不歸心,天意人事,孰去孰就,已經十分清楚了,你還想到何處去呢?”

劉巴表示:“我受曹公使命而來,不成功便回去,這是理所當然的,你又何必過問呢?”於是逃往交趾郡。劉備得知劉巴遠走交趾深以為恨,卻也無可奈何。

劉巴到了交趾後,改姓張。但後來與交趾太守士燮不合,於是又進入益州,到劉璋手下任職。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想請劉備進入益州以討伐張魯,派遣法正去迎接劉備。劉巴進諫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劉璋不聽。等到劉備進入益州後,劉巴又向劉璋進言道:“如果讓劉備去討伐張魯,相當於將老虎放歸山林。”但劉璋仍沒有聽從劉巴的意見。劉巴只好閉門稱疾。後劉備果然發兵奪取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璋戰敗投降劉備。

劉備進圍成都時,曾命令軍中:“如果有誰危害到劉巴,我將誅殺他三族。”劉備奪取益州後,劉巴向劉備謝罪認錯,劉備則很大度,並沒有責怪劉巴。諸葛亮也多次稱讚劉巴的才能,劉備也深知劉巴才能,遂任命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

劉巴不得已給劉備服務,但很忠於任事。

當初劉備與劉璋開戰時與眾將士約定:“如果大事能成,劉璋府庫裡的東西任你們拿去。”等到攻下成都時,將士們都前去府庫拿取寶物,致使軍用不足。劉巴向劉備建議道:“此事很容易解決,只需鑄造鑄值百錢的銅板通行,統一物價,並實行公賣制度即可。”劉備採納劉巴建議,果然數月之間府庫得以充實。

劉巴又與諸葛亮、法正、李嚴、伊籍共同制定制定《蜀科》,奠定了蜀漢政權的法制基礎,對蜀漢政權建立立功不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劉巴為尚書。第二年,尚書令法正病逝,劉巴接替法正為尚書令。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劉巴為劉備起草了登基時所需的各種禱文、詔誥、文書。

但劉巴作為名士,很有些脾氣。對劉備手下那些將領也不太感冒。《零陵先賢傳》記載了一個故事:張飛非常喜歡與士人結交,聽聞劉巴名氣,某次去劉巴家拜訪,劉巴卻不搭理他,搞的張飛很生氣。

諸葛亮為此勸劉巴,說張飛雖然是武人,但仰慕君子,似乎應該給張飛一點面子。劉巴則道:“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

劉巴看不起張飛甚至都傳到吳國孫權和張昭那裡,張昭都認為劉巴“不當拒張飛太甚”。

劉備稱帝的第二年,即章武二年(222年)劉巴去世。

《劉巴傳》說他“躬履清儉,不治產業”。《三國志·蜀書》中也沒有交代劉巴的子嗣情況。

劉巴去世後,曹魏尚書僕射陳群給蜀漢丞相諸葛亮寫信探問劉巴的情況,對劉巴極其尊重,在信中稱呼劉巴為“劉君子初”。

劉備曾自我感覺良好: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

諸葛亮很欽服劉巴: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

法正是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名士法真之孫。

法正早先投劉璋,但不得重用,常嘆懷才不遇。建安十三年(208年),益州別駕張松出使曹操,想獻益州給曹操,但曹操以張松相貌醜陋而蔑視張松,張松受辱後回去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交好劉備。不久曹操在赤壁戰敗,劉備勢力大漲。劉璋於是選人出使劉備,張松於是舉薦好友法正。法正一開始辭讓,後來不得已只好前往。劉備見到法正後,“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法正覺得劉備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後,遂與張松密謀決定暗中投靠劉備,把益州獻給劉備。後來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

劉備佔據益州後,因為是外來戶,急需與蜀地豪強大族搭上關係,有人勸劉備迎娶吳壹之妹吳氏,但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劉備認為自己與劉瑁同族,這麼做有違禮法。法正進諫道:“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晉文公逃難到秦國時曾娶了親侄晉懷公子圉的妻子懷嬴。法正認為晉文公尚且可以娶親侄之妻而未遭到禮法的抨擊,何況於劉備與劉瑁之間還不是親戚關係。於是劉備納吳氏為夫人。後來劉備賜予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四人黃金各五百斤,白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作為諸將中的最高賞賜。可見法正已經成為劉備的鐵桿親信。

後來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與軍師將軍諸葛亮、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興業將軍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以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

法正擅長軍事謀略,政治眼光稍差,因循守舊缺乏變通。《蜀科》制定後,由於嚴法治蜀,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豪強十分不滿,以消極態度牴觸蜀漢政權。為此法正以當年漢高祖入關與民約法三章之事向諸葛亮進言,認為成都初定,宜“緩刑弛禁”,放寬約束。

極具政治眼光的諸葛亮認為不能盲目沿用漢初的法度,應當因時制宜,懂得變通,於是寫了《答法正書》給法正,曉以大義,告訴其更深一層的意思。(《答法正書》: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闇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

法正在外掌握著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權(蜀郡下轄成都縣),在內經常為劉備出謀劃策,是劉備的主要謀主之一,當時劉備對他的倚重有時甚至超過諸葛亮。但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眥必報,掌握大權後,曾經對他有過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顧,他有過小矛盾的人都加以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於是有人向諸葛亮告發,希望他能報告給劉備,約束法正的作威作福。洞察形勢的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劉備寵信的肱股之臣,勞苦功高,如果自己出面說這些事很不合適,因而也不加過問。

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是其後劉備行軍打仗的主要謀士。

劉備後來又進取漢中,整個漢中之戰就得益於法正的謀劃,尤其定軍山一役,法正,黃權設計大破夏侯淵軍,並斬其首級,徹底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將曹軍驅逐出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並追諡法正為翼侯,法正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法正能力出眾,才幹突出,對於蜀漢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諸葛亮就對其評價很高: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三國志》作者陳壽稱讚其可比曹操帳下的著名謀士程昱和郭嘉。甚至奸雄曹操都感嘆: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還有一件事說明劉備和法正的好基友關係。有一次劉備與曹軍在作戰中,形勢不利,本應撤退,劉備卻大怒不肯撤軍,當時無人敢進諫。忽然箭如雨下,法正便跑上前擋在劉備前面。劉備趕緊喊道:“孝直避箭。”法正回道:“連明公也冒著箭雨、飛石,何況我呢?”劉備只好允諾:“我和你一起撤退。”於是下令撤軍。

劉備因關羽遇害伐吳,眾人勸阻不下,諸葛亮獨嘆:若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可見法正之於劉備的重要性。法正和諸葛亮實則正好互補,陳壽就指出諸葛亮擅長治政,“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劉巴與法正去世之時正是蜀漢政權初創之際,他們去世,使得蜀漢失去了兩個頂樑柱,此後蜀漢僅靠“臥龍”彈盡竭慮獨自強撐,最終蜀漢也沒能得天下。假若兩人天若假年,蜀漢或可能與曹魏一爭雄強也未可知。

四人均為劉備所得,然都不很長壽。劉備雖得之,仍不過割據一方而已,豈非天命。


趙燕雲

這句話的完整版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人們常常喜歡斷章取義,喜歡說前半句,往往忽略後一句,而後一句往往是別人想表達的意思。

例如很多腐儒都喜歡掛在口邊 的一句話就是“以德報怨”,被人反駁的時候,往往一句孔聖人說的還有錯,把人噎的直翻白眼。但是完整版是“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是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善行?用適當的懲罰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所以說,許多話不能聽半句。那先說為什麼人們喜歡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三國時期,我國出產謀士,可以說各個勢力之間的較量是謀士之間的較量。曹操的謀士集團大多來自潁川,荀彧和郭嘉就是曹操潁川謀臣的代表。荀彧有蕭何之才,而郭嘉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孫權手下的人才主要是江東子弟,而江東自古多豪傑,周瑜魯肅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軍,呂蒙打敗了威震天下的關雲長,陸遜打敗了頂峰時期的劉備,讓劉備不得不託孤白帝城。

而劉備更牛逼,從一個賣草鞋的混到一方大軍閥,臥龍、鳳雛等頂級都在其身邊出謀劃策。而臥龍鳳雛可以說是三國最豪華的謀士組合了吧,劉備穩妥妥的天下之主的節奏吧,但自己和臥龍鳳雛最後卻都沒有一個美好結局。

臥龍諸葛亮一生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都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於蜀漢建興十二年病逝於五丈原,可以說至死沒有完成自己的理想。

而鳳雛龐統更慘。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死,時年才三十六歲。龐統死後,被葬於落鳳坡。

而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意思是子初和孝直這兩個人,如果去掉一個,漢朝政權就不能興盛。而當時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劉備,毫無疑問又得到了這兩個大佬。

劉巴字子初,開始曹操征伐荊州,荊州士人多跑到劉備那邊了。而劉巴卻北上投靠曹操,後受曹操命令招降荊南三郡。不料這三郡先被劉備所得,劉巴不能覆命曹操,遂遠至交趾,又輾轉進入益州。

在劉備平定益州後,劉巴歸附劉備。劉巴雄才蓋世,在劉備攻取益州之後,國庫空虛,劉備十分憂心。劉巴對道:“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可見劉巴之才。

法正字孝直,本為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法正這個人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漢中之戰時,他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立下奇功。

益州平定後,法正與諸葛亮等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曹操曾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話說回來劉備得了這麼牛逼的四個人,最後還是沒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自己當了皇帝。倒是曹操,雖然是奸雄,人家到死都沒有稱皇帝,只是號魏王,歷史彷彿給人開了個笑話。


小王子木有錢

在《三國演義》中,皇叔劉備曾偶遇名士司馬徽,兩人在草堂促膝長談,司馬徽見劉備有志向卻一事無成,便向劉皇叔推薦了兩個人,即諸葛亮和龐統。

書中第35回記載: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龍、鳳雛何人也?”水鏡撫掌大笑曰:“好!好!”玄德再問時,水鏡便轉移了話題,很有神秘感嘛!

司馬徽

在書中第37回,隱士司馬徽又出現了,這回他主動來拜訪劉備,並向他再次推薦了臥龍諸葛亮。可令人奇怪的是,司馬徽出門時竟然仰天大笑說:“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惜哉!”說完後,飄然而去,劉備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這是司馬徽在小說中的二次出場,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能掐會算的世外高人形象。於是,他的這兩句經典臺詞火了起來。

司馬徽拜見劉備

慢著,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面還有一句?好像說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想必小夥伴們肯定會有以下幾個疑問:第一,這句話是誰說的呀?第二,子初、孝直又是誰?第三,加上後半句合理嗎?

劉備偶遇司馬徽

關於第二個問題,子初,是劉巴的字,孝直,是法正的字,法正的知名度估計比劉巴更高點。

法正原來是劉璋的手下,後來出使劉備,便和劉備“一見鍾情”了。是他給劉璋寫勸降信,幫助平定益州,是他主張攻打漢中,併為劉備出謀劃策,劉備拿下漢中王后,便將法正任命為尚書令(相當於丞相),此時他的地位幾乎比諸葛亮略高了。可惜法正不久病逝了,不能跟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了,劉備哭鼻子了很久。

而劉巴是荊楚一帶的名士,劉備很喜歡他,法正死後,便是劉巴接替的尚書令。之後,劉巴基本一直陪同劉備,幫劉備起草文書等等,處理政務也是一把好手,可惜劉巴在公元222年去世,死於劉備之前。

法正

那麼第三個問題就容易回答了,後半句話是蠻合理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主要依仗的是諸葛亮和龐統,而後來劉備身邊的人才越來越多,他更偏愛法正和劉巴兩人了,且兩人都很有能力。而“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整一句話,足以表明這四人對蜀漢集團的重要性。


小刀文史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意思是諸葛亮和龐統都是曠世奇才,只要得到這兩個人之中的一個,就可以安定天下,成就不世霸業。但是,還有一句話大家就不知道了,那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有諸葛亮這些老臣打天下,但蜀漢朝政缺乏真正的人才。諸葛亮在的時候,可以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但是,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只能依靠諸葛亮一個人的威信和能力支撐,一旦諸葛亮撒手人寰,朝堂上就缺乏一言九鼎可以匡正超局的擎天之柱。如果

法正與劉巴都在,就可以避免無人才可人才可用的窘境。

諸葛亮主要是政治上的才幹,出謀劃策還得依靠法正。劉備打下漢正,主要就是法正的功能。從個人私交上看,劉備對法正的信任還要超過諸葛亮。而劉巴也是一個治理國家的能家裡手,有一套治國經驗。有法正和劉巴這兩個智囊在,蜀漢政權就不會偏離方向,起碼可以起到退斥奸邪小人的作用。

諸葛亮在的時候,劉禪身邊的奸臣小人還不敢怎麼樣。諸葛亮一死,由於滿朝文武已經無大才可用,劉禪再也沒有人可以約束,那些奸邪小人一個個都蹦了出來,陷害忠良之士,連大將軍姜維都被逼迫的主動去外地囤田,為的就是遠離這些小人避免被陷害。

其實,諸葛亮對此也有一些責任。諸葛亮總是喜歡在朝政上大包大攬,事實躬親,這可能是因為他責任感太強,信不過別人,但這也讓人才缺乏必要的鍛鍊。沒有實務上的鍛鍊,是培養不出優秀的政治家的。蜀漢朝堂上由於這些小人把持權柄,變得烏煙瘴氣。這個時候,蜀漢的結局已經離滅亡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