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丨謝謝,我回來了!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離汶川地震已過去十年,時間過的真快,彈指揮間。

還記得那場大地的晃動。每天電視播放的畫面都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基本不敢看更新的數字。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震撼和感動,那時候發現自己特別愛哭。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十年變化很多,經歷地震的孩子已經長大,每一個家庭開始新的生活,經歷創傷的土地開始脫胎換骨般的新變化,每一次耍姐進汶川都感嘆“變化真大”。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地震確實也改變了汶川。之前汶川的工業產值佔阿壩州的7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強縣,地震讓汶川的工業遭到毀滅性打擊,重建卻還回了這裡的綠水青山。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如今的汶川已完全不一樣,地震之後調整和全民的努力,這裡每年接待遊客數幾百萬人次,背後是一座城市十年來的涅槃重生。

在巨災中挺立,在毀滅中新生。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每處新址後,都有很多默默付出的人,今天只想代表汶川,向每一個人說句:謝謝!文雖有盡,而我們一直記得的,不止是那一天,還有全世界範圍裡數不清的每一雙溫暖的手。

映秀鎮丨花開引客來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那一天,映秀鎮幾近成為廢墟,95%的房屋完全倒塌,全部房屋不能居住,老百姓幾乎“上無片瓦遮身”。

餘震不斷、道路不通,東莞援建組謹慎地做了多次論證和修改,由全國頂尖的科研機構提供抗震技術,才有了今天的映秀。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不少居民用援建房屋做起了旅遊經營,鎮上陸續開起了幾十家民宿、餐館,當地居民不再像從前一樣外出務工掙錢,大多留在本地做起了小生意。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那一群“外地人”,在重建之路上,卻比本地人更瞭解當地文化。在映秀鎮隨處可見的羊形石雕,民族元素,無一不展現著他們對當地人文、歷史、宗教的尊重和用心。“莞香廣場”、“廣東大道”、“東莞大道”,這些地名都是映秀當地人起的。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在鎮上的東莞大道兩旁,分佈著大量的餐館、旅社、商鋪,如今“戶戶有商鋪、家家搞旅遊”已成為小鎮特色。

博愛新村飯店是地震後老闆楊雲新修的。震後在政府的援建下,他們一家搬回了映秀鎮,夫妻兩用一樓的門面開了飯店。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臨近午飯點時,是每天他們最忙碌的時候。今年,他家多聘請了一名廚師,裝修了兩個包間,擴大了經營規模。“來映秀的人多了,做飯店生意自然能成。”楊雲剛說。

飯店取名博愛,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大家的恩情。

水磨古鎮丨涅槃重生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這座不起眼的小鎮,從轟然倒地到重新站起,只花了18個月的時間,十年後的它,已經成為了國家級5A景區。設計者回憶起一邊設計一邊施工的日子,依舊感慨萬分。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現在去問問街上的當地人,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謝謝。謝謝所有人,謝謝佛山的兄弟姐妹。這裡的災後重建工作都與廣東佛山市對口援助,也正是在他們的精心策劃下,所有的高耗能高載能工業園全部搬離了小鎮,重回綠水青山。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走在古鎮,帶著濃厚羌藏風貌的建築上點綴著羌族鍾愛的羊圖騰,藍天白雲之下,五彩的經幡似乘風飛舞。

在這裡,很容易找到溫暖的印記:佛山大橋、佛山廣場……寫入地名,也許是最深刻的道謝方式。“離開水磨時,每個人都要植下一棵樹。60歲後回想起來,這段經歷肯定精彩。”——佛山援建工作組的約定。

北川丨新城裡,不變的是舊情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作為重災區,北川只能異地重建。而如今的新北川,景區就是縣城,人們就住在風景如畫的景區內。

從無到有,一座城市拔地而起。山東對口援助,重建隊伍的口號讓人動容:把北川,當成山東來建。不止幫忙,不止是完成工作,是把這裡當成自家去修繕。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災難後互助的感情尤其真摯、深沉,在山東如此,北川那邊也是如此。過年過節時,他們還會收到北川老鄉發來的短信。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有空來北川耍噻。”這群居住祖國最東邊的山東男人,早就聽懂了偏居西南的四川話。

川大地震十週年,王國成54歲了,他每天都會做禮拜,祈求上蒼的庇護,為蘿蔔寨祈福。

那些記憶猶新的瞬間……

這次除了去發現這些景點背後的故事,我們也採訪很多經歷了地震的人,有眼淚、有沉思、有遺憾、有不能觸碰的記憶、有對未來的希望...

整理一些回答給大家分享,希望曾經發生的事情被記錄,也想說:生命有裂縫時,陽光才能照進來。今後的日子,我們定會安康。

“第一時間在茫茫校園中找到我”

@代先生

2008,21歲:

汶川地震的那年,我和他在成都紡專讀大學,那時我剛剛滿21歲,生日過了不到一週。地震後他第一時間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我。

2018,31歲:

現在,他是我的老公,我們有個可愛的三歲女兒。感謝他這麼多年對我的照顧和包容。

“一個孩子的視角: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

@PB 2018

2008,18歲:

我高三,512下午正是高考前第二次摸底考,剛拿到試卷教室的桌子和凳子突然發瘋的顫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人: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叔叔阿姨……拿出電話無任何信號,一個孩子的視角“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

2018,28歲:

現在是中國電信四川公司網絡運營的IT運營支撐,工作其實10年前就註定。那場地震,我失去了在映秀的四叔,家裡人打了三天電話,一尺處於癱瘓狀態。那時的我就告訴自己:我要學通信,懂技術,為家鄉在困難來臨前保駕護航。

今天,我做到了!現在汶川網絡覆蓋率滲透100%,全面4G!家鄉加油,四川雄起!

“看到媽媽那一眼,嚎啕大哭”

@周曉慧

2008年:

那天剛好開家長會,媽媽提前來教室,我和班長去外面接家長。地震突出起來,並不知道發送了什麼,只記得最後在操場看見媽媽,衝過去就抱著嚎啕大哭。

2018年:

十年後,無數次想去汶川映秀這些地方看一看,無奈總是生活的枷鎖。希望曾經的震區人民都過得幸福美好

“如果不是當時想著還有我,不然就去死了”

@夏末

2008年:

我們一家在北川,全城房子感覺都塌了,一路都是逃難的人。媽媽確定我安全之後,徒步去找爸爸,可爸爸還是去了。那場地震帶走了家族19人。

後來和媽媽說笑,“如果不是當時想著還有我,不然就去死了”

2018年:

十年後,北川新城建設的很漂亮,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對家鄉的印象還是老北川深。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回去看看那一堆廢墟。經歷過災難後,人更清醒,也更懂得珍惜。也想給媽媽說一聲,感謝生命有你。

“地震後決定揹包走遍大半個中國”

@潘達小蜀黎

2008年:

10年前剛結束一年的藏區志願者,就經歷了地震,過後決定揹著揹包,用兩年時間走遍大半個中國。

2018年:

現在阿壩發展很快,映秀很突出。毀滅過後是重生,逝者如斯夫。就想對仍深埋在那片大山裡認識和不認識的人說,我心裡仍舊有你們。

“我以為後排的人在踢我”

@Elaine Won

2008年 16歲:

上高一,馬上要開始考試。地震時全班一片喧譁,突然感覺地在搖,習慣性的以為背後同學踢我的板凳,還沒來得及全班都在跑。教室外整個地面在搖動,教學樓電線全部在搖晃,廣播裡在教往操場裡去。最後全校放假一週,各自回家...

2018年 26歲:

後來陸陸續續去汶川兩三次,新汶川生機勃勃,人們陸續開始走出陰霾,再見震後的青山綠水,感慨萬千。誰也無法預料意外和明天那個先來,有幸活下來的人請務必過好每一天。

敬畏自然,也敬佩人類

地震後,九寨溝多了一條雙龍瀑布,漢中浮現了一座“龍山”。鬼斧神工的天工之力,造就災難,也造就風景。無論人類在歷史的淺灘上行走多遠,自然只需要區區幾分、幾秒的時間,就能摧毀一切。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確實,人在大自然的力量前,顯得脆弱,甚至不堪一擊;可汶川地震十年後回頭看,我看到團結、堅持、傳承的力量仍然堅如磐石,它不畏懼滄海桑田的變幻!

一磚一瓦,讓廢墟變成天堂。一步一腳印,漸漸走出陰影。

即便愚笨,即便沉重,即便緩慢——那又怎樣?我們一直在前進。追溯至數千年前,生在四塞之國,見聳入雲霄的高山便低頭修起棧道,遇水造橋,才有了後來的四通八達。巴蜀人民早就習慣和自然逐力,不作抱怨,無論好壞,接受當下,爾後世世代代,都會於沉默中發力,在苦難裡涅槃重生!

十年有多長?

3650天,219000分鐘,13140000秒

這麼久以來,讓你們擔心了。

而今,四川只想向全世界遞交一份通告:

我回來了!

謝謝每一位關心的人

生活依舊平靜

只是更加堅定和感恩

一旬十天,是上古時代的一週

懷胎十月,是孕育生命所需的時間

震後十年,是一座城池重生的歷程

十年不只是時間的力量

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力量

汶川地震十年丨谢谢,我回来了!

來 源|@成都周邊遊

總 編|沈洋

副總編|楊玉昆 楊瓊 張國華

主 編|楊玉昆

總策劃|曹斌

策 劃|雷雲波 王道榮 邱俊 毛治府 彭沁 王軍

編 輯|任天能 李潔 虎霖孜(實習)

主 辦|中共昭陽區委宣傳部

承 辦|昭陽區新聞中心

昭陽區新聞工作者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