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本義被後人曲解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七絕《樂遊原》中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尤其為年長者鍾愛。但是,許多人往往僅引用前一句“夕陽無限好”,而把“只是近黃昏”有意“忘掉”,問題出在對後一句的理解有偏差。

按照慣常的理解,雖然“夕陽無限好”,可是已經接近黃昏了,表現出的是一種無奈。這樣的解釋是與作者的原意不符的。

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本義被後人曲解

李商隱詩《登樂遊原》

李商隱去世時45歲,道理上不應該有歲月遲暮之感。縱觀他的一生,還是一個執著於事業,積極向上的人,因此,“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應該是他積極的生活態度的寫照。可是,他的本意為什麼會被曲解呢?

原因出在“只是近黃昏”的“只是”兩字上,顯然,後人把“只是”當作轉折詞“但是”來理解了,或者說是將詩中的“只是”等同於現在的“只是”,這是錯以現代的語義來解釋古代的詩句。

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本義被後人曲解

李商隱雕像

在古代,“只”除了作為副詞用表示限定某個範圍和做轉折詞,還可以表示因果關係,“只”可以理解為“就是”,如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應該理解為:就是因為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

李商隱自己的詩作中也有做因果關係理解的例子,如《西南行卻寄相送者》:“百里陰雲覆雪泥,行人只在雪雲西。”

我們現代人常說的“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用的也是因果關係之義,通常的解釋是:男兒不輕易流淚,就是因為沒有到傷心處。

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本義被後人曲解

夕陽圖

按照這樣的思路,就可以完整地理解全詩的思想:“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翻譯這首詩:因為傍晚的時候心情不好,所以驅車到樂遊原上看夕陽,夕陽這麼美好,正是因為在黃昏這個時候。

作者心情不好,沒有飲酒消愁,沒有找人牢騷,驅車登古原是為了驅除煩惱而不是尋找煩惱,就是來看無限好的夕陽,驅除“意不適”。再則,作者也沒有理由對“美好夕陽近黃昏”表示無奈和惋惜,那也與他一貫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不盡符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