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到底有多重要?

好好說話到底有多重要?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會出現交際的障礙,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忘記一個重要的原則:讓他人感到自己重要。

怎樣才算是有效的溝通?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都在和不同的人交流,但有時候我們的溝通卻是低效的,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以自我為中心,並未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 比如,你和朋友或同事在談論一個事情,你明明覺得自己已經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都講得一清二楚了,但對方還是一臉懵逼,簡直就是雞同鴨講。

    一開始你以為都是對方的問題,殊不知溝通是雙向的信息交換,你以為的合理正確的事情,在對方那邊可不一定。

  • 另一種情況,就是對方就是公認難搞的人,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但你又不得不和對方協商事情,由於你沒什麼妥善的方法,最終也是不歡而散。

溝通聽起來每個人都會,但當我們試圖和別人交流時,常常會發生雙方理解出現偏差的情況,誤解、挫折和衝突便接踵而至,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問題。

如果你想改善與家人、老闆或同事的交流,加深與他人的聯繫,獲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就需要懂得有效的溝通。

那什麼才是有效的溝通?以我的理解,有效的溝通就是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式,說出恰當的話,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有效的溝通不僅僅是交換信息,還在於瞭解信息背後的情感和意圖。因此,在溝通時,除了能夠清楚地傳達信息,你還需要以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來獲取談話內容的全部含義,讓對方感到被傾聽和被理解。

如果缺乏有效溝通,會形成對對方想法或感受的假設,而假設往往是錯誤的。

是什麼阻礙了你的溝通?

(1)壓力與情緒失控

當你感到壓力或情緒崩潰時,更容易誤解別人,發出混亂的或非語言的信號,進入到不理智的條件反射自我保護模式。

(2)缺乏注意力

當你同時需要完成多項任務時,你無法進行有效交流。比如,你一邊刷著朋友圈,一邊和別人說話,肯定容易錯過一些重要的信息。

(3)矛盾的身體語言

有的朋友在溝通時,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截然相反,嘴上說的是一種意思,身體上表達的卻是另外一種意思。比如,一邊搖頭,一邊說「是啊,是呀」,就容易讓對方產生「你不誠實」的感覺。

非語言類的交流,應該加強所說的內容,而不是起到反效果。

(4)直白地否定對方

如果你不同意對方的觀點,大可以採取一些委婉的方式表達,而不是完全不顧及對方面子進行否定,讓對方下不來臺。人人都有自尊心,如果對方感覺自尊受損,只會奮起反擊你的觀點,而不會和你好好說話。

溝通中的衝突,只有10%是因為觀點不同,剩下的90%是因為表達方式、語音和語調所引起的。

好好說話到底有多重要?

你出現過哪些溝通錯誤

在溝通時,人們常常容易出現以下8個方面的錯誤:

(1)消極的肢體語言

在人際交往中,55%的信息傳遞是肢體語言的非言語交流。如果你的肢體語言向對方發送消極信號,交際過程中就可能會崩潰。

比如,很多人在和別人交流時,喜歡雙臂交叉,眼神飄忽,身體搖晃,表情嚴肅,就容易給人一種應付敷衍的感覺。你可能會說,「這只是我的小習慣,並不是故意要給對方拒絕的姿態」,但是對方可不一定這樣想哦。

(2)貿然打斷別人的話

沒有人喜歡在講話時被突然打斷,因為這會妨礙思考過程,導致無法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急性子,每次和別人談話,他都像機關槍一樣,噠噠噠地說個不停,即使是輪到別人發表看法,也不顧及場合、時機,就直接打斷,然後又噠噠噠地說了一大堆,最後導致對方都沒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不得不打斷別人講話,最好在恰當的時間,溫和地詢問對方是否可以打斷他一下,並表示抱歉,然後快速簡潔地說出自己的話,以便對方可以接回自己的話。

(3)不懂三思而後行

有些朋友性格比較衝動,說話時從不考慮後果,腦子一抽,就蹦出傷及對方自尊或不合時宜的話,讓溝通氣氛變得非常尷尬,直接把天聊死。

在溝通時,應該先想一想你說的話,是否會影響到對方,如果說出來對實際結果沒有任何意義,同時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障礙,那就不要說,或者點到為止。

(4)不懂得傾聽

戴爾·卡耐基說過,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

有一次,卡耐基在晚宴上遇到一位知名學者,從始至終他幾乎沒怎麼說話,只是全神貫注地聆聽對方說著各種實驗和理論。結果在宴會結束後,這位學者極力稱讚他是這場晚宴中「最能鼓舞人」的一個人,更是一個「有趣的談話高手」。

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的技巧,如果你能很好地聆聽對方,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對方表達的真實需求,並以積極的態度作出反應。

(5)過度的防禦或攻擊

當別人指出你的錯誤時,不必過分激動地防禦或反擊。保持中立和透明,反而更容易保持談話的平衡,讓進行討論的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

在一次聚會上,有位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年輕人,每當別人詢問他的一些個人情況(工作、學校、家鄉、興趣愛好等)時,他都如臨大敵似的拒不回答,這反而加劇了他溝通社交能力的降低,產生了更多的負面反饋。

(6)習慣性偏離話題

在溝通的過程中,最好能始終圍繞討論的話題展開,少談些與話題完全無關的東西,否則既浪費人們的時間,又容易讓整個對話失去意義。

比如,如果一個人說話常常胡侃瞎侃,很容易就把話題帶偏了,讓大家聽著雲裡霧裡、一臉懵逼,大家自然就不喜歡和他聊天,因為太費勁。

(7)缺乏表達想法的信心

還是前面那個內向的朋友,由於成長經歷的關係,他的性格比較孤僻,雖然他有交友的需求,但礙於自己的溝通能力比較弱,又很少總結經驗教訓和學習相應的知識,就導致他在面對人際交往時,都是一副很不自信的狀態。

當一個人的狀態不夠自信時,即使是說一些很重要的事,別人都很少會在意。

(8)不習慣反饋

曾經一個同事,就是典型的不喜歡反饋的人,每次發一些重要的郵件或收到郵件,都不回覆,事後溝通時也不提,導致很多項目進度延期。有人善意提醒他,他也無動於衷,結果他在被領導罵過幾次後,一氣之下竟然辭職了。

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能夠恰當地給予和接受反饋,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技巧。你需要接受,甚至鼓勵別人的反饋。在溝通中,如果你有不確定的問題,就要及時多問幾句,才能讓雙方保持在同一個頻率上。

寫在後面

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溝通對象,能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我們要想有效溝通,其實也並不難,只要能做到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效溝通就像兩個人一起划船,即使你們各自劃得再賣力,你和對方划槳的方式不一樣,只會讓船在原點打轉,無法前行,如果不改變溝通方式,那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所謂有效溝通,不過就是用別人願意傾聽的方式來溝通、用別人願意和你溝通的方式來傾聽而已。

好好說話到底有多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