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子·牧民》(一)

《牧民》為《管子》第一章,談社會治理中的民眾管理,很多思維值得思考。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為人們只有在糧倉充盈、衣食飽暖的情況下,才會注重禮節,才會有榮辱觀的意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錄了韓信出山前的三件“糗事”,折射人性和榮辱觀。

寄食被逐:韓信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當官吏,又不能做買賣謀生,經常跑到別人家吃閒飯,大家都討厭他。韓信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家裡蹭飯,持續了好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很厭煩,於是早上煮好飯,在床上就吃了。韓信等著開飯的時候過去了,沒人給他準備飯食。韓信知道了他們的意思,一怒之下就離開了。

乞食漂母:韓信在城池中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衣服,其中一位大娘見韓信餓了,就拿出自己的飯給韓信吃。老大娘來這裡漂洗衣服幾十天,都把飯給韓信吃。韓信很高興的對大娘說:“我一定隆重的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胯下受辱:淮陰的屠戶中有個年輕人當眾侮辱韓信,對他說:“你長得雖然高大,喜歡帶著刀劍,我看不過是個膽小鬼吧。不怕死的話,拿劍刺我;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看了看,低下身,趴在地上,從胯下爬了過去。大家都笑話韓信膽小。

在寄食被逐的故事中,韓信很有意氣,堂堂七尺男兒,怎能為一頓飯折腰,離開了亭長家。但是餓著肚子總不是辦法,活不下去,什麼都白瞎。於是在乞食漂母中,韓信不得不屈膝跟一個老大娘跪求一頓飯。韓信這時候心裡縱然有萬丈的傲氣,都抵不過解決溫飽問題來的重要。所以,等到胯下受辱的時候,榮辱對韓信已經不重要了,生存第一,保命要緊。

如果韓信不是生逢亂世,有了軍事才能發揮的空間,或許他就淪為乞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生活是殘酷的,生存永遠是第一位,榮辱之爭只在於有實力的時候才能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