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專訪厚朴方舟胃癌患者:中國富人的海外求醫之路

——《紐約時報》2017.5.29

《紐約時報》專訪厚朴方舟胃癌患者:中國富人的海外求醫之路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一家日報,於1851年創辦,是美國嚴肅報刊的代表。由於風格古典嚴肅,它有時也被戲稱為“灰色女士”。去年五月份,《紐約時報》對厚朴方舟及其胃癌進行了採訪報道,內容如下:

他的女婿隨即在網上發現,一些公司願意——以不菲的價格——幫助身患重病的中國患者去海外求醫。很快,蘇先生到了波士頓的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得以使用一種在中國找不到的免疫療法新藥——吉舒達(Keytruda)。將近四個月後,也就是今年四月,他的腫瘤縮小了,體重也增加了。

“來的時候,感覺差距是非常大,非常大,”蘇先生談及醫療方面的差異時說。

花費約為22萬美元——全要自掏腰包。

中國已經崛起為一個日益富裕的大國,將近14億中國人所依靠的卻是一個不堪重負、勉強維持的醫療體系,這讓其崛起黯然失色。但漸漸地,富人們找到了一條出路。

根據攜程旅行網的數據,去年,中國人出國看病的總數為50萬人次左右。一些醫療旅行中介稱,其中大多數旅行都聚焦於整形手術和常規檢查,但出國求醫的危重病人數量正在增長。

“據我們所見,來自中國的患者是人數增長最快的群體之一,”M診所(ME)高管健康保障項目和國際醫藥部門負責人斯蒂芬妮·L·海恩斯(Stephanie L. Hines)在電子郵件中表示。

《紐約時報》專訪厚朴方舟胃癌患者:中國富人的海外求醫之路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府正增加投入,並鼓勵私人投資者參與其中。據官方媒體報道,2015年,中國共有430萬人被確診罹患癌症,也就是說,每天確診約1.2萬例,相比之下,2010年的數字是240萬人。根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的數據,中國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約為30%,而美國的這一數字是70%左右。

患者常常不得不到香港和澳門——即適用它們自己的法律的兩個中國地區——購買外國藥物,在內地,那些藥物要等三至五年才能走完准入程序。蘇先生正在使用的藥物吉舒達,直到去年才獲批在海南島的一個醫療旅遊試點區使用。

相比之下,蘇先生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體驗“更為人性化”。蘇先生的醫生讓他充分表達想法。食物和飲料易於獲取。等候區設有長椅。

“中國,我們最多是一個鐵椅子,”他在位於波士頓的公寓裡參加視頻會議時說,“連喝個熱水都很不方便。”

《紐約時報》專訪厚朴方舟胃癌患者:中國富人的海外求醫之路

菲菲的腫瘤縮小了。趙小晴說,即便讓她花費多一倍的錢她也願意。

“去過以後你就覺得其實中介沒有誇張,”她說,“它甚至說的還沒有我們體驗的好。”

後記

美國《紐約時報》原題:China’s Ill, and Wealthy, Look Abroad for Medical Treatme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