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哈特與中國專家共話國企改革:到底誰應擁有控制權

2018年5月12日,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蒞臨中國人民大學,出席第四屆思想中國論壇並與參會嘉賓暢談現代企業理論與中國國企改革。這也是哈特教授1994年之後首次到訪北京。

第四屆思想中國論壇由當代經濟學基金會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主辦,主題為“現代企業理論與中國國企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石化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國務院參事、當代經濟學基金會理事長夏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成鋼,天津財經大學原校長、現南開大學教授李維安,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等嘉賓出席本次論壇。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聶輝華教授主持。

諾獎得主哈特與中國專家共話國企改革:到底誰應擁有控制權

嘉賓合影

諾獎得主哈特與中國專家共話國企改革:到底誰應擁有控制權

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奧利弗•哈特

國務院參事、當代經濟學基金會理事長夏斌在致辭中指出,一年一度的“思想中國論壇”通過搭建國際思想交流平臺,遍邀海內外享有盛名的學術大家,就經濟科學創新的某一領域、某一視角,深入研討、廣泛交流,從而推動了經濟科學的發展。夏斌強調,當今全球正處於對經濟學進行反思和鼓勵創新的時期,中國經濟學人要想理論創新,還需要在大量閱讀,研究各種思想觀點、各種流派學說的基礎上,成為思想精粹之集大成者,然後才有可能有所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致辭中對哈特教授和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表示,在中國正迎來改革開放第三輪國企改革浪潮之際,討論國企改革和現代企業理論正逢其時。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國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一攬子頂層設計方案,其中國有企業改革是最為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改革內容之一。當前,中國特色現代企業理論還沒有真正得以建立,中國國企改革需要戰略性思想和理論性思想的支撐。劉元春指出,新時代中國要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世界一流的企業,需要真正全面改革目前的國有企業體系,還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導向,吸收現代社會科學的最新發展成果,同時發揚傳統智慧,從而使國有企業適應新時代的競爭。

劉元春副校長還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向哈特教授頒發聘書,特邀其成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術大師講堂的嘉賓。

在隨後的主題演講環節,哈特教授以“不完全契約和控制權”為主題分享了對現代企業產權和控制權的研究成果。哈特教授提出,契約存在不完全性,當契約沒有規定某一行為時,這個行為的剩餘控制權往往掌握在資產控制人手中,剩餘控制權與其他商品一樣具有稀有性。在企業的相互關係中,誰擁有的剩餘控制權越多,就越具有投資價值。而在兩個公司合併時,被合併公司的剩餘控制權會減少,相應的權利也會減少,激勵就會更少,這就是獨立性的優勢和很多創業行為的原因。

哈特教授進一步指出,企業金融中剩餘控制權的概念很重要,有助於我們理解影響企業金融的因素。在企業創立初期,首先要面臨的就是融資,完全契約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初創公司,風險投資者和創業者會建立金融契約關係。但金融契約往往非常不完全,在創業過程中,如果給創業者控制權,就可能走向不同的方向或是存在其他問題;但如果給投資人更多的控制權,也存在過於關注投資回報和過度控制的現象。

那麼到底誰應該擁有控制權?哈特教授認為,債務合同是根據情況進行控制的簡單方式,可以通過債務合同對具體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區分;另外,分散股票的投票權的問題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針對這個問題現在也提出了一種雙重股權結構,即一部分股權由公司內部人掌握,另一部分在公開市場中銷售。當今很多高科技企業都選擇了雙重股權結構,像阿里巴巴、谷歌、臉譜等等。哈特教授強調,這種結構是允許的,但是必須有一些退出條款的設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特別值得注意:一是由“管企業”轉為“管資本”為主,二是劃撥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三是發展混合所有制。其中,“管資本”的改革處於基礎地位。具體而言,管資本就是改革經營性國有資產的實現形式,由實物形態的國有企業轉向價值形態,從而實現政資分開、政企分開目標,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奠定基礎。其次,國有資產資本化、證券化之後,國有投資機構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分離,這就解脫了國有資產與特定企業的捆綁關係,是對國有資產的流動性和效率的解放。第三,政府在管資本不管企業的體制下,可以處於超脫地位,能夠正確處理與市場的關係,這對政府也是一次解放。

陳清泰進一步指出,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由“管企業”轉向“管資本”就必須改革既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使之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以財務約束為主線的國有資本委託代理體制;要深入理清“管資本”和國有企業的概念界定和不同做法,重點推進頂層國有企業進行改制,深入研究管資本的體制框架、實施方案以及政策措施;要改革國有資產監管方式,從履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的行政化管理職能,轉向履行法人、出資人職能。此外,也不能忽視居於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投資運營機構的屬性和運作機制,國有資本的功能轉換和效率提升將主要通過投資運營機構的有效運營來實現的。

在圓桌論壇環節,現場嘉賓圍繞企業的產權理論與企業併購、剩餘控制權與國企產權改革、最優破產程序與債轉股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

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成鋼表示,所謂的企業改革和治理問題歸根到底就是要解決和企業相關的激勵機制問題。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轉軌國家,改革的主要內容都是針對國有企業的。長期以來,中國國企改革碰到的基本困難歸根到底就是誰擁有控制權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歸根到底就是產權的控制問題。因此,中國企業改革要想生效就必須落實到控制權的再分配上。

天津財經大學原校長、現南開大學教授李維安指出,在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假設下,國有企業的國有產權因為有明顯剩餘控制權特性,國有股東對國有企業擁有較強實質控制權力,直接影響到國企的發展動力,這背後兩種權力的配置核心,即剩餘收益權和控制權,就是公司治理的安排。中國國企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總的邏輯是由政府計劃管控下的行政型治理向以市場機制為主的經濟型治理轉型。但是這種漸進式改革使國企內部同時存在著與政府治理相配套的行政型治理和與市場相配套的經濟型治理兩種不同的治理模式,因此可以把現階段國企治理模式稱為行政經濟型治理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以“中國國企現實改革邏輯與效率理論基礎”為主題分享了其研究成果。他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國企改革推進過程中有兩方面矛盾需要解決,即一方面要按照市場邏輯追求效率,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按照現代產權理論推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分類改革為前提來推進,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分類改革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分類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複雜的問題需要解決,尋求現代企業理論和中國國企改革本身的協調,任重而道遠。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石化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認為,中國的改革不是為改革而改革,也不是為混合而混合,必須把握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也就是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領域則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中一個重大的制度創新就是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不是依靠全面私有化,而是先讓國有企業按照市場機制運行,再發展民營企業,這符合我國的經濟發展規律。在國有企業改革上,應該注重發揮國有資本的作用,既要投資國家戰略經濟產業,還要支持多種經濟主體,充分發揮資本的作用,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本次論壇匯聚了國內外頂級的理論家和優秀的國有企業家,智慧和思想的火花碰撞,不僅展示了宏觀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國際前沿研究熱點,也對中國國企改革的若干現實問題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和對策。來自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媒體的近500名聽眾參加了本次論壇。

諾獎得主哈特與中國專家共話國企改革:到底誰應擁有控制權

會場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