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內、美團到小打卡,賴斌強要抓住小程序的大浪潮

從校內、美團到小打卡,賴斌強要抓住小程序的大浪潮

文|朱曉培

再次創業將近一年,賴斌強一直很低調。甚至一些美團的老同事,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我沒有高調的理由啊。”賴斌強笑著說,踏實做事,沒必要大聲喧譁。但與一些創業者比起來,賴斌強之前的履歷已經十分值得說一說了。

2003年的聖誕節,在廣州做軟件工程師的賴斌強收到了在美國讀書的王興寫的一份郵件,談論美國的互聯網創業。過完春節,他便辭掉工作,北上北京加入了王興、王慧文的創業小團隊。他們一起嘗試了十幾個方向,折騰了2年最終做出了校內,一年後又賣掉了校內。賣掉校內後,賴斌強做了一次為期1年半的環球旅行。旅行結束後,他和王慧文一起做了淘房網,之後又賣掉了淘房網,一起加入了美團。

這一晃,就是14年。賴斌強說,這14年裡最得意的那一刻,就是04年決定辭去工作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的時候。2017年,賴斌強離開了已經是巨型獨角獸的美團,決定再次創業。

因為本身就是一個興趣愛好廣泛的人,他考慮做興趣社群方向的創業。在研究了市面上的大部分相關產品後,發現有個小程序產品叫小打卡,挺有意思的。上面聚集了一批社群,每一個社群裡都活躍著一批有共同的價值觀或者目標的人,他們每天通過打卡來發展興趣、養成習慣。

賴斌強聯繫到了徐佳義,並給他描繪了一個巨大的願景:搞興趣社群平臺。

馬克思說,歷史是呈螺旋形發展的。賴斌強認為,這句話在移動時代同樣適用。

2017年8月,他們註冊了公司,王興和王慧文做了種子投資。接著,他們拿到了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資。207年12月,小打卡拿到了紅杉資本的A輪投資,後來,IDG和晨興資本在紅杉的基礎上又分別追加了兩輪,現在公司估值1億多美元。

以下為對話整理:

創業,要在一個大的浪潮裡做規模效應最大的事情

《商業與生活》:為什麼會對興趣社群感興趣?

賴斌強:首先,我希望這次創業能做出一個有足夠大價值的產品,而社群是一群人因為共同的價值觀或者目標聚在一起形成的一種組織形式,它本質上是一種社交。 社交型產品的規模效應是網絡型的。

在一個新的浪潮來臨的時候,如果能抓住機會做一個具有網絡型規模效應的產品是非常激動人心的。

再者我本身是興趣愛好比較多的人,之前我比較閒的時間裡,我加入了不少興趣圈子,在裡面認識了很多趣味相投的人,很多都成為了好朋友。我希望做一個產品能讓大家獲得這種體驗。

《商業與生活》:離開美團時,你是想找一個現成的團隊加入,還是想自己做一個新的產品?

賴斌強:只要是能做一個價值足夠大的,對社會有用的產品。我都ok,其實我沒有執念。

《商業與生活》:你們怎麼分工?

賴斌強:我是CEO,負責找人找錢定戰略,佳義開始負責技術,後來團隊擴大以後,他轉負責數據相關的工作。他之前也有過兩三次創業的經歷,很有大局觀。

《商業與生活》:決定了方向後,你們在產品上做了哪些改動?

賴斌強:去工具化,往社群平臺方向去調整產品和運營。

我們一開始就商定不做SaaS,不做任何的定製;只做平臺,提供標準化的服務,同時把所有社群都打通,並制定了清晰的平臺運營策略。另外,我們不斷加強數據和算法能力,通過各種方式瞭解用戶和圈子,在此基礎上推出了針對用戶的Feed流和推薦功能,這些都極大的提升了用戶發現他感興趣的社群和同好的效率。

《商業與生活》:去工具化時也會影響到早期積累的老用戶?

賴斌強:有影響。之前的一些老用戶會認為,你就是工具,會提很多工具化的需求。但我們堅定的走去工具化的道路, 也獲得了他們的理解。

《商業與生活》: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較快的增長?

賴斌強:到9月底,我們就做到了幾十萬的用戶,日活躍用戶大幾萬。用戶使用小程序不需要下載,也不需要安裝激活,他點過去,接受一下用戶協議,就可以算一個用戶。用戶增長相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更看重DAU,就是真正的日活數據。

一不小心踩上了風口

《商業與生活》:真格什麼時候投你們的?

賴斌強:2017年8月。我們把這個事情說清楚了,他們看這個團隊很靠譜,就投了。因為在天使階段,沒有數據,除了團隊,其他也沒有什麼能看的。

《商業與生活》:怎麼沒想拿美團基金的錢?

賴斌強:美團基金是產業基金,

做的圍繞著吃喝玩樂的O2O服務交易平臺,和興趣社群關係不大。但王興、老王(王慧文)和亮哥(陳亮)是我們的種子投資人。

《商業與生活》:紅杉資本及之後的投資公司,主要會看重什麼?

賴斌強:這個業務的邏輯是否能說得通,在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從產品上和數據上能否印證這個邏輯;另外,團隊是不是靠譜。

《商業與生活》:到現在,你覺得這個業務的邏輯靠譜嗎?

賴斌強:我們越做越感覺靠譜,願景越來越清晰,但是前進路上的幾個大山,也越來越清晰。

《商業與生活》:這幾個大山是什麼?

賴斌強:首先,能不能營造出一個豐富、健康的的社群生態,讓小打卡上的社群種類和數量足夠豐富;其次我們是否能讓用戶很快的發現並加入這些圈子。第三,我們如何在以上兩點上分配時間和精力。現在有進展,我們在不斷的嘗試。

《商業與生活》:有用紅包獎勵的方式去推廣嗎?

賴斌強:我們試著做了一些紅包活動裂變活動。但效果一般。

《商業與生活》:為什麼像拼多多的效果就不錯。

賴斌強:這就是社交產品跟電商產品不一樣的地方。電商的產品,原來賣十九塊九的現在賣九塊九,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價差來,拼的價值或者傳播的價值能夠很快的衡量出來。而且,電商產品是按效果付費的,做拼團除了可能被薅羊毛以外,沒有什麼負面效果。

但社交產品不是這樣,紅包、拼團帶來的很多無效用戶,他們無效的打卡、評論會汙染整個社群環境。如果你花了錢,卻引來了一幫搗亂的用戶,這其實是一個很恐怖的故事。所以,我們非常小心。

《商業與生活》:小打卡的用戶還是在自發成長的?

賴斌強:對,現在口碑傳播增長佔大部分。

賴斌強:可遇不可求。還是紮紮實實把這些事情做好。能趕上最好,但不能整天盯著,老是去想走捷徑

《商業與生活》:你們的投資人有疑慮的地方嗎?

賴斌強:社群平臺這個方向,他們是看好的。紅杉和晨興之前投了快手,他們是能夠看明白這個事的。

最困難的是招人,最重要的是快速疊代

《商業與生活》:這次創業有遇到之前沒想到的困難嗎?

賴斌強:還好,創過幾次業,這次創業到現在為止,碰到的難事基本之前都碰到過。

《商業與生活》:是做校內網(人人網)的時候難,還是美團一開始更難?

賴斌強:當然是校內難。

同樣一件事,在校內和美團,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你做同樣一件事,可能到美團的時候,市場就會有反應,會給你投錢。但校內是從一無所有開始做,大家會無限的否定你,然後不給你投錢

《商業與生活》:校內創業的時候,你們自己也會對方向不那麼確定?

賴斌強:大的方向比較明確,但是具體做什麼其實要不斷的試。現在也是有個大方向,但比之前經驗更豐富,能看的更本質一點。

《商業與生活》:這個本質是什麼?

賴斌強:

就是業務邏輯。在這個業務邏輯要能成,你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賴斌強:群本身是一個多人即時聊天, 他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強調了及時性,但損失了有效性。就像一個聚會,可能剛開始大家還是都在一起,但過一會兒你就會發現,人們自然的分成了三五個人的小群體,每個小群體都有自己的話題。

《商業與生活》:怎樣才能對用戶產生持續的吸引力,讓用戶持續的活躍?

賴斌強:其實很難。比如你有什麼興趣愛好嗎?

《商業與生活》:看電影?

賴斌強:正好小打卡有一個圈主在上面建了一個看電影的圈子,主題可能就是每天看並討論一個電影。這個會把你吸引上來,你會活躍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小打卡能夠根據你的訪問行為逐步瞭解你的喜好,給你推薦跟電影相關的其它主題,再之後可能是電影以外的其他的打卡圈子。大部分用戶在同一個時間會有幾個不同的興趣,而興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切換;我們不斷的瞭解用戶,發現並推薦給他感興趣的圈子和人,讓他能持續的活躍。

《商業與生活》:興趣挖掘上,你們下了很大功夫嗎?

賴斌強:我們在做,但現在做的還不夠好。也非常渴望數據和算法同學加入。

《商業與生活》:以前是聯合創始人、管理人員,現在是CEO,體驗會不一樣嗎?

賴斌強:是不一樣,但也還好。其實在校內的時候,一直到我們嘗試去融資的時候,才開始明確的區分角色,誰是CEO,誰是聯合創始人。之前大家都沒有分那麼清楚,有事都是大家一起商量。到了美團,我跟老王(王慧文)雖然稍晚加入,但因為早期創業養成的習慣,很多時候都習慣性的站在公司整體的角度考慮問題。

《商業與生活》:校內的時候,想過回報嗎,財富自由啦?

賴斌強:

我們有期望,覺得可能會實現財富自由。但那個只是在有時偶爾想一想,不是奔著那個目標去的。

《商業與生活》:創業到現在,有遇到過困難嗎?

賴斌強:當然有,尤其是招人。現在招人普遍都很難,我們又對人的要求還比較高,更看重能力和價值觀。比如我們是996工作制的,我們看了十個簡歷,可能其中有八個是拒絕的。其實這就是選擇的問題,我們也理解,只能廣發英雄帖了。

《商業與生活》:現在用戶的規模,你們做的事情,996的方式必要嗎?

賴斌強:有必要,大的浪潮來了,我們要捨命狂奔。我們每週都要進行兩次迭代,每一個產品功能,我們會先上一個最簡版,然後通過A/B測試和用戶數據,快速迭代。

《商業與生活》:有KPI嗎?

賴斌強:我們看數據,但沒有KPI。創業跟大公司做事不太一樣,大公司一般都有成熟的業務,商業模型已經明確了,是能夠做預測的。而創業公司不一樣,只有一個方向,需要快速迭代,邊看邊改,邊改邊看

《商業與生活》:你們給員工的待遇怎麼樣?

賴斌強:還不錯,還是分兩部分,一部分現金,一部分期權。現金部分我們會給到行業內比較高的水準,但是不會去跟TMD拼,TMD還不是最可怕,現在有一些初創公司,他們薪水開的很誇張

期權我們給的比較多。我們還是希望招到那種聰明、勤奮、要性強,能夠理解並且認同小打卡業務和團隊,追求延遲滿足的小夥伴;這樣的小夥伴都願意多要期權,少要現金;而不是盯著現在到手現金多少。

《商業與生活》:你怎麼樣給員工描繪你的未來畫卷,四年後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公司?

賴斌強:四年後,在現在的基礎上成長一百倍,做成最大的興趣社群平臺,有最豐富的興趣圈子。用戶在小打卡上能發現和加入他想要的興趣圈子,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商業與生活》:你這次出來創業,感覺特別低調。

賴斌強:我之前沒有必要高調。現在,我覺得我要發點聲,必須要招人了,就別讓那些優秀青年,因為不太瞭解我們,而去了不太靠譜的公司

《商業與生活》:後一種呢?你們有審核嗎?

賴斌強:不會啊,我們老老實實我們又不做黃賭毒。我們還開通了阿里雲的一個審通功能,這點我們還是很正確的。

《商業與生活》:出來這一年,市場上的變化,有沒有讓你感覺到震撼的?

賴斌強:現在的整個風口的轉換速度太快了。之前的話,可能還能持續個兩年,然後接下來可能是按季度算了。這個是我沒有想到的事情。

《商業與生活》:你創業十多年了,你覺得最寶貴的經歷是什麼?

賴斌強:不止,2004年就開始了,整整14年了。我覺得最寶貴的地方,就是選擇辭職去走了一條內心裡面特別想追求的路。

《商業與生活》:是王興號召的?

賴斌強:對。但是那個時候只有一個大的方向,具體做什麼,大家都沒想的很清楚。

《商業與生活》:我之前聽說開始創業的時候,你從廣州辭職來找他們,說要先看看產品,結果還沒有產品。

賴斌強:不是這樣子的。其實從2003年的聖誕節,王興給我們發郵件以後,我們就在線上不斷的討論要做什麼,後來我們討論的了一個產品,說就搞這個吧。然後,我就辭職,王慧文退學,王興從美國回來,就找地方開始做。我離職來北京之前,一直想做的是跟著搞之前說好的產品,結果到了以後,發現他們不在搞這個事,搞一個別的東西了。

《商業與生活》:早期,包括校內,你們做了很多社交的嘗試。現在做小打卡,是有社交情結嗎?

賴斌強:也沒有,心裡沒有執念。可能有一點點偏好,我覺得情結是一種好的修辭方法。

《商業與生活》:你們有去運營自己的圈主,跟他們建立聯繫嗎?

賴斌強:現在在開始做。我現在在跟他們聊,最近在聊過的一個是在小打卡上做一起讀《經濟學人》的圈主。我們希望以後他們能在上面掙到錢,能建立自己的品牌,這樣圈子能長期健康運營下下去。畢竟圈主花費了時間,我們希望他能有體面的回報。

《商業與生活》:你想過商業模式嗎?

賴斌強:現在暫時沒想,但是我們有想過怎麼幫這些優秀的圈主通過服務去變現。比如有一些圈主是收費的,我們在跟他們接觸,希望他把這個產品再標準化,有明確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有服務承諾,比如承諾對每個打卡內容都點評;這樣這個圈子提供的服務就是非常有價值的,能變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