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後來的我們》?

詠卜分離

昨天看完片子,第一時間就想來答這道題,後來還是冷靜下來沉澱一下。我在想該怎麼誇劉若英這個新晉導演。沒錯,我覺得很有必要把《後來的我們》這個片子上升到至少和《七月與安生》一個級別。先上一張影院票區別水軍。(文章內容有輕微劇透)

這片子改編自劉若英的一篇文章《過年,回家》,所以在這部電影的時間主線也是圍繞著過年這一特定的時間來展開,林見清(井柏然飾)和方小曉(周冬雨飾)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回家過年的火車上,在此之前儘管兩個人住的地方非常近,卻沒見過彼此,他們一個是大學生,一個早早外出闖蕩,本不會有交集的兩個人,在回家過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時節產生交集。


一、長大的方小曉和沒長大的林見清

方小曉的爸爸早逝,媽媽遠嫁異鄉,從來回家過年的就只有方小曉一個人,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方小曉,從小就缺少安全感,非常想要一個家來溫暖自己,讓自己有一個後盾。所以小小年紀就出門闖蕩的她,交了一個又一個的男朋友,想要憑藉男朋友在北京安身,成為北京人更能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有一個家,這個時期年紀輕輕的方小曉可以算的上是一個大人,總能用符合社會的方式搞定林見清遇到的麻煩。


林見清同樣是小鎮出身,在北京上大學,家裡年邁的父親每年都在等著他回家,林見清卻勵志要留在北京闖出一片天,只是合作的三個小夥伴漸漸因為現實的原因一個個的離開,最終只有他還在堅持那些虛妄的夢想,和方小曉住在一起後,儘管現實中的林見清每天在地下過道靠著賣片度日,但他卻總覺得自己能在北京這塊地兒闖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而方小曉則是勾搭著一個又一個的新男友。

這一時期,方小曉就是一個混跡在社會的浪蕩子,林見清則是初出茅廬的混小子。一個太早熟,一個沒長大。

二、相信理想的方小曉和迷茫的林見清

林見清對於自己的夢想的堅持,沒能打動老天,但是最終還是打動了方小曉。方小曉從一開始對物質的尊崇,漸漸迴歸到對精神的追求,她開始相信林見清總用一天會成功。看著林見清為了自己的夢想在現實面前頭破血流的時候,她因為這種精神愛上了林見清,並且找了一個正經賣房的工作,和林見清一起蟄伏起來等待著成功的到來。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方小曉漸漸愛上的不再是那些浮華的物質生活,而是和林見清在一起的生活,林見清卻因為給不了方小曉物質上的滿足而漸漸自卑,方小曉想在北京安身立命的目標越來越迷茫,林見清想證明給父親看自己能在北京安身的機會越來越渺小。

在這個時期,方小曉相信了林見清是個有著自己的追求的人,林見清卻因為那些浮華而無法滿足給方小曉的物質而迷惘。

沉迷遊戲,自暴自棄,這樣的林見清讓方小曉失望,並離開。在地鐵那一段,後來的方小曉說“如果當初你上車,我會跟你一輩子”只是當初的林見清卻不再相信自己能給方小曉他自以為她想要的物質生活了。

三、長大的林見清和長大的方小曉


多年以後,林見清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有成功的事業,有妻有子,按林父的說法:見清好像是突然長大了。只是和方小曉,也回不去了。

林見清再次見到方小曉是在被延誤的航班上,又是回家過年的時節。林見清的生活有家有室,為了工作四處奔波,未來有多遠,一眼就能看到頭。而方小曉,仍舊是林見清遇見她時的樣子,四處流浪,預料不到明天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方小曉變成了當年的林見清,追求著漫無目的的理想,一眼望不見盡頭的未來。林見清卻成為了當年的方小曉,追求著北京的車子,房子,戶口,過著安穩卻無波瀾的生活。


影片的最後,方小曉對這林見清說的那句“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無疑是在告訴觀眾,這段感情,誰也沒有背叛誰,他們只是成為了當初相遇時,彼此最想成為的樣子。

只是,方小曉成了當初的林見清的樣子,林見清成了當初的方小曉想要的樣子,最終卻完美地錯過了彼此。




這才是最美好的感情,雖然有著遺憾,卻最終可以一笑了之。沒有誰的背叛的感情,儘管走向了兩端,卻也是最值得珍惜的,也才能真正的算的上“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夢九娛樂


作為一名奶茶粉,電影《後來的我們》上映第三天,便去捧場,影評早就該寫了,可是卻遲遲找不到下手的地方。為此,又去把《如何寫影評》這本書翻了個透,依然無果。


苦思冥想幾日,無意中翻到美國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貝爾在《優秀效果寫作:情節與結構》,用書中介紹故事情節的LOCK體系對比分析《後來的我們》,發現原來是奶茶劉若英在講故事的能力上尚欠火候。

L代表主人公(Lead)

觀眾希望將自己與主人公聯繫起來,這是他們讀懂故事、進入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渠道。為了創建這種聯繫,我們需要賦予主人公四種主要特徵:身份認同、引發同情、令人喜愛、內心衝突。


身份認同(共鳴):意味著主人公和我們一樣,我們可以找到他和整個人類共通的層面;和我們一樣,他也不是完美無缺的。

《後來的我們》中的男主和女主,他們的身份是“前任”,這一特性會刷掉一半的觀眾。的確,很多人都會有那麼一兩個前任,但是讓人一生帶著“你的遺憾中有我的過失”的實在不多,大多不過是匆匆而過的過客。


引發同情:它在主人公的性格特徵中創造了一種“休慼與共”的情感,讓觀眾更加關心主人公,並且關心他所面領的挑戰。

關於引發同情,北漂主題會讓人同情,但是電影中的林清,作為2007年北京畢業的大學生,混成那個吊樣,應該沒幾個人認為他值得同情。要知道,這可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光,大學生雖算不上稀罕物,也絕對不至於淪落到靠賣盜版光碟,住骯髒雜亂群租屋的地步。


令人喜愛:討人喜歡的主人公會做討人喜歡的事。

這個得分全靠演配角田壯壯來獲得,過年蒸的那屜豆包,那一勺一勺往玻璃瓶裡裝的豆瓣醬,以及最後給小曉的那封信,都讓人對這老頭產生強烈的好感。

內心衝突: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情感掙扎,那麼他就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內心衝突,男主的內心衝突不過是想要開發一款遊戲,但是一時半會又沒能靠它變現,以至於連真愛都不敢挽留,這種低級別的衝突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

O代表目標(Objective)

目標就是主人公要衝破重重困難為之實現的東西,分為兩種形式:獲得某種東西或擺脫某種事物。


男主林清的人生目標不過是在北京賺錢,買大房子,然後就可以肆意而粗暴地要求父親、女人住進他賺來的大房子,這種格局實在太低。

電影裡女主小曉一開始的目標要在北京有一套大房子,即便後來發現真愛,也沒能經得起男主林清一時的落魄選擇了離開。一直到電影的最後,在真實與謊言的調侃間,也沒看出小曉到底有怎樣的人生的目標。

C代表反抗(Confrontation)

為了使故事情節發揮最大的效用,需要創作一些反面勢力與正面人物進行對抗,來阻礙其實現目標。

關於故事的衝突有這樣一句老話:“把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掛在樹上,朝他扔石頭,然後再把他放下來。”

《後來的我們》中的反面勢力不過是街頭掃黃的城管、飛揚跋扈的顧客和不近人情房東,這些衝突實在不夠刺激,沒法直指人心。


K代表出人意料的結局(Knockout)

“Knockout”含有“淘汰”的意識,是一個隱喻,暗自人物角色所面臨的最後一戰或是最終選擇。結局事關重要,觀眾希望看到結尾能夠大吃一驚,出人意料的結局可以讓讀者或觀眾感到心滿意足。

電影結局是林清祝福小曉找到那個願意為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人,而小曉則讀著林清父親的信,將所有的行李寄往老家遙江鎮.....這樣的結局只能說符合大眾倫理道德,畢竟林清有妻室有孩子,也只能帶著彼此的遺憾繼續各自的生活。


在美國故事大師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維》一書中她寫到:

“事實無法形成信任,信任需要故事維繫它,一個有意義的故事能激發人們對你的信任。人們更重視他們自己得到的結論,他們只會相信真實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人們一旦將你的故事當成他們自己的故事,那就挖掘出了信任的強大力量”


顯然,作為臺灣的劉若英,在《後來的我們》裡講述的故事,太過浮於表面,沒法讓觀眾切身體會到那“這就是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的信任感,唯有親身經歷過或詳細調查過2007到2017年間發生在北漂一簇的生活,方能把這故事講好。

希望奶茶劉若英能在講故事的能力上多下苦功,期待下一部電影能給大家帶來驚喜,在下願意再為其捧場。


幸容一上海

- 1 -

劉若英執導的電影《後來的我們》將於4月2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這是一部青春文藝電影,講述一對男女相識、戀愛、分手、錯過、重逢的故事。


關於愛情,關於青春,總能喚起很多人的回憶,那些或美好或苦澀的往事至今歷歷在目,難以忘卻。


這對異鄉漂泊的年輕人,在回家過年的火車上相識。他們懷抱著共同的夢想,一起在北京這座城市裡打拼,也踏上了一趟相聚相離、愛到血肉模糊的情感旅程。


十年後的他們在飛機上偶然重逢,讓所有故事有了“後來”,可是他們懂得如何去愛了嗎?



在曝光的“沒有我們”後來版系列海報中,有這樣一句話:


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曾經,因為你的一個眼神,我連孩子叫啥名都想好了。


可是,後來,你填滿了我的整個青春,我卻成了你記不起的過往。


曾經,我以為我們相愛,就能抵抗所有的現實。


可是,後來,只剩我的一句“我愛你”,你愛的卻不再是我。


曾經,我把你放在我的未來裡,也把自己埋進你的夢想中。


可是,後來,我們沒有在一起,未來和夢想都有了,只是沒了彼此。


他們說人生最美是相遇,我卻發現最難是重逢。拼了命翻開往事,想找回曾經,最後醒來只看得到四壁白牆和淚眼模糊的自己。


他們說錯過是一種美,我卻始終不願相信。因為不是錯過本身美,而是錯過後有勇氣重新接納自己、擁抱生命的那個“我”最美。


後來的我們,沒有在一起。

但,後來的我,很好。

也希望你好。


- 2 -

劉若英唱了18年的《後來》,歌詞和曲調裡滿滿都是深情和遺憾,曾經深愛的那個人消失了,卻再也找不回來。


後來 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 消失在人海

後來 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21歲的劉若英遇見陳昇,開始了一段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尾的苦戀,默默守候了整整15年。


陳昇作為她的恩師,可以在事業上給她鼓勵和支持,卻始終無法接受她的愛。

他什麼都懂,但已為人夫的他在感情上選擇剋制和隱忍,讓這個情竇初開的愛徒斷了所有的餘念。


32歲那年,劉若英開了人生第一場演唱會,當她演唱《為愛痴狂》時,陳昇西裝革履地出現在眼前。


那是她第二次看到陳昇穿西裝,上一次是在他的婚禮上。

即便當時的她已是眾星拱月的大明星,見到師傅,依然開心得像個小姑娘,化身宇宙第一小迷妹。

當她走到陳昇面前,問:“你能給我一個擁抱嗎?”

陳昇只是拍了拍她的頭,再無其他。

那一刻,她也終於明白,他們此生的關係,止於師徒,也再無其他。

2011年,41歲的劉若英宣佈:我結婚了,收到大家的祝福,謝謝大家的關心。

沒有陳昇的這些年裡,她去旅行,她在寫書,她擁抱了新的生活和愛情。只有真正學會放下,才能重新出發,遇見更好的自己。

去年,她在演唱會上唱了《後來》,一度奔潰大哭。



人最怕的就是在某一個時刻突然聽懂了一首歌,發現自己成了歌裡的人,回憶繞不開,往事惹塵埃。


幸運的是,在沒有你的日子裡,我學會了愛與被愛,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 3 -

2016年7月21日,五月天發佈了專輯《自傳》,裡面收錄了一首歌曲,就叫《後來的我們》。


阿信說這首歌的創作可以解釋為空前的感性和煽情所致,它源於一個太私密的故事,在對著某個看不見的人傾訴。

它是勇敢追求理想的象徵,是男生對女生的期望,期望她可以遇見更好的人,可以過更好的人生。

這首歌被網友評為最為虐心的一首,更被歌迷視為繼《突然好想你》《我不願讓你一個人》之後的“虐情歌三部曲”尾章。

只期待 後來的你 能快樂

那就是 後來的我 最想的

……

無論是 後來故事 怎麼了

也要讓 後來人生 精彩著

後來的我們 我期待著

淚水中能看到 你真的 自由了


細緻工整的歌詞配上婉轉上口的曲調,講述著無奈苦澀的分開,但依然懷抱美好祝願的故事。


聽著聽著,眼睛不禁就溼潤了,對心靈的觸動洶湧澎湃,舔舐了所有的舊情懷,夾雜著遺憾,又傳遞了滿溢的祝福。



知乎網友@落歡說:


聽《突然好想你》《我不願讓你一個人》時,在想念一個不在身邊的也不知道過得好還是不好的人。


而《後來的我們》,確定了他(她)成為別人婚姻的一部分,只能在遠方看著對方走向別人,雖然內心仍然耿耿於懷,但還是會慢慢放下,在婚禮上遠遠看著,露出笑容。


字字釋然,卻也字字戳心。


很多人都曾許下這樣的願望,要和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一起去看五月天的演唱會,但是到了最後,不是隻剩自己一人,就是身邊換了一個人。


還有很多男女約好了以後,結果卻把彼此弄丟,獨自一人在偌大的城市裡飄搖,尋不得方向,也看不到未來。


後來的我們,沒有在一起,就會失去擁有幸福的能力嗎?


其實,不然。


所有的故事和歌曲,都在告訴我們:


無論我們愛得多麼撕心裂肺,愛得如何驚天動地,愛得怎麼無法自拔,看到對方遠去的背影,都要學會灑脫釋然,懂得好好說再見。


有再多的不捨,也要狠心割捨,用全新的幸福,將所有的遺憾包裹著,等時間讓故事圓滿。


後來的我們,不再並肩前行。


後來的我們,沒有在一起。


後來的我們,各自安好。



我就叫一點小九九

《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和《後來》這首歌一樣戳人

後來的我們恐怕都唱著《後來》消失在人海了……

劉若英真的很會挑演員

井柏然不到三十歲,卻演出了三十四五歲的滄桑;

機靈活潑的周冬雨哭出了愛情錯過後的絕望;

更不用說田壯壯老師,眼神裡都是老林對見清的父愛如山。

沒看電影的時候,在我的想象中,這是一個關於遺憾的故事

看完後

心情卻是比較沉重

遺憾是遺憾

但是錯過就是錯過了......

———————萌萌噠的分割線—————

這部電影叫“後來”的我們,但我只喜歡他們“以前”的故事

我不擅長做影評,我只能說,我是懂他們的人。

我不知道你能否理解北京已經的地下室,除去負一層負二層,以至另有負三層負四層,沒有好陽光、沒有好氛圍,只需愈來愈多的暗中與溼潤。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48, "thumb_url": "81df0003aa9366e1733e\

豬仔妹

一開始去看這部電影,我是因為五月天才去看的,看完之後發現電影劇情確實和他們那首歌沒有多大關係。


電影主要講的是兩個年輕人十年裡相遇、相識、相愛、分手、重逢、告別的故事。 十年前,方小曉和林見清在火車上相遇。


十年後,方小曉和林見清在飛機上重逢。只不過,他們早已回不到從前了。


十年的春運,方小曉和林見清在回鄉的火車上第一次相遇,那時候的林見清只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大部分剛畢業的學生一樣有著一腔熱血,總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而方小曉是早已在北京混了幾年日子的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艱辛,讓方小曉一開始看起來有點“拜金”。她總希望自己能夠嫁個北京人,有房有車,這樣就可以不為生活所愁了。


也正因為這個信念,小曉交的男朋友看起來條件都不錯,但實質上卻一點都不靠譜,讓她一次次地被傷害。


林見清早在第一次見面之後就喜歡上了小曉,一直默默守在小曉的身邊,每次她受傷了,他總是第一個出現在小曉的面前,安慰著小曉。


在後來的相處過程中,他們都愛上了對方,然後在一起了。這個時候的他們,像大部分北漂青年一樣,擠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雖然沒錢,過得也不好,但是兩個人能在一起總是感到很幸福甜蜜。


日子也就這樣一天天地溜走,即使再幸福甜蜜的日子,也會有厭倦的一天,他們倆也都慢慢變了。


其實小曉在決定和見清在一起時,她就開始改變了,她不再像之前那樣“拜金”,妄想希望通過男方來改變生活現狀,而是希望通過兩人的努力奮鬥,慢慢地改善生活。


但是林見清在踏入社會後,開始接觸到生活的艱辛、朋友的嘲諷,也開始變了,脾氣變得不耐煩、和小曉的話也不多了,並且他對小曉的瞭解還一直停留在最開始的“拜金”,根本沒有發現小曉的改變,也不瞭解現在的小曉。這也是導致他們之後分手的引火索。


終於有一天,小曉忍受不了這樣的日子收拾行李走了。見清發現後追了出去,在地鐵站找到了她,但是他並沒有上去,兩人就這樣分開了。



在小曉離開後,見清開始繼續設計他的遊戲,最終這個遊戲也給他帶來成功,他買了房子,以為小曉會回到他的身邊。


又到一年的春節,兩人相約回到家鄉,繼續裝作情侶,見清自作主張地讓他的父親跟著他一起去北京生活,也讓小曉一起去新房子,但是他的父親和小曉根本就不願去。


見清在挽留小曉的時候,還一直以為小曉還是一開始的小曉,但是小曉卻說:“我想要的不是房子,而是一個家。”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很愛對方,卻其實根本不懂得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很容易就讓對方受傷。在懂得愛的時候了,身邊的人或許再已不在,就像奶茶的《後來》裡面說的: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是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在那次之後,他們再也沒有相見了,見清也找了新的女朋友帶回了家。


過了幾年,他們在飛機上重逢,方小曉還是孤身一人,而林見清早已有了妻兒。他們可以很輕鬆地談起以前發生過的事情,也承認著他們曾經都深愛著對方,只是緣分太淺,最後沒能一直走下去。


幾年前的匆匆分手,可能都給兩人留下了遺憾,而這次重逢,正好是一次很好的正式告別。


其實我也挺贊同,現任最好就不要見前任,但是從另一角度上說,如果一個人心中有遺憾,他就會一直念著想著,倒不如找個機會好好說清楚,和以前做個告別,這樣起碼兩人都可以慢慢釋然放下,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感情中去。青春嘛,總會有些遺憾,那就和遺憾好好做個告別,放下心中的那些遺憾,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才是真。



若干年後,或許你早已收穫到了穩穩的幸福了,再回想起當初年輕時稚嫩愛情,可能會有點小遺憾,也可能會覺得往事早已成浮雲了,還是好好把握當下吧。就像《愛情那點事》裡面唱的:年輕時不懂愛情,懂了愛卻不再年輕,多少的刻骨銘心,轉眼已是浮光掠影。


愚小佳

劃重點:

1, 藝無止境

2,人類的生命,沒有這麼膚淺,人類的審美,容不得敷衍。


從電影院出來的那一刻,我發現自己已經是滿心的憤怒

這種憤怒,大約是在電影院時第一次想起身離開的時候就開始了。


這是我在電影院看的最糟糕的電影,目前還沒有之一

在決定寫點什麼之前,我一直在迷茫而焦慮的思考著三個問題——《最後的我們》到底糟糕在哪裡?我為什麼憤怒?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我希望我可以有一個理智的表達,但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做到。

我來舉個例子:

我和一個女孩是朋友,我們在火車上相遇,女孩性格獨立,渴望愛情,談了不少不靠譜的愛情。終於有一天我們在一起了,感情非常好。

我們一起過了很久的苦日子,然後有一天,工作不順心,啥事都不順心,夢想沒有得到實現,我終日低沉暴躁。然後我們分手了。對,就是,分手了。我也沒挽留。

然後過年我要請她回去過年,爭取了最後一次。我說我有了車有了房,這不就是你想要的嗎?她說你不懂我。

後來我們在飛機上遇見了,我們整晚都在聊著過去的事情,彼此耿耿不能忘懷那段戀情。飛機延誤,我們一起搭車回家。

回去的路上,我們不停的感嘆,啊,後來我們什麼都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我們

到家了,我們互道了一聲再見。

故事完了。

主要的故事就是這樣。

中間的插曲是,我爸爸很喜歡她,臨終前給她寫了一封很感人的信

關於故事的感受,都是主人公自己說出口了。比如“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如果我給你講一個這樣的故事,你能得到什麼?也像他們一樣感嘆一句,啊,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就是沒有了我們。

除此之外呢?

沒有。

憤怒的原因之一是,除了這句出自於電影主角說出來的臺詞的感嘆,所剩無幾。相反,很是焦慮。

1,分手。很抱歉,我沒有明確的看清楚分手的原因。且非常不理解兩人的分手。

2.,男主。非常沒有魅力的一個角色。出去了嫌家裡破,埋怨父親不理解自己,埋怨父親不跟自己住。遇到事情就暴躁,喜歡女孩子卻不去把握住人家,他明明是有機會的,如果是真愛。最後把得不到的原因歸為青春,青春多舛,所以我失去了你。這是價值觀世界觀的問題。

我很難認同編劇的價值觀。

在這個故事裡,我只感受到了男主的聒噪!不是所有問題,都歸結於命運和青春的。問題的根源,不應該是人嗎?但是在這個故事裡,我看不到任何一點蛛絲馬跡是追蹤問題根本的。

就像有人給我抱怨了一番,然後酸酸的抖出一句詩,然後拂袖而去一樣。這像是故事藝術在中國的衰竭。

我知道《最後的我們》票房成績有了,但是我不願意承認,一個故事的好壞、電影作品的好壞取決於觀看它或者創作它的人的審美和情感認同。

某種程度上來講,好就是好,壞就是壞。高級就是高級,低級就是低級。人類的精神境界深淵一般深不見底,不是浮於表面的隨意拎出一個故事,恰好可以覆蓋住你的傷口,它就是一個好故事了。

它不夠好,不夠高級,不夠深入且有價值的表達出人類困境。

第一,愛情是高級的情感,沒這麼膚淺。

第二,人也是一個高級的動物,沒這麼容易妥協。

人類有很多困境,每一個困境都是一個深淵。

不深入深淵,如何能讓故事發光?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這樣矯揉造作,滿足這種溢出口的悲傷。把悲傷當情懷,宣揚的滿世界都是,把自己感動的一塌糊塗。在俗淺的傷痛裡低吟出一句詩,以為這就是人生。

更可怕的是,這部毫無新意的故事,從編劇,到導演,到監製,都感動的一塌糊塗。而他們,代表著中國電影市場很大一部分創作者的審美和創作標準與水平。

什麼時候,電影藝術的門檻如此之低?

每年那麼多青春片、偶像劇、懷舊片、(抱歉我不想舉例子,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講,面對同樣的問題,很多同類型的影片,都比這部電影處理的好那麼一點點,就算只是好一點點,我也不願意拿出來跟這部電影實名比較)所表達的主題和故事主人公所面臨的困境都相差無幾。

文人才子把一個淺顯的問題反覆咀嚼,吐出來的東西都相差無幾。有時候,觀眾倒比他們清醒。

但是,這些文人才子不應該如此的。

他們應該知道一個淺顯的道理,人應該學會懺悔,也應該勇敢的去懺悔。不然,你怎麼看到最真的東西?

如果有一天,這個故事的編劇、導演看到了我憤怒的評論,我很想對他們說兩句話——

1,藝無止境

2,人類的生命,沒有這麼膚淺,人類的審美,容不得敷衍。



------


編劇演繹法

首先得承認《後來的我們》並不是一部出色的電影,確實存在劇情不連貫、過於片段式,人物形象不飽滿、臺詞間歇性尷尬等問題

尤其是開場黑白場景和男女主角剛相識場景混剪在一起,過於凌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電影才過半,男女主角就已經分手,導致後來我看了幾次時間,都以為快要結束了,後半部分劇情過於拖沓。

另外,男女主角在雪地裡的經典對話,過於刻意,更像為了說臺詞而說臺詞。



這種懷舊青春片,本是打著傷感的旗號,我怕自己過於感性,沒有帶眼睛看完了整部電影。果不其然,整部電影唯一的淚點就是見清爸爸的信,信裡這樣說道:

這些年他好像突然長大了,我知道那都是因為你。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這些可能都得等到你們老了,才能體會得到。
做父母的,你們和誰在一起,有沒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儘管電影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有些小細節能看出奶茶的用心。

比如:見清和小曉在隔斷出租屋裡打鬧的時候,鏡頭上升,以上帝視角展現了所有隔板間的人們生活的百態,也展現了人生百態,這一幕給我的震撼相當大。



奶茶還是仁慈的,見清實現夢想在北京紮根後,還給了他們和好的機會,可惜見清還是沒有抓住。

他以為女友要的是房子和車子,殊不知女友要的一直是愛和希望。小曉心裡有一道越不過去的坎,她對愛情的理解太過純粹。

現實生活中,多少情侶在最困難的時候熬過來了,卻敗在黎明前。

整個電影,最喜歡周冬雨飾演的小曉,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女孩,但她的靈性,弱小且堅毅的生命力,讓人充滿希望。

她不想過一眼就看到頭的日子,於是每次她都勇敢的離開了,哪怕是離開最愛的見清。

如果他們依舊在一起,真會應了那句臺詞:如果我們一起堅持到最後呢 ?--那也許你就不會成功 ”

過年完,他們開車回北京的路上,小曉跟見清說:“你得知道你自己想要什麼,不是因為我想要什麼、你他媽才想要什麼

但其實,見清到最後也不知道小曉到底想要什麼。



最後,小曉和見清“好好說再見”時,“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見清沒有回答的瞬間、所有人都在期待他會如何回應當初的誓言。

“會的,你會找到那個人”。

小曉的神情黯然,一切是真的結束了。

在現實和愛情的碰撞中,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偉大無私,承擔下那份巨大的壓力去愛一個人呢?

一個人無依無靠不慘,慘的是我曾經的依靠成了別人的依靠,見清過起了一眼就看到頭的生活。到底還是爽約了。

愛是真的,承諾也是真的,想在一起一輩子的心也是真的,分開也是真的。

確實,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願天下有情人沒有故事,只有幸福。


小糊塗遊

不管你們怎麼評價這部電影,我就是感覺它不錯。

電影沒有上映之前就看到很多關於它的消息,當時就覺得要去看一下這部電影。

關於網上說的退票營銷我不知道真假,我也不關心真假,我關心的只是這部電影怎麼樣,我不需要知道它是怎麼的一個過程。在我看過很過不好的評論時我還在想,我是否還有必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去觀看這樣一部電影,多年的網絡生活讓我知道,網絡上的消息不能隨便相信,要靠自己去分辨,我帶著萬分懷疑的態度走進了電影院,我看完了這部電影,是在一邊觀看一邊聯想的狀態下看完了。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生活,我感覺電影中的見清和小曉兩個人的愛情狀態和我特別想,看他們兩個人就像在看自己的愛情生活。剛畢業的自己希望能夠在這個世界留下自己的色彩,沒有經歷過的人生總把生活想的很簡單。遇見一個愛的人就想要給她所有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次一次打擊過後自己想過放棄,想過逃避。電影中見清和小曉在一起的時候,兩個人住在簡陋的房間可是很快樂,不正是和我們一樣嗎,簡單的日子卻充滿歡樂,我也曾經帶著一大包一大包行李搬家,也曾經為了省錢在深夜等著公交車,也曾經在垃圾站撿過別人丟棄的破傢俱,也曾經和一群人合租過一個房子,也曾經在城市的街頭盡情的宣洩自己,也曾經和愛的人快樂的吃著泡麵,這不正是這個時代大多數年輕人都會經歷的過程嗎?

見清後來有錢了可是並沒有和小小在一起,這是男人有錢就變壞的嗎?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才會給你這樣的猜想?小曉和見清分開是因為見清買不了房子嗎,是因為見清沒有錢嗎,是因為見清在網上聊了個網友嗎,恐怕都不是吧。曾經雄心壯志的見清把自己的理想都掩蓋住,每天住在出租屋裡打著遊戲,在街道擺地攤這些不都是因為為了愛情放棄了理想嗎?小曉不想看到他這樣,她說不能因為我想要什麼,你就忘記自己想要什麼。

這電影和前任這個梗還真沒有什麼關係,頂是在電影中提到過這個名詞,頂多是相愛的人沒有在一起。怎麼會和前任聯繫在一起,是不是前任3的熱度沒有過去想讓你再重溫一下。很多人說看了這部電影想到了前任,我拜託你見清是因為年紀和家庭的原因才結婚的,你呢,不要為自己的不負責任尋找理由了好不?你未嫁我未娶你怎麼追都行,家庭孩子都有了,你還想這麼多,是你的小三之心氾濫了吧,生活只有逝去的愛情嗎?責任哪去了?

很多人沒有和自己喜歡的在一起,不要去怪這個世界,應該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見清在地鐵追上了小小為什麼不留住她,小曉見到見清為什麼不留下來?僅僅是因為生活的原因嗎?你頂多怪一個有緣無份吧。

如果生活中有見清和小曉這種戀人,既然家庭和愛情沒有統一,你就要選擇家庭,我勸你別再見面,別再聯繫,別再給彼此增加負擔,就算你再愛又能怎樣,有些事情已成定數,有些人已經被失去,生活又不止愛情。

最後再說一句,別再被別人左右你的想法了。


九思電影

這是獻給過去的一部電影。十年前,我們剛入社會,迷茫、彷徨、看不到未來。十年,曾經跟我們一起吃苦的那個人,是否還在身邊?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有多少人消失在人海,又有多少遺憾讓我們感傷,回憶?

從經典歌曲《後來》,到電影《後來的我們》,也許感動我們的,不是歌曲或電影本身,而是我們自己的曾經。

《後來的我們》,以特別容易代入的情節,加上一首很多人聽哭過的歌,不知又要弄哭多少人。

認真的說,這並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比如:周冬雨飾演的女主方小曉的設定並不是我們理想的樣子,長得有點小,感覺一箇中學生跟一個大學生在戀愛。

而且有不少壞毛病:抽菸、喝酒、打牌、罵人,還有點渣:先是跟法學博士,後來又跟一個有家庭的男人好上了。為什麼林見清(井柏然 飾)會喜歡方小曉?

再比如:影片臺詞有時候有點出戲,“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但沒有了我們”作為旁白可以,但作為對話的臺詞就有點尷尬了。

十年後兩人相遇,女的說I miss you,男的說:我想你。物是人非,這樣的對話,無法找到現實的參照,有強行文藝之感。

……

不過,三個主演的演技,觸景生情的場景,讓人情不自禁,潸然淚下。

林見清在北京讀的大學,方小曉沒讀過大學,兩人都希望留在北京,不想回去。偶爾相識,兩條平行線竟產生了交集,共同經歷著在北京漂泊的日子。

北京、北京,現實與虛妄、機會與危機並存,對於兩個異鄉人想要北京佔據一席之地,生活過得並不輕鬆。

方小曉,同時打著幾份工,在寫字樓做清潔工、幫健身房發傳單、在酒吧當侍應、在電腦城賣光碟。

林見清,學的是編程,迷戀的卻是網絡遊戲。為了生計,在電腦城賣過光碟,在地下道擺過地攤,被拘留過,還送過快遞,他夢想著有一天能做出自己的遊戲。

但實現夢想的過程,必定是一段難捱的日子:租住狹小的分租房,鄰居就是賣黃碟的小販,房東一句話就是搬家滾蛋;地下道擺地攤買碟,最驚慌四竄的一句話:城管來了!

夢想著出頭之日,讓心愛的人住上大房子,把老爸接到大城市;

有過相互扶持的甜蜜,也有窩囊加窩火時候的吵鬧和冷戰;

還有,因賭氣分手沒有踏進的那扇車門;

等到日子好的時候,我們卻不在一起了。

……

對我來說,兩個最催淚的地方:

一個是,林見清的銀行戶頭上看到60萬存款時的淚流滿面,以及他設計遊戲“伊恩找凱莉”,滿屏的對不起。

一個是,2015年,林爸的眼睛瞎了,到車站接林見清,握著他女朋友的手,卻發現不是方小曉,林爸在給方小曉的信中說:緣分這事,只要不負對方就好,不負此生太難了。

“後來 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是你早已遠去 消失在人海。後來 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看這部電影,或許每個人感受不盡相同,相信在大城市漂泊過的人,都會似曾相識。

有人借這部電影,留下了自己的故事:

@凱撒大帝Caesar111:三年前追尋心愛的姑娘來到北京,研二分的手,現在進入離開京倒計時,後來……親愛的,你還好嗎?

@方圓方圓方圓呀:15歲遇到他,喜歡了他2年,從暗戀到明戀,很苦,也很甜,他告訴我說,大學再找女朋友,後來,現在他有女朋友了,高一。我17歲。

@_macrOGreen_:嗯,2009年遇見你,花了將近三年的時光去忘卻你。我們愛過恨過我丟掉所有尊嚴去挽回你。啊九年了,你在我美好的時光裡告訴我什麼是愛情,也是人生中哭過最兇忘的最久的愛情了吧。嗯,我知道你結婚了。祝你幸福就好。

@Yuuuuu淑雲:看哭了…突然想起17歲那年遇到的那位男生,雖然在一起不到一年,卻彷彿成為了我青春期記憶最深刻的部分。雖然早就不愛了,可是還是想念那時候的我們。每天早上在班級門口給我送的早飯,每週五放學依依不捨的車站送別。到後來,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在同一個公園,扔掉了情侶戒指,徹底結束了這一段感情…後來…

……

其實,當年劉若英唱《後來》,也與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經歷有關。

據傳劉若英當時戀上了他的老闆陳昇,兩人暗生情愫,無奈陳昇已有家庭。陳昇也算一個君子吧,他將所有的感情都寫入了歌中,除了《為愛瘋狂》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後來》了。


用情至深的劉若英在開演唱會演唱《後來》這首歌,甚至哭到崩潰,可想其當時的愛有多深沉、真摯,愛而不得,最為遺憾。

……

為什麼人年少時,一定要讓深愛的人受傷?那時候,我們還沒學會如何去愛,但曾經的所有愛與恨、錯過與心痛,都是值得永遠紀念的美好回憶。

想到一句話:看別人的電影,流自己的眼淚。雖然從技術上影片還可以更好,依然謝謝劉若英,再次帶給我們感動。


影士禾木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49f000fc9c6b982793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