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重啟核二廠,但仍堅持2025非核家園

台湾重启核二厂,但仍坚持2025非核家园

5.15

T.O.D.A.Y

「核電

臺灣當局重啟核二廠的背後,反映了電力供應捉襟見肘的窘境。

台湾重启核二厂,但仍坚持2025非核家园

民進黨無奈重啟核二廠

3月20日,臺灣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發布公告,同意臺電關於核二廠 2號機組再運轉的申請,2號機組預計將在4月份再次啟運,為能源貧瘠的孤島臺灣供應穩定的基荷電力。

民進黨當局的這一舉動與其一貫的反核主張背道而馳,因此招致了臺灣媒體和民眾的廣泛批評。眾所周知,民進黨將反核寫入其黨章,在野時一直將“反核”作為重要的政治鬥爭工具,實現“非核家園”早在2002年就在時任陳水扁政府推動下寫入當年頒佈的臺灣《環境基本法》。

2016年民進黨再次上臺後,重申此前高唱的“2025非核家園”。然而,臺灣島內的電力供應卻一直未有改觀。核四廠未按原計劃在2017年投運,未來幾年,除三座在運核電廠陸續到期停運(裝機共500萬千瓦),臺灣共有四座大型火力發電廠(裝機共560萬千瓦)也將陸續退役。臺電預估,未來臺灣的尖峰負載將由2014年的3480萬千瓦逐年遞增至2026年的4300萬千瓦,平均年增長1.8%。而臺灣在同一時期預計新增裝機容量僅2000萬千瓦,即使這些規劃容量全部順利投產(部分煤電機組面臨反對,臺灣的天然氣接收站容量也接近極限),到2026年其可用裝機也僅為4385瓦千瓦,屆時的備用容量率將僅為2.0%。臺電基於其孤島電力系統的特點,將電力備用容量率安全線設為15%。

台湾重启核二厂,但仍坚持2025非核家园

根據臺灣經濟部能源局預估,如果核四廠無法順利商運發電,最快自2016年備用容量率會接近10%,並且逐年下降趨勢,2021年將可能接近5%,頻繁缺電限電的情況將不可避免。

2017年8月15日,臺灣發生了18年來最大規模停電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為疏忽,負責臺灣油氣供應的中油公司人員操作氣閥失誤,使天然氣供應中斷10分鐘,導致大潭燃氣電站6臺機組全部跳閘,電網瞬時損失了大約420萬千瓦的供電能力,多個區域緊急分區輪流停電。

事故殃及了17個縣市,波及區域約佔臺灣面積的四分之三以上,約690萬戶民眾遭受停電。事故發生時臺灣正值高溫天氣,用電負荷處於高位。據報道,事故前一週臺灣地區的實際備用率僅為2.3%,最低時達到1.7%。因此,815停電事故,表面上是由於人為誤操作,實際上反映了臺灣電力供應一直存在的斷供風險。

因此,臺灣當局不顧違背一貫的反核立場,重啟核二廠以緩解2017年夏天電力短缺形勢。核二廠共有兩臺百萬千瓦的沸水堆機組,分別於1981年和1983年投運,均已接近40年壽期,1號機組處於正常運行狀態,2號機組重啟後,臺灣三座核電廠 6臺機組中將有4臺實際運轉。

台湾重启核二厂,但仍坚持2025非核家园

核一廠兩臺機組因乏燃料水池容量飽和被迫一直處於停運狀態,現場建成的乏燃料乾式貯存設施因當地民眾和政府反對一直沒有投運,兩臺機組將在2019年全部停閉。事實上,核二廠也同樣面臨乏燃料無處可去的難題,廠內同樣已建成乾式貯存設施,但因地方政府反對無法投入使用。臺電被迫將反應堆乏燃料水池進行擴容改造,使每臺機組水池容量增加440組燃料組件,算上剩餘容量,可使兩臺機組繼續運行3年左右,接近設計壽期。換句話說,核二廠 2號機組重啟後,只能運行3年左右,之後將和核一廠 一樣因乏燃料無處可去而停運直至到壽關閉。

台湾重启核二厂,但仍坚持2025非核家园

2025非核家園政策

2002年12月臺灣立法院通過《環境基本法》,其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政府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民進黨的反核政策由此上升至法律層面。2005年民進黨提出“非核家園推動法”草案,首次提出明確的時間節點,將核三廠 2號機組的設計壽命到期年限2025年作為達成非核家園的時間節點,即所謂“2025非核家園”,但在國民黨立法委員的反對下未能通過立法。之後在野八年,民進黨不時提出反核議題,尤其在2011年福島事故之後,民進黨多次重申2025非核家園目標,將其演變為隨後幾次政治選舉的焦點議題。

當然,上升至法律層面的“非核家園”目標,的確是朝野兩黨的共同決定,關鍵的分歧在於非核的時間線上。2008年國民黨上臺執政後,採取了更為務實的能源政策,頒佈了《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明確規定“促進能源多元化,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然而2011年福島事故的發生,極大的加劇了臺灣的反核力量,國民黨政府在民進黨和民眾的巨大壓力下被迫重提“非核家園”。

但是,臺灣的能源現狀和經濟結構決定了任何冒進性的能源結構變動都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國民黨政府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因此沒有像日本那樣將50多臺機組全部關停,更沒有仿照德國完全棄核,而是對能源政策進行了修正,提出“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能源發展理念,在“確保電力供應、維持合理電價、達成國際減碳承諾”三大原則下,從核電替代、替代能源的價格負擔、臺灣產業競爭力、核安全等多個層面整體考慮。

隨後臺灣經濟部能源局制定了減核至零的詳細路徑,一、二、三核電廠服役年限到期後不再延壽運行,核四廠按計劃商運,按設計壽命服役40年後退役,至此實現非核家園終極目標。

核四廠建設前後已經過18年,期間幾次停而復建。福島事故後,面對民進黨煽動起來的民眾反核浪潮,2013年國民黨提出了通過全民公投解決核四難題,但因臺灣公投門檻較高(必須有超過二分之—公民投票,公投才算有效,總投票數的二分之一支持才算通過),最終因民進黨反對不了了之。2014年又發生了林義雄反核四絕食鬧劇,國民黨政府最後被迫宣佈已基本建成的核四廠 1號機組不再施工,進行安全檢查後封存,2號機組則全部停工,未來是否續建投運,將由公投決定。行政院特意強調核四廠停工不是停建,希望替下一代保留選擇空間。2015年 7月份,臺電對1號機組進行了封存處理。停工復建、工期拖延、合同糾紛等原因導致核四項目工程造價不斷攀升,從2004年起先後四次增加預算,截止2014年,其總預算接近3000億元(新臺幣,下同),封存後每年的維護費為13億元,預計投運前最終耗資將超過3000億元。

民進黨2016年上臺後,並未立即下令廢棄核四,也未修改公投規則將選擇權交給民眾。無疑是一個異常艱難決定。廢棄核四首當其衝的是巨大的前期投資化作泡影,負責臺灣發輸配一體化的臺電公司可能因此面臨鉅額債務。

然而,據臺灣中時電子報3月16日報道,臺電董事長楊偉甫表示,核四廠內1744組核燃料將於6月起陸續運回美國原廠(通用電氣下屬的全球核燃料公司GNF),臺電將積極尋求買主,確定不再運回臺灣。臺灣媒體據此分析,“核四至此已宣告終結,正式走入歷史。”

楊偉甫進一步表示,核四確定不會重啟,因此決議將燃料束移出,暫存在美國燃料廠家,待未來其他國家有需要時再轉賣,核四廠相關設備仍在找尋買家。日本日立公司正在英國推進威爾法新建核電項目,擬採用與核四廠堆型一致的先進沸水堆技術(ABWR),有消息稱核四的燃料有可能轉售給英國威爾法項目。臺電還指出,核四廠將轉型為綜合電力園區,首爐燃料全部運送回美國後,1年可望減少1億元資產維護管理費用。

隨後,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也發佈說明,稱“臺電公司配合非核家園政策,規劃將核四廠核燃料運至國外燃料製造廠家處理,原能會尊重經濟部及臺電公司之決定。”

看來民進黨政府似乎不惜昂貴代價堅定廢棄核四,如期在2025年前實現非核家園目標。臺灣自從1978年第一座核電廠建成發電後,核電在保障電力供應、拉低電價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臺灣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結構對低電價的依賴程度非常高。目前臺灣在運核電廠的發電成本僅為0.95元/度,為所有發電方式中最低。未來幾年核電逐步歸零後,不難預料臺灣電力供應形勢將進一步加劇,電價上漲幾乎將不可避免,對臺灣的民生和經濟發展將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本文作者毛繼軍為核能行業觀察者)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