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
T.O.D.A.Y
「導語」
特斯拉走入中國,已經流傳數年。一直以來,都是“但聞人語響”。此次特斯拉入華之事已塵埃落定,儘管並非盡善盡美,但是步步為營想來也是極好的。
5月10日,根據國家企業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臺港澳法人獨資的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正式在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登記註冊。信息顯示,特斯拉(上海)註冊資本1億元,經營範圍包括從事電動汽車及零部件、電池、儲能設備、光伏產品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諮詢、技術轉讓,上述同類商品的批發、佣金代理(拍賣除外)及進出口業務,並提供相關配套服務、電動汽車展示及產品推廣。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舉深意如何?又會對特斯拉以及中國市場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坎坷的入華之路
實際上,特斯拉覬覦中國市場,並試圖在中國建廠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或者說是必然會走到的一步棋。
早在2016年,特斯拉CEO馬斯克就曾宣佈要在中國設立工廠。同年4月的北京車展上,特斯拉全球銷售總裁喬.麥克尼爾(Jon McNeill)表示,公司有可能會在中國建廠,從而滿足Model 3的市場需求。然而談判卻一波三折。
去年2月,有關特斯拉即將在上海臨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落戶生產合資車的消息獲得了多家媒體的報道,不過隨後,特斯拉和上海臨港方面就紛紛發文否認。同年6月,又有消息稱特斯拉即將在臨港開發區落戶,這次合作方除了上海臨港以外,還包括了上海電氣集團,但是這條消息依然被合作方雙雙否認。
今年3月13日,上海市政府表示,關於特斯拉在華建廠一事,雙方正在談判中。此前一週,馬斯克曾在社交媒體上指責中國的外企在華合資股比制度以及進口關稅制度,進而有關方面擔心,特斯拉在華建廠一事或被擱置。
時至今日,特斯拉已獲得上述業務的營業許可,離其所期望的在中國獨資生產計劃又近了一步,但是“營業許可”不等於“設廠許可”,其設廠投產之路仍需進一步談判磋商。
緊抓救命稻草背後
今年4月,美國一位明星投資經理約翰·湯普森的一則分析讓特斯拉這家明星公司再次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他的分析大概是“特斯拉持續虧損,MODEL 3產量不足,如果沒有持續性共80億美元的外來資金,特斯拉將會在3到6個月內破產”。此消息可謂給特斯拉當頭一喝。
約翰·湯普森認為特斯拉堅持不了多久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Model3的產能始終提不上去,二是特斯拉的賬面資金不足。
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儘管馬斯克融資能力一流,然而入不敷出的研發費用已經讓資金難承其重,目前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家車企只靠電動汽車便能盈利,特斯拉也是靠不停的融資與貸款才能保持公司的正常運營。且相比於傳統燃油車為期半年的產能爬坡期,特斯拉的爬坡週期顯得有些太過冗長。
打開中國的市場,無疑給陷入泥沼的特斯拉一個順勢而起的機遇。前不久,國家發改委發出了重大利好消息,我國將在年內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對於特斯拉來說,獨資建廠的大門被打開了。
一旦特斯拉實現國產化,從某種程度來講將會打開新的天地。首先,龐大的市場、資金雄厚的中國投資商為大規模量產、有效降低成本奠定基礎;其次不必再支付額外多出的關稅、運輸費和其他稅費;再次,有享受政府支持和補貼的可能。
以Model 3為例,如果Model 3是以進口方式引入,Model 3的中國起步售價大約為35000(車價)+3600(運費)+9650(關稅等稅費)+8530(增值稅)=56780美元,近日匯率計算約38.6萬元人民幣。而一旦國產,便可以省掉這些稅費,即使還是按照美國的製造成本,按35000美元起步,按當前稅率換算成人民幣也僅為24萬元。而一旦拿到目前最低6萬元的補貼標準,再增加2-4萬中方利潤,其售價也可控制在30萬以內,這種估算,可謂讓競爭對手不寒而慄。
當然,事實尚未發生,此時入局的特斯拉,究竟是會處在追捧的風口浪尖,還是曲高和寡的不勝寒之處,我們拭目以待。
· END ·
閱讀更多 能源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