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 |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開封衚衕 今天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位於開封市明倫街路北。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是河南大學的前身,創建於1912年。後又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諸階段,1942年改稱國立河南大學。新中國成立後,又經歷河南師範學院、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5月恢復河南大學校名。現存建築為河南大學老校區一部分。清朝末年,封建科舉制度日趨崩潰並最終走向完結,1912年,在清代的"河南貢院"舊址上,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正式創辦。建校伊始,校舍是利用河南貢院的部分舊房改建。自1915年起,學校設計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作為當時學校的教學、辦公和生活用房。建築群佔地面積近600畝,總建築面積17579.46平方米,從校南大門向北至大禮堂構成一條南北長0.5公里的中軸線。中軸線東內側有六號樓,東外側有分佈整齊的10座齋房(東十齋);中軸線西內側有七號樓,西外側有兩座齋房(西二齋)。西二齋的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貢院記"碑和"重修河南貢院碑記"碑兩座碑亭。建築群總體格局為主體建築居中,前門後堂,左右齋房,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書院建築佈局。其建築風格基本保持中國古代傳統民族建築樣式,又融合了西方建築的部分手法,美觀實用,莊重典雅,是20世紀初期大型建築設計與工程的代表作,也是近代中國公共建築中最具組群特色的建築類型。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現存南大門、六號樓、七號樓、東十齋、西二齋、大禮堂及貢院碑等。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南大門。興建於1936年,為四柱三牌樓式建築,磚木及混凝土結構。建築通高10.39米,東西寬13.4米,進深7.8米,建築面積150平方米。設三門,中門高3.7米,寬3.66米,大型車輛可以通行,兩側邊門供行人出入。大門兩側尚有硬山式耳房,用作值班室。南大門是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建築群中軸線起點的標誌。外側門楣正中“河南大學”校名,採用北宋書法家米芾的字樣,莊重嚴正。內側門楣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左書“明德”,右書“新民”。“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取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門建成後不久即遭七七事變,但歷經八年抗戰幸未毀於戰火,保存至今。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七號樓。位於中軸線西側中部,建成於1921年,總建築面積4113平方米,是當時的主教學樓。該樓通高13.6米,三層,其中半地下室一七號樓層。主入口在建築東部,北、西、南亦各有出入口,均有歇山捲棚式出廈。建築簷下全為木雕垂柱和掛落,共有215個覆蓮柱頭及千餘塊雕工精細的花板。整座建築為青磚砌牆,灰瓦歇山式屋面,上有通風筒,建築立面層次豐富,裝飾細膩考究,華麗典雅,既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又不失民族傳統建築風格,具有極高的建築藝術水平,是20世紀20年代中西建築藝術緊密結合創作出的難得的建築佳品。當時,一樓有部分教室;二、三樓大部分是教室,間有少數研究室;地下室基本上是理學院的實驗室及藥品儀器儲藏室。功能之齊全,超乎想象。可能你會想:當時那樣一座建築,卻又這麼多用途,難道不顯得擁擠麼?事實上,博雅樓的採光效果和隔音設備十分先進,東南西北四個大門,方便師生出入,並沒有擁擠不暢的感覺,可見當時設計之周全。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現在的博雅樓,依然風采不減。綠樹掩映中,疊簷飛閣,古樸典雅;藍天白雲下,雕樑畫棟,大氣磅礴。

十二齋: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那上邊有“金陵十二釵”;而在河大,你可以看到“河大十二齋”。1921年,東一、二齋,西一、二齋建成,大大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1926年東三、四、五、六齋建成;1952年,東七、八、九、十齋建成。十二齋自東十西二,遙遙相對,外觀一致。特別是東十齋,一字排開,如同琴鍵,精巧華麗的入口垂花門飾、淡雅樸素的灰色清水磚牆、簡潔明快的幾何形窗套、尺度宜人富於變化的坡屋頂、女兒牆,還有室內那紅色油漆的實木房門、樓地板,做工細膩的木質樓梯、扶手、欄杆別有風情。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如今,齋房已不單純是供人使用和欣賞的建築,它體現的更是一種文化。作為河大保留下來的校園早期建築,齋房早已成為河南大學重要的人文景觀。它那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不僅是中國近代建築特定發展時期的體現,更是河大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東、西齋房。1921年建成西一齋、西二齋及東一齋、東二齋;1926年建成東三、四、五、六齋;1952年建成東七、八、九、十齋。齋房外觀形式相同,均為三層,單體建築面積552平方米,通高11.5米。建築為磚木結構,屋面為橫三道硬山式屋脊,屋面四周有垛口式女牆圍護。齋房出入口均有仿古式垂花門,雕飾精美。齋房位於中軸線兩側,與中國古代書院講堂兩側設齋舍的作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體現了建築群總體規劃中對中國建築傳統的繼承。西二齋 當時作為學生和青年教師的宿舍使用。所有齋房均採用兩層磚木結構,內部設有走廊,走廊內有取暖的壁爐、煙道和火牆,這些在當時全屬於“洋裝備”,可見彼時河大學習環境的優越,也體現了河大敢為人先的辦學風格。十二齋自東十西二,遙遙相對,外觀一致。特別是東十齋,一字排開,如同琴鍵,精巧華麗的入口垂花門飾、淡雅樸素的灰色清水磚牆、簡潔明快的幾何形窗套、尺度宜人富於變化的坡屋頂、女兒牆,還有室內那紅色油漆的實木房門、樓地板,做工細膩的木質樓梯、扶手、欄杆別有風情。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大禮堂。於1931年11月20日開工,1934年12月28日竣工,歷時三載,用資20萬元。當時河大的師生共計500餘人,卻興建了可容納3000多人的大禮堂,足見河大的魄力。當時,學校組成了張伯英、李敬齋、杜岫僧等15人參加的大禮堂建築委員會,由從歐美留學回國的河南大學工學院的任職教授設計。大禮堂坐北朝南,南北長73.75米,東西寬53.75米,高24.4米,佔地面積393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13平方米,處於中軸線北端,為一座殿式建築,以歇山、重簷歇山、硬山等多種屋面形式構成整體,外觀壯觀雄偉。大禮堂分上下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鋼屋架,室內設樓梯六座,室外清水磚牆,採光通風設施完備。建築主出入口設在南側,由八根巨柱支撐裝飾。其餘西、北、東面亦各有疏散出入口。禮堂內以觀眾廳為中心,觀眾廳為兩層,可容納近3000人就座;觀眾廳北側有舞臺,寬18.23米,進深12.19米,可作講演、放映、演出及大型會議之用。舞臺兩側樓上樓下設有服務區,面積達468平方米,可作休息、辦公、化妝、儲藏等用。觀眾廳南側為門,其上二樓有125平方米的服務用房,走廊夾層設有放映室。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老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大禮堂整座建築平面按功能安排,將門廳、觀眾廳、舞臺三部分沿南北軸線佈置,音效良好,採光充分,通風順暢;建築外觀以青磚灰瓦、雕樑畫棟及雄壯高大的巨柱等,營造出雄偉宏麗、巍峨壯觀的氣勢,在中西建築手法的結合上及藝術風格的巧妙運用上都有獨到之處,不僅在河南,即使在全國也堪稱建築藝術精品。

1937年10月,上海救亡演劇隊在洪琛、冼星海、金山、崔嵬、賀綠汀等率領下,曾在大禮堂公演多次,把開封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向了新的高潮。1950年4月,河南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也在大禮堂隆重舉行。

貢院碑。現存兩通,其上建有碑亭。分別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改建河南貢院記"碑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重修河南貢院碑記"碑。兩通石碑均有雕刻精美的二龍戲珠碑額,碑座四面亦雕刻蟠龍,碑身周飾牡丹紋。兩碑鐫刻精細,形象生動,字體工整遒勁,記載了河南貢院遷址和興建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見證了河南乃至全國近代高等教育事業的歷史進程,是中國共產黨在河南開展革命活動的紀念地。同時,其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是近代建築精品的代表,從而使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2006年5月,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