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座清代古戲臺棲身高架橋下,槐樹環繞,巨石堆砌,遙對遠處的金代石窯?

腦洞人物史

亦文亦物講古建築:高架橋下暗藏清代戲臺,槐樹環繞,巨石堆砌,遙對800年金代古石窯

在自駕清徐的途中,途經一座高架橋,下面為鄉間舊有下通公路。我剛從高架下來,就一眼瞥見路邊隱藏在枯黃槐樹中的一座古戲臺,憑感覺斷定,至少是清中期古建築。於是也顧不得危險,趕緊將車停在路邊,一個人扛著器材手腳並用的爬了過去。

這座古戲臺非常奇怪,孤零零的獨自矗立在荒野中,令人費解。要知道,古代建戲臺通常是為酬神,多對應寺廟,哪有荒野中單獨建一座戲臺的道理?難不成大半夜的唱戲給狐仙、黃大仙聽?說起來都覺得瘮人。

待走近一看,恍如大悟:原來,這裡舊時是登山的必經之路,向南串聯起宋代狐突廟(國保),向北連接到金代香巖寺(省保),它的名字是“東馬峪戲臺”,2011年登記為太原市重點文保單位。

1、戲臺的來歷

戲臺正對北山有香巖寺,內存金代石砌無樑殿,寺內古碑不少,有一通《重修香巖寺新建狐神行宮樂樓碑記》記載,這座戲臺修於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隸屬香巖寺,1975年時太原市實驗晉劇團還曾登臺演出,70年代修復過一次。


解放前,每年的農曆七月三十相傳為地藏王菩薩誕辰日,幾天內香巖寺都有熱鬧的廟會。廟會上有個儀式,需要先從西馬峪的狐突廟將狐突神請到這裡看戲,神像暫存狐神行宮,看完戲再恭送回廟。也就是說,原先的行宮應該就位於現在高速路的位置,後期被毀,獨獨古戲臺保留了下來。

2、清式古戲臺結構

這座戲臺準確位置是清徐縣馬峪鄉東馬峪村北,坐南朝北,一里外山腰是清徐香巖寺,臺基約一米多高,面積足有80多平米,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半部為四椽,後半部出兩椽,頂部很特殊。

可以說它是一個異型的捲棚頂前出歇山形,我覺得應叫它“前歇山後捲棚勾連搭單簷硬山頂”。戲臺的前簷是單簷歇山,頂部卻是捲棚狀,後山牆則是不折不扣的單簷硬山,中間用勾連搭的形式連接起來,也只能這麼叫。


戲臺前簷用四根柱子,中間為圓石柱,兩側為八稜石柱,下有素柱礎墊腳。柱頭頂部採用元代常見的大額枋做法,一根枋木承託著迎面七朵斗拱,斗拱中間出金代45°斜拱,昂頭裝飾雲龍及捲雲頭,斗拱主要外出一拽架,單翹三踩斗拱,耍頭出捲雲頭。

大額枋下面,還有兩塊碩大的裝飾雀替,木雕雙龍回首,顏色與其他構件氣質不合,應該是後世修繕的作品。

在一些文獻記載中,還講到臺口兩側有磚雕的“福壽”八字牆,我在現場並沒有看仔細,就是感覺如此體量的屋頂配合這麼侷促的八字牆,是有些滑稽,可能當時是出於野外演出曠野攏音的需求,這個要求又不同於寺院內的戲臺營造。

如此孤零零一座戲臺,希望好好保護,不要被某些不法之徒所覬覦。

喜歡就關注我,親眼目睹更多經典古建築的真實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