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師——興風雨,潤萬物

雨師又稱萍翳、玄冥。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掌管雨的神;也是道教俗神。認為是畢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後有雨師為商羊或赤松子二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雲雨師神,商羊是也。

雨師之名,以“師”名神。《風俗通義》的《祀典》記載,“師者,眾也。土中之眾者莫若水。雷震萬里,風亦如之。至於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異於雷風,其德散大,故雨獨稱師也”。正是由於風雨滋潤,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

雨師——興風雨,潤萬物

雨師究竟是誰?

因為雨水能滋養五穀,養育萬物,先人自古便對雨水十分崇拜,歷朝歷代關於雨神的說法也各有不一。

一說玄冥為雨師。《風俗通義·祀典》《春秋·左氏傳》說:共工之子,為玄冥師。鄭大夫子產禳於玄冥。雨師也。因玄冥是古代五行官中的水官,水與雨相通,故被稱為雨師。

一說萍翳為雨師的。《楚辭·天問》蔣號起雨。王逸注曰:“蔣,萍翳,雨師名也。”《廣雅·釋天》雨師謂之蔣翳。萍翳又稱屏翳。司馬相如《大人賦》召屏翳,誅風伯,刑雨師。曹植《洛神賦》屏翳收風,川后靜波。

一說以畢星為雨師。蔡邕《獨斷》曰:“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詩》雲:“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後來雨師被道教納入神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雨師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

《搜神記》記載:“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冰玉散,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至崑崙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遊人間。今之雨師本是焉。”又《列代神仙通鑑》神農時,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天亦幾時不雨,禾黍各處枯槁,有一野人,形窖古怪,言語顛狂,上披草領,下系皮裙,蓬頭跣足,指甲長如利爪,遍身黃毛覆蓋,手執柳枝,狂歌跳舞,曰:“予號赤松子,留王屋修煉多歲,始隨赤真人南遊衡嶽。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飛龍,往來其問,予亦化一赤虯,追躡於後。朝謁元始眾聖,因予能隨風雨上下,即命為雨師,主行霖雨。”

唐朝時還以李靖為雨師。《唐逸史》中李靖行雨的故事。相傳李靖曾經遠行於山中,夜晚寄宿於民夫家中。半夜,一婦人將一個水瓶遞給他說:天命行雨,煩汝代勞。一傭人牽一青驄馬至,對李靖說:汝以水自馬鬃下,三滴乃止,慎勿多滴。李靖上馬後,正準備滴水,不料馬驚,咆哮躍空,瓶中水一連數滴,次日當地一場大雨,解決了旱情,民感其恩,立廟祀之。

另外《事物異名錄》還說雨師為馮修,號樹德,又名陳華夫。《集說詮真》中還描繪了他的形象:烏髯狀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之日雨師陳天君。

雨師——興風雨,潤萬物

赤松子傳說

雨師神話中的掌管雨的神仙,有做屏翳,也叫號屏,又叫玄冥。他們其實就是赤松子,又寫作"赤誦子"。傳說是炎帝神農氏時施雨的雨師。這位赤松子先生有一種能隨著風雨飄來飄下的本領,曾做過炎帝神農氏的雨師,後來從西天母那裡得了什麼不死藥之類的東西,能入火自焚,隨風雨而上下。成了仙,上了天,順便還拐走了炎帝的小女兒。直到高辛氏的時候,赤松子才想起自己的職責,又回到人間做雨師。炎帝到高辛之間隔著黃帝、少昊和高陽三代,原來那幾百年竟是滴雨未下的。相傳遠古時代,人民以採集和漁獵為生,一日無獲,就得捱餓,日子過得和艱難。後來,神農氏用木製做耒、耜,教大家種植谷,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轉。於是神農氏被眾人舉為首領。

年復一年,一場罕見的旱災降臨了,一連數月,天上沒有一滴雨降落,田裡的禾黍全都要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人畜都要渴死了,噴甭說汲水澆地了。

神農氏頭髮快愁白時,不知從哪兒跑老一位蓬頭跣足、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領,下系皮裙,手裡還拿根柳枝。野人自我介紹說:"我叫赤松子,曾隨師傅道人在崑崙上西王母石室中修煉多年。赤道人常化飛龍,南遊衡嶽,我亦化為赤虯,跟在他身後,還學會布雨的本領。

神農氏聞之心喜,讓他馬上顯示一下。但見赤松子取出一種叫:"冰玉散"的粉末吞下,化為一條赤龍,飛上天空。霎時,天上烏雲密佈,一場傾盆大雨兜頭澆下,眼看就要枯死的莊稼,有恢復了鬱郁生機。神農氏大喜,立封赤松子為雨師,專管布雨施霖的事。

神農氏成仙后,黃帝繼任首領,九黎的頭領蚩尤不服,興兵作亂。連赤松子也投奔了過去。等黃帝率領眾部落與蚩尤大戰與涿鹿之野時,赤松子化為一條虯龍,飛廉變成一隻小鹿,一道施起法術。剎那間,天昏地暗,走石飛沙,暴雨狂風,颶風捲飈。黃帝和他的部下在一片混沌中,連東南西北也辨認不出,還能作戰?蚩尤趁機發動進攻,殺得對方丟兵棄甲。就這樣。蚩尤依仗飛廉和赤松子能徵風召雨的優勢,九連九勝黃帝,迫使黃帝連連後撤,一直退到泰山。

雨師——興風雨,潤萬物

黃帝在泰山會集群臣,商討了三天三夜後,終於設計出兩個破敵法寶--司南車和牛皮鼓。司南車有兩層,共二十八個輪子,車上有一個手指前方的木刻人。車輪滾動時,牛皮鼓一共八十面,一起鼓響,聲音可以響徹三千八百里。於是黃帝再與蚩尤決戰。

蚩尤仍使飛廉和赤松子呼風喚雨,炊煙噴霧。這一次,黃帝靠著司南車,始終不迷失方向,堅持戰鬥,緊接著,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來,頓時驚天動地,裂石崩雲,嚇得飛廉和赤松子魂飛魄散,趕緊還原兇橫本相,跟著蚩尤一塊兒逃竄。黃帝揮師追擊,一直追到涿鹿,終獲全勝,還活捉了赤松子和飛廉。因為這兩個人都是降伏,黃帝仍叫赤松子當雨師,又封飛廉為風伯,要他們改惡向善,從此為民造福。

五帝后,世間沒人再管得住風伯雨師了,於是對她們的祭拜,被列入國家的是祀典,目的仍在於祝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佑平安。這兩位尊神的醜陋嘴臉,也變成了一位清秀童子伴隨著一位長鬚官人,象徵雨隨風至,風止雨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