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12省65城閱讀,她說不要用“刷奧數”的心態“刷人文”

看點 2018年,“閱讀改變中國”評選出8位獲獎“點燈人”,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的萬蓓蕾老師就是獲獎人之一。她將行走與閱讀巧妙地結合起來,讓孩子們用行走加閱讀的方式理解生活,提高人文素養。除了公益,課堂上的萬老師也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她看來,閱讀是滿足好奇心和尋找有效信息的最佳方式。

文丨陸瑩 攝影 | 洪宇哲

現在有些人會抱著一種刷奧數的心態,刷人文。

五月的悶熱午後,外灘君在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見到萬蓓蕾老師,她是世外DP課程TOK(知識論)課程組的組長,2018“閱讀改變中國”年度評選8位獲獎的“點燈人”之一。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萬蓓蕾老師

未開口時,她會稍顯內向,面對鏡頭拍攝視頻,表情很難放鬆。然而一談起她所熟悉的閱讀推廣、邏輯課程,她又立馬可以滔滔不絕、旁徵博引,邏輯清晰。

年度點燈人給她的頒獎詞是——

“一個從小在上海名校成長起來的姑娘,深知閱讀的力量,大學到研究生階段便投身各種閱讀推廣事業:9年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公益,給了她兒童閱讀推廣的經驗與信心;7年國際學校“知識論”課跨學科與批判性思維培養模式,給了她推廣青少年閱讀的著力點;而3年多來,作為樊陽人文公益講壇閱讀推廣團隊核心成員與管理者,她將時文與經典,閱讀與行走巧妙融合,促進形成人文行走的行讀方式,足跡遍佈12省65城,點亮著無數孩子的心靈!她的足跡昭示著青年教育者應該追尋的教育理想:行讀萬里!”

當天,我們的談話一開始,萬蓓蕾就犀利地指出“刷人文”這個現象的存在。

在中小學奧數競賽被官方叫停後,不少家長們的視線開始轉向人文方面,試圖替孩子找到一條新的競爭突圍之路。

但在萬蓓蕾看來,以功利的心態要求孩子累積閱讀,為求在中高考招生中的綜合素質考核上勝出,只焦灼於“別人家的孩子有,我家的也要有,不能落下”,而不管孩子是不是想要是不是真的喜歡閱讀。

這,就是一種類似於刷競賽刷考級的“刷人文”心態,並不能真正帶領孩子們走向人文素養的世界,也無法真正地培養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扔一個書單是沒有意義的,

你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萬蓓蕾2011年進入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任教,她熟悉自己的DP學生,他們要比大多數同齡人更早地接受高強度的學術訓練,他們修讀的課程要求他們必須及早地瞭解自己的志趣,也必須學會表達自我,做presentation,做小組作業,也很會挑戰老師。

“但表達能力強有時候也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有的時候,他們會太擅長表達。”萬蓓蕾觀察到,“有時候他們即使不是很懂,也能裝得很懂的樣子,滔滔不絕地表達出來。這其實也會顯示另一個問題,浮躁、沉不下心。”

“就我觀察的現象來看,第一有閱讀習慣的人不是特別多,而且有閱讀習慣的也會分成幾類。”

大多數中學生的閱讀,可能還是以消遣性為主,穿越小說、網文不論在哪裡,都備受歡迎。這類只為娛樂,沒有更多一步思考空間的閱讀,被萬蓓蕾歸納為“低水平的閱讀”

。“你說他沒讀吧,他也讀了,但是讀的,就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只有一小部分學生,會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特別深入地讀。“特別厲害,他讀的哲學書可能比我都多,閱讀深度非常之高”萬蓓蕾嘆,“這些學生的閱讀水平,可能真的是超乎你想象的。”

這些大多數和小部分,已經是在“會閱讀”的學生的範疇裡來說,“更多的學生根本沒空閱讀! ”萬蓓蕾說,“即使他有心讀,也根本沒時間。”

學生們有的是比閱讀更重要的事情,國際課程的學生焦慮於出國留學的準備,他們不得不很早計劃、規劃好自己未來的學術或職業路徑。要做學科功課,也要留心積極參與、籌辦活動,以證明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更多的學生被高考、中考等考試牽著走,要刷題。“閱讀的時間,當然就被一再壓縮了。”

也有學生會找到萬蓓蕾,請她推薦一些書。萬蓓蕾會問:“你對什麼感興趣呢?”學生答:“我也不知道啊。”這類學生,知道讀書是好的,但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如何去找到一個感興趣的領域。

萬蓓蕾認為,這樣的學生,是最容易被引導去通向閱讀的。但她也不願意直接開一個書單給學生了事,“扔一個書單是沒有意義的”萬蓓蕾說,“你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在她心目中,教育應該是能夠讓學生看到多種可能性,當學生想要選擇某一種可能的時候,他可以知道應當如何撿起來,如何去做。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其實,對生活的關注,也是廣義上的閱讀。”在自己的學校工作之外,萬蓓蕾從大學本科時期開始,就積極地參與公益活動。

在為進城務工子女服務的公益教育項目“太陽花”中,她參與了為小學及幼兒階段兒童開設的人文實踐課,帶孩子們進入菜市場調研。

“為什麼菜市場會是這樣樣子,賣菜的人從哪裡來,他們每天工作節奏是什麼樣子?”萬蓓蕾說,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問、啟發和發現,孩子們可以漸漸學會,把視線從自我的中心,投向他人,去關注人、瞭解人,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不同的故事,“那麼這樣,讀人,也是一種閱讀。”

而走到歷史現場,又是與讀人、讀書各不相同的體驗,閱讀的外延在行走於歷史現場時被進一步擴展。

2014年底,萬蓓蕾加入樊陽人文公益講壇,開始參與和設計人文行走,即“行讀”的主題和路線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萬蓓蕾老師帶領《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行走

圖片由本人提供

“你去過那個地方,你看過周圍的山,你再去讀這些就是又不一樣。”萬蓓蕾眼中,行讀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體驗,“以前我們也會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是覺得真的這麼做了以後,你才知道這兩句話背後內容太多了,不是單純多出去走一走,多讀讀書,那麼簡單的。”

“行讀”顧名思義有兩條主線,“行”和“讀”。而其中又分為“行前閱讀”和“現場閱讀”。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旅行行前攻略,人文行走中的“行前閱讀”主要強調的是,瞭解目的地在歷史的時間和空間位置,“要把這個地方放回到它當時所處的歷史時間來看”萬蓓蕾向我介紹,“這個地方到底發生過什麼變遷?它當時的時代地位和作用是什麼?這些都是行前需要通過閱讀解決的問題。”

“讀完關於這個地方的知識、故事我都瞭解了,我為什麼還一定要到達那個現場呢?”外灘君反問。

“比如說,當你真的站在陽關,大巴和火車駛過的地方,窗外都是一片荒漠,隨著車子前進,越來越荒涼,這種現場感是無可取代的。”萬蓓蕾描述說,“想象一下,你大熱天坐在空調房裡讀書,和真的進入到這個場景中,環顧周圍,整個環境都在和你產生對話,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現場,萬蓓蕾和學生們會讀作者在當地所作的詩歌、散文,有時會現場朗誦,歷史和當下在那些瞬間被打通。

在現場朗讀,在加上行前閱讀對此地歷史時空的瞭解,學生們能更加理解,為什麼詩人在當時當地會生髮那樣的情感。這是單單坐在教室裡讀書、背書很難體會到的。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啊,這不是侮辱我們智商!”

在樊陽人文公益講壇做人文類閱讀推廣的同時,萬蓓蕾發現,中學教育中邏輯學這一學科的缺失,確乎導致了很多問題,尤其是學生在進行時事文章討論的時候,往往分析不到問題的核心。

“其實這個毛病也不光是學生身上的,現在網絡上討論的氛圍和情況,說明大家都存在這樣那樣的邏輯問題。”萬蓓蕾發現,學生在邏輯上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 情緒化

學生在討論問題時,抓不住問題真正的核心,而落入情緒化的陷阱,循環反覆地表達情緒,而不去辨析在討論的議題的關鍵爭論點。

  • 不知道什麼是論證

雖然,高中生已經開始練習議論文寫作,但是,學生真的學會論證自己的看法了嗎?

萬蓓蕾認為,這一點是存疑的,提出一個觀點,隨後跟上一個例子,並不直接等於論證。有些學生看似掌握了議論文寫作的框架、討論,實際上卻並不能很好地建立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自洽的關係。

  • 不聽他人意見

很多情況下,某個學生一旦形成自己的意見,就再也聽不進他方觀點了。萬蓓蕾認為,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我會給他們做一些小的練習”,萬蓓蕾會把自己的TOK課程中運用到的邏輯方法也融入一些時事話題的討論,甚至是文學文本的閱讀。

“比如說,一個寒門子弟再沒有上升空間的話題,讓學生去分析、討論時,我就會請他們注意這個觀點的預設前提是什麼?背景是什麼?在談到某些概念時,要注意,去釐清、區分這個概念有哪些層次,對方立場中所謂的前後聯繫或因果,是不是存在的、真實的。”

當學生這樣一條條去審視這個觀點時,他們將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而如果,當他們開口說話之前,就已經先思考過,面對同一件事情,會有哪些不同的角度可以去辨析,那麼他們也對自己說出口的話,更負責任,更能理解他人存在有不同視角。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萬蓓蕾老師的邏輯學講座——好好講道理

圖片由本人提供

閱讀加邏輯練習一般是面對高中生做讀書小組會採取的方式。站在青春期與青年期交接口上的學生們,其實比其他年齡段的孩子更難說服、更難引導,“尤其是男孩子,他會不服你”,老師和家長,需要不斷給他們提供嶄新的東西,新的視角。

“我之前給他們講一個聖經舊約裡的小故事”萬蓓蕾舉了個例子,“他們一開始聽完故事覺得太簡單了,居然讓我讀這種東西,這不是侮辱我的智商嘛!”

而那次讀書小組結束後,有學生卻來說,“我後來又重讀了一遍,的確不一樣了。”

那則小故事是舊約裡的約拿書,單看故事情節,簡單,又有點莫名其妙。

“故事是這樣的,約拿是個先知,某天上帝讓他去一個地方“呼喊”,告訴當地人他們作惡太多,上帝要毀滅這個地方以懲罰他們。沒想到約拿居然不幹,逃跑了。

逃跑途中,約拿坐船時,上帝就呼風喚雨讓約拿坐的船陷入險境。約拿於是坦白,一切因他而起,是上帝在懲罰他,讓船上的人把他扔水裡就好。接下來,約拿落水,被大魚吞進肚裡三天三夜。約拿想通,出了魚肚就去完成上帝之前給他的任務。

結果當地人聽說之後,立即悔改,連帶動物一起不吃不喝,期盼上帝能看到他們的誠心。上帝看到後,又決定不再毀滅這個地方。這回約拿就很生氣,我就知道上帝你不會毀滅這個地方,為什麼要懲罰我,還要讓我來呢?!”

“就是這樣一個小故事”萬蓓蕾向我複述了那個故事,“你看,他們一開始覺得,這不是說給小朋友聽的嘛?”

但實際上,經過老師帶領細讀,打破文化隔閡,瞭解不同文化,站到一個故事被敘述的當下,那樣的文化背景中去了解,就會發現這個故事本身,原來有其表面之外的豐富層次。

所以,在萬蓓蕾的經驗裡,帶領高中生閱讀,從問題設計開始就要發掘不同的內容,而每一個閱讀活動的最終目的都不是再次帶領閱讀,而是學生能夠產生自發的好奇和探究意識,主動去想,主動去找新的書來讀。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萬蓓蕾老師在讀書小組領讀

圖片由本人提供

“我現在更關注的是閱讀方法論的貫徹。”萬蓓蕾的做法是,不同的書,都會有不同的問題指引,不同的問題意識和不同的內容關注。

“比如,首先要問的就是,這本書,你怎麼讀,讀的什麼?讀的內容分成不同類別,又岔開有不同的問題路徑。一本《劍橋插圖中國史》,你可以去問,信息對不對?有沒有衝突,為什麼有?有什麼新的視角?等等一系列問題。而讀科學類的書,可能就要問,這是在科學史的哪一個節點?解決什麼問題?不同時代不同人物分別給出過別的什麼解決方法嗎?為什麼產生這些?”

閱讀就是這樣緊緊追問的過程。往往這樣的追問,就能幫助學生對自己所閱讀的內容有更清晰的認知,也更知道自己想要探究的方向在哪。

對萬蓓蕾自己來說,閱讀也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尋找答案”的方式

像很多孩子一樣,中學時代,可能已經開始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種大而縹緲的問題,閱讀《綠山牆的安妮》讓初中時內向的萬蓓蕾,看到了全然不同的女孩子的世界,天馬行空,富有想象,賦予了她另一種生機。而今天,閱讀對萬蓓蕾來說,依舊是滿足好奇心和尋找有效信息的最佳方式。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带孩子去12省65城阅读,她说不要用“刷奥数”的心态“刷人文”

現在加入“五步批判性思維讀寫課程”

獲得未來與AI賽跑的思辨力

點擊下圖瞭解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