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課程帶給你的“為學之道”

點 IB課程在中國發展的勢頭越來越盛,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身為位育中學IBDP中文學科組長,IB考官的陳莉娜老師認為,這反應了人們已經意識到繼續過去讓學生“博聞強記”式的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未來的需要了。人們需要的是成為終身學習者和個性化學習者。在陳老師看來,IB核心任務——專題拓展論文(EE)就是培養孩子主動學習及相關能力的學習項目。

從2007 到2017,我在IB 界度過了整十個年頭。十年間,曾數度親歷課程改綱,也親見其在大陸境內“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般風生水起——從先前只被國際學校外籍學生追隨的小眾課程,漸變為如今連本土師範類高校都正眼相待,大有欲設教育類專業去迎合這股勢不可擋潮流的可能。

於是,我不禁要問,在被民間熱捧的現象背後,受眾究竟在表達哪些訴求?

在此之前,針對“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的激辯似已持之有時,某些語境下,也依稀有了今日種種之隱喻——人們意識到教育倘若僅僅停留在知識傳導(信息輸入),應試套路傳授(技巧訓練)層面,恐怕已無法滿足當下尤其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了。

時代舒展在我們眼前的這一頁,叫做“大數據”,下一頁叫做“人工智能”,它們正赤裸裸地宣告著:聽話的“好學生”曾經引以為傲的“博學強記”和條件反射式的“熟能生巧”,在下一個時代裡,也許再難成為安生立命的法門了。

也就是說,評價“好學生”,衡量“好的教育”的標準將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另一個時代的降臨,而不得不面臨重構。

就常識而言,所謂“好的教育”,應該是“指向未來”,向日而生的;所謂“好學生”,也應該是緊追時代步伐,始終保持學習的“在線”狀態的。因此,在知識日新月異,考試形式和規則也總是推陳出新的時代,倘若你把學習的終極目標鎖定在眼下的考試內容,不久後的錄取通知書、文憑以及未來的“好工作”上,恐怕很難穩操勝券。

試問如何確定那些今日所謂的“好”能足夠持久,足夠可靠?其實,你真正需要修行獲得的是一股足以令你在風雲鉅變中從容相對的底氣——掌握系統的學習方法、技能,由內在驅動力作用,成為終身學習者和個性化學習者。只有當你的學習能力是可持續的,學習經驗是獨一無二、個性化的,你才具有“以不變應萬變”的可能。

IB课程带给你的“为学之道”

以下就以IBDP核心任務“專題拓展論文”(簡稱為EE)為例,管窺一二:

專題拓展論文(EE)為IBDP學生提供了一個將個人有興趣的話題,通過獨立調研,轉變為正統學術論述的機會,研究結果以一篇4000英文字符(4800 漢字)專題論文的形式得以呈現。

貫穿EE始終的內在驅動力是“個人興趣”和“自主探究熱情”,也就是“由好奇心出發的自主求知慾”。

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選擇某一學科領域(也可以是跨學科領域)的學術話題進行研究。由於研究由“個人興趣”引領,能較真實地反映學習者的求知熱情與學習自主性。同時,這些“個人興趣”或“好奇心”往往是學習者個性的外化表徵,而“自主探究”的過程,使其得以以個體化學習的形態,獲得最大程度的保護。

EE改綱後,增加了對學習者研究計劃與進程環節“書面反思”評估的要求,其用意是希望學習者重點關注研究過程的參與與自我認知、反思,而不是過於功利地瞄準最後生成的那個研究結果。

這些評估與反思包括:

知識獲得的途徑與過程;


研究技能的習得與運用;


個人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如調研方法、交流技能、運用理論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推理思辨能力、自我管理(時間管理、任務管理)能力等。

“書面反思”輯錄了學習者獲得知識和提升個人能力的進程,有利於他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體察作為學習者的自己在完成EE過程中發生的改變,體悟自己的所長與所限,從而為“邁向未來”,成為“終身學習者”做準備。

這應該就是IB 教會你的事:倘若不能阻止時代的瞬息萬變,新陳代謝,至少可以用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去探索萬變不離其宗的“為學之道”,而後憑藉持久潛力,去謀求無限可能的自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