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心智越成熟的人越少晒生活?

吉米19951028

99隨便語:這個觀點未免太武斷,地圖炮開的不合格。曬朋友圈與所謂心智成熟,沒有必然聯繫。

人的性格呢林林總總,為人處世的態度也是千變萬化。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不同關係,而朋友圈作為一種社交平臺,是現實生活的延續,每個人對於朋友圈的心態,又決定了他利用朋友圈去幹什麼事。

就好像有個人收藏了一幅名畫,他將這幅畫展示給自己朋友觀賞,或者束之高閣,都是他的選擇。

但這與心智成熟,又有什麼關係?

99隨便觀點:

第一,確實某些“高端人士”不愛曬朋友圈。

這些人即便曬朋友圈,也很少與自己的生活,有直接聯繫。

最常見是一張看不出來歷的風景圖片,假如你不知道對方在現實中的真實身份,絕對無法通過這一張圖片,猜測他是何等人物。

這或許就是“心智越成熟的人越少曬生活”的依據,你敢說這些高端人士,心智不成熟嗎?

但是慢著!

喜歡曬朋友圈,曬生活的高端人士,也是不少的!

他的兒子獲得德國海德堡大學獎學金,前往德國留學,所有圖片內容,都與此有關。

其實嚴格說起來,高端人士不愛發朋友圈,不外乎兩種原因。

因為他在現實裡的身份較高,朋友圈裡有很多熟人,所以這個架子必須“端起來”,不能讓自己的私生活,過多暴露在別人眼前。

因為他和朋友圈裡的某些人,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在朋友圈裡的表現,會影響到現實中的彼此關係。

就是如此簡單!

高端人士不愛發朋友圈,不是他心智成熟,只因為他有某方面的顧慮!

第二,我們為什麼要發朋友圈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朋友圈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延續,但絕對不等於現實生活。

打個比方,出現在現實中的我們,是一張完全真實的臉,而出現在朋友圈中的我們,臉上是戴著一張假面具的,不同人的區別,只是這張假面具的厚度不同。

歸納那些朋友圈圖片的種類,大約有以下幾種:

(1)秀生活型。

某些人的朋友圈裡,都是各種幸福的生活照,在哪裡吃到了好吃的甜點;哪裡的咖啡特別香濃,而且不貴;朋友送的某件有特色的異國情調裝飾品等等。

(2)萬事通型。

凡是出現某個有代表性的大事件,無論政治,軍事,外交,社會生活,有些人喜歡轉發信息,並配上辛辣的點評,頗有一副指點江山的模樣。

(3)發洩情緒型。

高興了,委屈了,激動了,鬱悶了,隨手拍一張即時圖片,附帶自己的心情,比如“加不完的班!什麼時候能成為一頭懶豬,睡一整天呢?”

(4)正能量型。

有些人是標準的雞湯傳播者,隨時可能發出一條關於佛學禪道的句子,號召人們行善,或者是一條人生格言,或者一個溫情的小故事,渾身滿滿的正能量。

第三,無論發哪一種朋友圈,都不代表心智不成熟。

通常來說,心智成熟的人,有獨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以自我為中心,願意聽取他人意見;不殘忍,不易怒,不軟弱,不自私;不固執己見,懂得靈活變通。

對比以上四種愛發朋友圈的人,哪種人一定能被戴上“心智不成熟”的大帽子?

沒有哪一種人一定是“心智不成熟”的!

就拿萬事通型來說,他常常喜歡指點江山,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不代表他一定聽不得別人的意見,他喜歡發朋友圈,只是希望與其他人交流思想。

生活中,秀生活型的人,或許最可能被認為是“無腦”,“不成熟”。

看起來有點道理,但仔細一想又不是那麼回事!

我們都只是一些普通人,哪怕你現實中是個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但你也有自己的情感,你同樣需要獲得別人的認同,於是曬曬小物品,就能讓你達到目的。

一個人的朋友圈,就是他她給自己定的人設。

我們的生活需要一個排洩窗口,現實中你可能很睿智,但在朋友圈裡,你可以稍微萌一點,“無腦”一點,因為網絡總歸帶有一些虛擬性,沒必要非得搞得很嚴肅。

舉個例子,你在現實中是個作風嚴謹的高級白領,平時一絲不苟,但到了你的朋友圈裡,你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種模樣。

這就是釋放情感,只要你不是一味釋放負能量,成為一個發洩筒,誰又能說你一定沒有思想?

結束語:在這個信息爆炸,變化多端的年代,我們不要輕易給一個人定性,更不要輕易給一類人定性,因為那太困難。

發不發朋友圈,只是一種選擇,與心智扯不上關係。


99隨便

要看曬什麼,心智成熟只是不會曬大多數人所理解的生活。你在曬今晚食堂多加的一個雞腿,可能他會曬今天多讀的一本好書。你在曬你娃娃的九連拍大頭照,他在曬瑞典的歐若拉極光。對於可分享的喜悅,你們有完全不同的定義和標準。

也有些心智成熟的人明白,別人的生活,99%與自己毫無關係。自己的生活,也與99%的人毫無關係。而對線上的虛榮的存在感,他們毫不在意。而對於潛在的風險,他們心存敬畏。

隔三差五的,我們就會看到一些因為社交網絡失言的人,因為過於愛表現自己的私生活惹禍上身。近的有崔順實女兒,遠的有郭美美,前兩天還有被官員宴請穿山甲而被曝光的考察團,這是本身就有問題的。那因為炫富惹人嫉妒和仇恨的,又是不勝枚舉。相比收益,這風險實在太不值得冒了。

陪家人,做事業,永遠是生命最本質的事情,沉迷社交圈而忽略真實生活的人,更多的是麻痺自己,沉醉在美圖秀秀下的生活裡自欺欺人。也有純愛分享,不圖反饋的,每天曬些花花草草,貓貓狗狗的,而不是為了“作秀”而曬,這樣的人即使動態較多,也不意味著心智不成熟。唯獨那些將各種雞零狗碎往朋友圈裡放的人,譁眾取寵,卻像個小丑引人偷笑。

如果你真的想用朋友圈去記錄自己的生活,那麼你最好學會分組和只自己可見。只有一些大家喜聞樂見,或者你有強烈的傳達需求的東西才建議展示給大家看。現在的信息已經夠冗雜了,我們都一起努力讓這個世界簡單點,不好嗎?


彈球小姐Lydia

這個問題,我不能百分之一百地肯定,但至少在我的認知中是百分之九十九。因為我的朋友圈裡很少看到我的上司、老師、朋友中的成功人士、同學中混得特別好的人曬生活,偶爾有那麼一張兩張,也很少有文字說明,僅僅只是個風景圖片而已。

個人認為天天發朋友圈轟炸式刷屏的人有三種:

1)想炫耀一下,證明自己活得很好,很高大上的人

2)做微商或直銷保險之類的人,想通過朋友圈引起人們注意,從而發現客戶的人

3)內心空虛寂寞冷,想引起人關注,尋求傾訴對象的人

如果不是這三種,我實在想不出來成天曬生活有什麼意義。平時時間安排非常緊湊,工作井井有條,人生目標非常明確的人,根本沒有時間曬生活,也沒有必要曬啊!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他的生活幸福不幸福,他心中有數,也知道如何把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完全不必要在人前顯擺,也不需要向人證明什麼,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以我身邊的人為參照,很少曬生活可能是因為心智成熟,也可能是因為太沒有主見格局被生活遺棄。

第一,心智成熟的人很少曬生活。這點我個人是認同的,作為一個80後,我遇到的領導或者朋友中有不少心智成熟的,他們做事有目標,分析事件邏輯清晰有條理,情商高會辦事。他們很少曬生活,不管是朋友圈還是QQ空間,甚至他們身邊的朋友都很少爆料關於他們的新鮮事兒。

他們就像我看過的一本書《遙遠的救世主》裡的主人公丁元英。丁元英柏林大學經濟學碩士,就職過很多國際知名企業。剛開始善於言談,表現自己,後來慢慢的沉默少言,但周圍的人對他的評價是“鬼才”。通過丁元英,我個人覺得那些心智成熟的人很少曬生活是有原因的。

1、這些人思維跟平常人不一樣,他們說鬼話,辦鬼事。簡單的說,就是他們做的事,其他人不理解或者琢磨不透,他們也沒必要跟沒有相同觀點思想層次的人分享。就像尼采說過的“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2、這些人除了闡明事件或事物的道理外,更會扒拉銅板,扒拉靈魂。有些人聽了會受益匪淺,有些人覺得是危言聳聽,所以對引起事端的言談,他們漸漸的覺得沒有必要,所以也不再說什麼。

3、他們不曬生活,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圈子。對那些心智成熟的人來說,他們在自己的圈子裡分享看法和觀點,同層次的人探討,發現更多角度,挖掘冰山下面的部分。而像我一樣的在這個圈子外的人,只看了他們很少曬生活的表面。

對於這些人,希望我們遇到了就好好珍惜,因為可能他們的某一句話會點亮你我,為未來看一扇窗,打通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門。同時,自己也應該開闊眼界,努力跟上腳步。

第二,沒主見或格局的人被生活所拋棄。我覺得,這樣的人我們基本上都見過。

1、這類人分享的東西或發表的動態,沒有主見或者精神,看完後沒什麼營養,時間長了大家都不願意看到這樣,所幸就屏蔽他們。因為現在朋友太多,不可能每個人都照顧到。

對於這類人,希望能夠認識自己,多讀書、多探索、多認識更多的世界,也會慢慢的改變現狀,變得自信。

——以上內容來自和信機器貓


和信

認同題主,不全如此,但基本是這個情況。

看多了朋友圈,你就會發現有這麼幾類人:

1.從不發朋友圈。

2.很少發朋友圈。

3.頻繁發朋友圈。

其中,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又大體可分為兩類:

一類發工作內容;一類發生活內容。

細心觀察一下,不難發現:

第1、2類人生活中比較低調、沉穩;第3類中發生活內容的相對浮躁;發工作內容的,基本也屬於前兩類人的類型,只不過事業心、進取心更重一些,但這不代表前2類人事業心、進取心不重。而第3類人在生活中多數發展平平,也沒有太高的目標和追求,比較安於現狀;或者想改變現狀,但是思維水平、行動力並不強,整體實力偏弱,比較茫然。

還有一種從不發朋友圈的人,是性格比較小眾的人,心智不一定成熟,但是也比較低調。

頻繁曬圈的人,潛意識中是希望獲得別人關注、讚賞或豔羨的人。

因為曬的圖一般都是品質生活,各種高大上,或者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績,各種PS加效果,很多未必是常態,但曬出來,就好像他處於這樣的生活氛圍裡,給他帶來極大的滿足感。這種人的生活其實是不夠美滿的,甚至是空虛的,所以時刻想要博關注,想要獲得別人認可。

還有一些在感情上失意的人,非常喜歡曬生活,其實是想獲得異性或心上人的關注,是在變相的推銷自己;或者是在強調自己的情感生活如意,其實並不盡然。

總之,這一類頻繁曬圈的人,在那些不曬的人眼中,很多都是看個熱鬧,甚至是笑話。因為你曬得越多,你的狀態、個人情況就洩露得越多。明眼人看得很清楚,當事人卻不明白。你自為以高大上,其實外表的缺陷、勉強為之的高姿態、難得享用的興趣,都一一暴露在別人的目光之下。這,有時顯得很滑稽。

不曬圈的人,生活不一定比曬的人差,也許好很多,但是他們有更多的事要忙。工作、家人、學習,健身,而且他們大多根本不在意別人的評價,認為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相對而言,他們的生活更充實,他們的心智也更成熟。

那些只曬工作的人,比如微商、公司職員或主管,其實是更有目標的人,看起來頻繁在曬,其實人生目標明確,那就是賺錢升職走上人生巔峰,他們的進取意識更強,生活態度更為現實,同樣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可以說生存第一。

曾經有個問題“真文藝與偽文藝的區別”,其實在我看來,就是“曬與不曬”。

還有一類朋友,曬朋友圈從不P圖,曬得也不多,這類朋友活得隨性,自我,為數不多,也是內心強大之人。

其實,無論你曬不曬朋友圈,曬些什麼內容,你朋友圈子裡的人,都會對你建立一種早已有之的印象。畢竟你們曾經是朋友,算是彼此瞭解底細的人。

誰過得好不好,生活品質高不高,人生有沒有追求,事業有沒有發展,大家都清楚,再曬也是那麼回事,而且很多曬得頻繁的,直接會被人屏蔽。

所以,我想說,曬不曬都是一樣的,曬不如不曬或少曬。


南京男科醫生陳鴻

我看前面的答題,多對此題設定的“心智成熟”與“少發朋友圈”的正關係表示贊同,根據無非是對自己朋友圈的觀察。比如“我的上司”或“某成功人物”極少發朋友圈,即使發朋友圈,也只是發幾張圖片,配以少數幾個文字等等。

看了這樣的“分析”,我覺得我的心智好不成熟!因為我經常發朋友圈,而且每次轉發,都要配以或長或短的評論文字。

我真的心智不成熟嗎?我當然是不承認的啦😊!我是研究歷史的,經常寫新聞評論,如果心智不成熟,今日頭條的六萬多粉絲,豈不是上當啦?上當也不對啊,能“忽悠”這麼多人,心智簡直太熟了,都熟爛了!

上圖為我昨日發的朋友圈。這是生活類的,在我發的朋友圈內容裡,轉發我感興趣的文章居多,生活及日常類的較少,大致比例約為六比一。

許多人在微博上“曬”的習慣,簡直像中了邪、陷入痴迷狀態了;那些大V是怎麼來的,就是每天在微博上堅持發文發圖發動態發出來的!為啥沒人說他們心智不成熟?一個鹿晗宣佈女朋友,幾萬人轉發,到底是誰更不成熟些?鹿晗發了朋友圈沒有?呵呵,有趣!



這些人我多數都是瞭解的,有些還是很好的朋友,我瞭解他們的性格,也知道他們的“心智”和我在一條線上——雖然我較為頻繁的發朋友圈,他們卻很少發,甚至不發。哈哈!

這與他們的身份有關,而與其心智無關。



(這也是昨天我發的朋友圈,瞧瞧,我心智多不成熟!)

那為什麼我那麼“話嘮”?一是因為我有強烈的發聲慾望,也就是表達欲,喜歡抒發情感,這對我是真性情!(如上圖)我在悟空問答積極答題,也是一種抒發和表達的途徑。像我這種性格的人,喜歡為人所知(那些在微博上頻繁發文的人,何嘗不是如此?)所以曬成了積極分子。

而人人都有真性情,但為什麼有人不發,而我能發?則由於二:我不受發聲的身份限制。

我的身份是作家和學者,發聲比許多職業的人要自由得多,而且運筆如飛,發朋友圈較為自如,不自覺就“發多了”。我經常在轉發文章時,對一些社會現象、一些歷史問題,直率地發表意見,而少有顧忌(只是注意避免觸碰一些紅線),這是職業賦予我的自由條件。

試想,如果某人是一位領導幹部,或一名黨員,他們的言責就要重的多,對他們“曬”或“說話”形成制約。但私底下,我和這些朋友交往,談笑風生,還是很“有味”的,他們話實際上一點都不少。只是不敢對“你”說。


皇帝不稱朕

心智成熟的人,一定是內心強大的人,即使他經常曬生活的照片,你都感覺和別人不一樣!

人之所以比動物高貴,首先是因為人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其次就是人擁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說,對於外界發生的種種事情,我們始終有權選擇自己的態度、看法和反應。如果是巴甫洛夫實驗室裡的那條狗,一看見肉骨頭,唯一的反應只能是流哈喇子,可作為一個人,我們可以擺脫外在環境的支配,超越條件反射的動物本能,自由決定我們的反應和行為。

作為一個人,面對別人指責或謾罵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從容面對、理智化解,而不是暴跳如雷或大打出手,在朋友圈裡各種發牢騷;作為一個人,當你開車要去接女朋友卻被堵得不可動彈的時候,你可以選擇放鬆、深呼吸,給女朋友打一個電話,而不是在朋友圈抱怨、詛咒和拼命按喇叭;作為一個人,當股市熊途漫漫、市值嚴重縮水的時候,你也可以選擇翻開巴菲特的書把“長期持有、價值投資”這八個字當成解脫痛苦的心靈咒語,每天念上一千遍,然後靜靜等待牛市的到來,而不是選擇割腕自殺。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活在這世上,既控制不了別人的嘴,也控制不了紅綠燈,更控制不了股市漲跌,但是無論何時,我們都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所以,“不動心”絕不是儒家聖賢的思想專利,而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修煉的人生功課。

所以心智成熟的人,你很少在社交圈裡看到他情緒化的東西!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東華禪寺

心智越成熟的人,他們更願意花心思和時間給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他們明白親情、友情、愛情的重要性,生活的細節多姿多彩,他們懂得享受人生,而不是把自己的人生曬給別人看。當然,可以瞭解一下那些頻繁曬生活的人,是什麼狀態。

  • 生活中無聊,寂寞的人
  • 圈子狹窄,比較宅的人
  • 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的人
  • 愛慕虛榮,喜歡炫耀自己的人
  • 小女生的心思,為了給某個特定的人看

看完這些類型,可以看出來,頻繁曬生活的人,大多是內心空虛的人,他們藉助平臺抒發情感,或者達成自己的某個目的。

而心智成熟的人,很少曬生活給別人看,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被愛意沾滿,他們為自己負責,明白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懂,曬給別人看,你過得慘,也就是給別人添加談資,最多得到幾句同情的安慰,乾巴巴的多尷尬,你過得好,別人羨慕嫉妒恨的給你幾句讚賞或諷刺,還不如給自己多點時間,照顧家人,做自己愛做的事情, 現實已經每天活在別人的眼裡,虛擬的網絡世界,就別再把自己暴露在外人的眼裡,好像自己是個透明人一樣。

心智成熟的人,更喜歡在現實的世界,努力過好自己的日子,不再有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懂得自己要的是什麼,努力完善自我,這樣的人,內心有屬於自己的條框,他不再是盲目的前行,而是有規劃的前進。

因為內心堅強,所以無懼未知的將來,曬生活?那是什麼,不怎麼在意。

  • 點擊上方頭像,發私信“挽回”,獲取免費情感秘笈。

無月情感

[QQ、朋友圈裡那些人]

呻吟黨:看了TA的朋友圈就知道啥叫負能量爆棚。

旅行黨:別人在加班,她在拉格廣場。

自拍自戀黨:TA的朋友圈就是一個自拍相冊。

拍飯黨:逢吃必拍,見飯就照。

微商黨:這個就不多說,大家都懂的。

秀恩愛黨:有想過單身狗的感受嗎……

曬娃黨:朋友圈裡全是娃的照片。

那麼最不能讓你忍受的是朋友圈裡的哪種人呢?據說女生最不能忍受整天P圖自拍的自戀的女生;單身狗最不能忍受秀恩愛的;做微商的最不能忍同樣做微商的;工作狂忙的最不能忍整天曬玩的曬吃的;沒孩子的最不能忍受曬娃的。

眼下通訊如此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並沒有變得更近。

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倉央嘉措有過這樣的一句詩:“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有了朋友圈年代,這句詩變成了:“一個人需要發多少次朋友圈,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時代氣息。

朋友圈也許離朋友越來越遠了,現在的朋友圈就像是個叢林,這裡有親人、朋友、客戶、代購、同學、炮友、前任、陌生人,它比社會更具真實感,更離奇的是身臨其中,你會有一種置身舞臺的感覺。

而當你發朋友圈時: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聽說這種壓力不亞於在新聞聯播上接受採訪,總覺得全世界都盯著自己,生怕有什麼紕漏,如不顧全大局,形象便會玉石俱焚。什麼時候我們變得如此戰戰兢兢?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像微商、代購、自拍自戀黨、旅行黨、曬娃黨、拍飯黨那樣收發自如?但是其實他們也說不定壓力山大呢?或者說他們也許是出於心理上某方面能得到慰藉呢?當然也有一種人不計下限,把朋友圈當垃圾桶,來釋放情緒汙染,來負能量,他們也坦蕩的很。

看看自己是否已經進入了什麼樣的模式……………………?


侃侃驛站

我認為是的,比較同意題目中的這種說法。因為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裡面的內容真的是太乏味了,大同小異,千篇一律。不是被一堆微商的廣告所充斥著,就是同事或者朋友之間的各種炫耀,自拍,有一點小成績就恨不得把朋友圈所有的人都通知到。



其實有時候發朋友圈也是自己不夠自信或者自卑的一種表現

舉個例子吧,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是一個普通人,稍有一點小成績就會發個朋友圈。比如今天參加了個大型會議啦。得了一個什麼樣的獎狀了啦,出國旅遊了等。對於這些事情她一定會發朋友圈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些事情不是他平時經常會遇到或者經常做的,所以需要發個朋友圈稍稍顯擺一下。

但是假如他是一個職位比較高,或者說是個所謂的成功人士吧!他經常開會,天天出入各大高級酒店或者高級會議中心,出國出差也是家常便飯,我想他就不會天天往朋友圈發這些內容了,因為這對於他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有時候發朋友圈也是一種自卑或者不自信的表現。因為我們是想通過朋友圈來讓別人看到自己現在的一些小成績。目的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讓別人覺得自己混的還不錯。其實這恰恰是自己不夠自信和成熟的一種表現。因為如果你真的混的很不錯,你就不需要發朋友圈了。因為你已經不需要別人對你有任何的評價,也不需要別人對你的認可。

所以以後發朋友圈要適可而止,發的內容一定要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這樣別人才會願意看你發的東西,也自然而然會關注到你。少發一些沒有意義,過分自戀和炫耀的東西,因為這是一把雙刃劍,弄不好有可能會讓別人對你產生厭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