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八卦井:盛夏井底沒水卻有冰

在河北興隆縣的雙林村,有一口沒有水的枯井,它的神奇之處在於井底沒有水卻有冰,尤其是在夏天,室外溫度越高,井裡的冰就越多。這些冰從何而來?井底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神奇的八卦井:盛夏井底沒水卻有冰

1987年8月,河北省興隆縣雙林村村民於忠庭為解決吃水問題,想在自家的庭院裡打一口井。在當地,農民打井有一個土法子—“用碗扣黃豆”,即在準備打井的範圍內用碗扣上豆子,等過12個小時後,翻開碗來看豆子,豆子發脹的地方,說明水氣多,就在那個地方打井。

於忠庭就是用這種方法打的井,可讓他大吃一驚的是,幾輩人用的法子失效了,發芽的黃豆騙了他—當井打到8米多深的時候,依舊沒有打出水來。但此時,於忠庭卻發現,井的底部縱向有一洞穴,拳頭大的石頭扔進去,很長時間才能聽得到迴音。

因為沒有水,於忠庭想把井用水泥築起來,當水窖使用,於是,就請村民幫忙來築井。可是,來幫忙的村民於廣軍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井外酷暑炎炎,在井底攪拌的水泥卻很快凝固了。見此情形,於忠庭於是把家裡的啤酒和肉放進井裡做實驗,結果,啤酒擱一天一宿,10瓶有7瓶被凍崩了,而肉更是凍得硬梆梆的。

轉眼間到了冬天,於忠庭家裡的那口枯井又出現了新“情況”:縷縷白煙從井口嫋嫋冒出,彷彿炊煙,近前一看,原來是從地下冒上來的熱氣。

自古陰陽不兩立,水火不相容,冰炭不同爐。可是,這口井冬則生暖,夏則凝寒,很是神奇。很快,於忠庭家有口神奇怪井的消息不脛而走。

村裡的村民們有了各種猜測和議論,有人認為是山神顯靈,有人甚至聯想到會不會是老於家挖井無意中觸動了龍脈。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興隆地區是龍脈所在。300多年前,清朝埋葬順治、康熙等5位皇帝的清東陵就選在興隆縣附近,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興隆被劃為風水禁地,嚴禁老百姓私自挖掘深坑,以免破壞龍脈。村民們甚至認為,老於家應該是龍脈最核心的位置,老於挖的這口井,正好是龍脈的正上方,所以才會出現井底結冰的現象。

另外一個流行甚廣的傳說是,在數億年前,太極八卦井處還是古燕遼的最深海域,龍王就住在這個地方。滄海桑田,地質變遷後,海水退去,地殼隆起,最終形成了宏偉的燕山山脈。沒有了海水,龍王也只好被迫離去。但龍宮的寶藏卻被留在了該處的某個地方。為了保護寶藏,龍王將寶藏的入口設在了於家這個三面環山的風水寶地,並在寶藏的入口處設置了道道奇異的關卡。而於家挖井處正好是挖到了寶藏的入口,觸動了龍王設置的機關,於是,這口枯井便冬天熱騰騰,夏天冷冰冰了……

除了上述龍脈傳說,當地村民還傳言,會不會是八卦井跟承德避暑山莊是連通起來的,這才有了夏季結冰的反常現象?

種種傳言讓於家人害怕起來,在大家的勸說下,於家人專門為這口井建造了一個四角亭,防止雨雪進入井內,並把井口砌成了八卦圖案,這口井從此得名“八卦井”。

神奇的八卦井:盛夏井底沒水卻有冰

八卦井的各種傳言,引起了河北省地礦局工程師崔石林的注意。崔石林從事水文地質工作近50年,對興隆縣一帶的地質構造非常熟悉。為了弄清這個奇怪的現象,他去實地查看了於忠庭家的八卦井。

崔石林首先對井底的溫度進行測量,結果讓他大吃一驚。一般情況下,水井都會有冬暖夏涼的現象,可是這口井在炎炎夏日,井底溫度卻只有—4℃,井內外溫差相當之大。

對於村民們流傳的龍脈說、承德避暑山莊關聯說,崔石林並不太贊同。事實上,承德避暑山莊距離八卦井非常遙遠,並且隔著山脈,再加上此地岩石的巖性特別複雜,不可能沒有斷層構造而連通。

於忠庭猜想,八卦井附近會不會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冰庫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崔石林特意到於忠庭家周圍的山體中去尋找答案。於忠庭發現,在八卦井的後山山峰凹陷處有一個凹槽,而這正是冰川最典型的特徵。

地球在漫長的歷史運轉中,經歷過多次暖期到冷期的過程,在距今約3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地球上是一片冰雪世界,暖期來臨,冰雪消退,低窪的緩坡上形成了大量冰川遺留下的堆積物,再經過漫長的地殼運動,這些堆積物被封存起來,而後進入寒冷時期。

會不會是幾百萬年前的冰雪,長時間受不到陽光的照射而保留至今,而八卦井的打通,才將這些冷氣不斷釋放出來?這種說法似乎給了井底結冰現象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是,在崔石林隨後的探尋和調查中,並沒有發現任何與冰川有關的遺蹟,冰川說被推翻了。

這時,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猜測,會不會這口井是底下溶洞的出風口?據當地村民講,靠這個後山的山底全是空的,並且有溶洞,所以,這口井才會往上不斷冒涼氣。

帶著對八卦井的諸多疑問,中國地質大學從事工程地質研究的專家們一起去了雙林村的於忠庭家一探究竟。實地測量溫差後,專家們認為,在八卦井的井底附近,很有可能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冷源,而這個冷源會不會是老百姓們猜測的溶洞?

為了驗證底部是否存在溶洞,必須採集井底的礦物質樣本進行化驗才可以,於是,專家決定下井取石。下井的專家發現,井下沒有土壤,底部也沒有井水,井底堆積的石塊容易鬆動,在石頭接縫處,有些地方有著清晰的空洞,而且能感覺到從這些小洞裡有涼氣往外冒。井壁上,散落著一些大小不等的冰塊,這些冰塊都在石縫中。更奇怪的是,井壁只有正北方向有冰,正南方向沒有冰。由於井底實在太冷,專家採集完礦物就返回了地面。

經過化驗,專家從井底採集到的岩石是火山岩,並不是石灰岩。溶洞的形成多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這就說明,八卦井附近並沒有溶洞存在。

神奇的八卦井:盛夏井底沒水卻有冰

就在調查陷入僵局的時候,專家們針對發現的井底正北方向有冰、正南方向沒有冰的奇怪現象有了新的分析和推測,認為八卦井結冰的現象應該和北邊的自然氣候和地質結構有關。

八卦井所處地區位於燕山山脈,而燕山山脈的最高峰霧靈山就在八卦井的北面。我國古代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水經注》裡曾有記載,興隆縣伏靈山夏天山崖積冰。伏靈山就是霧靈山,它是古時的舊稱。那麼,八卦井結冰會不會跟霧靈山有關呢?

從興隆縣氣象局瞭解到,此處是冀北多雨地區之一,由於霧靈山海拔為2116.2米,當來自海洋的暖溼氣團向北移動時,會受到霧靈山的阻擋,從而產生強降冰,而八卦井所在的雙林村,正處於暴雨的中心地帶,年降雨量能達到740毫米。這些降雨源源不斷地從北邊流入八卦井所在的山體內部。

八卦井三面環山,東面是灰巖,西面是火山岩,南面是頁岩,形成了一個像顛簸式的窪地,而八卦井所在的窪地,正處在斷層破碎帶的地方。八卦井南面的頁岩和西面的火山岩都具有阻水功能,水來了之後,就會被阻隔在由火山岩和頁岩構成的牆體內,這就使得在八卦井下面,形成了一個蓄水結構。

降水豐富和蓄水這兩個自然條件構成了八卦井有冰的首要因素,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低溫。

興隆縣屬於大陸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7.5℃,屬於比較冷的地方,而八卦井所處的雙林村歷史最低氣溫為—29.8℃。這裡的冬天漫長而寒冷,從11月份到來年的3月份,冷氣順著灰巖的裂縫和上覆層緩慢傳至地下,將地下水變成了冰,地下水庫就變成地下冰庫。正是這幾個因素,才形成了這口怪井。

這不禁讓人疑惑起來,冰融化起來應該很快,八卦井下冬天生成的冰是如何保存到夏天的呢?專家解釋說,沙塵碎石堆積形成的隔溫層,是造成冰窖效應必不可少的條件。這個蓋層裡面是一些鬆散是碎石、碎土,孔隙比較大,而且孔隙都是充滿著空氣的,所以,蓋層的隔熱保溫效果比較好。

就如小時候見到的走街串巷賣冰棍的人,他們都是用棉被把那些冰棍蓋起來,其實,它所利用的原理,是棉被裡面充滿著纖維,纖維與纖維之間充滿著空氣,空氣不導熱,而且,棉被外的熱氣也進不去,所以,棉被裡的冰棍不會融化。

八卦井的蓋層是鬆散堆積層,空隙比較多,像棉被一樣保溫性好,特別是充滿不流動空氣的碎石層,就像是給冰塊覆蓋了一層厚厚的棉被,形成了很好的保溫作用。

其實,這就相當於古時候的大冰窖,古代冰窖是用來存放冬天的冰塊的,因為那時沒有空調設備,沒有電風扇,消暑主要靠冰,冬天把河裡結的冰採下來,然後拉到冰窖裡蓋住,夏天熱的時候,再把這個冰塊拿出來降溫。古代建造冰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隔熱保溫,八卦井的蓋層,正是形成了一個類似冰窖牆壁一樣可以隔熱保溫的環境,這才讓井底的冰可以高溫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