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造型——結構之美

對於紫砂壺的審美,可以從形、神、氣、態等多方面來進行。居於第一位的形,即形式的美,是紫砂壺外在的形象和輪廓。

❤紫砂壺的結構

一把紫砂壺由壺身、壺蓋、壺把、壺嘴、器足(壺底)等幾個基本構件組成。無論是何種風格的紫砂壺,都少不了這幾種基本構件。

☆壺身

壺身是紫砂壺器型構成要素中最顯眼的部分。紫砂壺的壺身形狀各異,且具有很鮮明的時代特徵,一般年代越早,形體越大。明代紫砂壺,壺身一般較大,氣勢沉穩;清代紫砂壺,壺身變小,以小壺居多。當代紫砂壺的壺身更是千變萬化,不拘一格。

紫砂壺造型——結構之美

當代紫砂壺

☆壺蓋

紫砂壺的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三種形式。嵌蓋是指壺蓋陷入壺口內,又有平嵌蓋與虛嵌蓋之分。壓蓋是指將壺蓋覆壓於壺口之上,蓋的直徑要略大於壺口的外徑。截蓋是指在制柸時,將紫砂壺上端口蓋相應的部位切割開來,截下部分做成蓋,壺身切口做成壺口,蓋合後外形完整。截蓋後外形完整。截蓋的製作過程難度較大,因而只有中高檔紫砂壺才會採用這種設計。

在製作紫砂壺蓋時,上面要開一個內大外小的喇叭形小孔,這樣才不易被水汽糊住,有利注茶。紫砂壺燒成後,壺口和壺蓋的配合一定要達到“直、緊、通、轉”這四項要求才算合格。

“直”,是指蓋的子口,要做得很直,舉壺斟茶時,壺蓋也不會脫出。

“緊”,是指蓋與口之間要做到“縫無紙發之隙”,嚴絲合縫,蓋啟自如。

”通“,是指圓形的口和蓋,必須圓得極其規正,蓋合時要旋轉爽利。

“轉”,是指方形(包括六方、八方)和筋紋形的口蓋,蓋合時可隨意蓋合,即可扣合嚴密,紋形絲毫無差。

紫砂壺造型——結構之美

紫砂壺壺蓋

紫砂壺的壺蓋一般都有著別緻的蓋紐,包括寶珠形、橋形、牛鼻形、瓜柄形、樹樁形、肖動物形等許多種。一般圓壺多用寶珠形紐,扁壺多用橋形紐,像生壺則用瓜柄紐、樹樁紐等。

紫砂壺造型——結構之美

紫砂壺壺蓋的幾種基本樣式

☆壺嘴

紫砂壺的壺嘴也是至關重要的,它關係到出水是否暢通,注茶爽利不淡涎水。因此,嘴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嘴式的長短、粗細及安裝位置都要恰當,壺嘴內壁必須光滑暢通,出水暢通,收水時不滴水、不流涎。壺嘴根部的出水眼,多為獨眼,因易被茶葉堵塞,從清代中期起做成網眼式。

紫砂壺造型——結構之美

紫砂壺壺嘴

從外形上來看,紫砂壺壺嘴的嘴式可分為五種基本式樣,即“一彎流”、“二彎流”、“三彎流”、直流。一彎流形似鳥喙,故又名“一喙嘴”,也有呼為“一啄嘴”的。二彎流的根部較大,出水暢快,用於一般紫砂壺。流,又叫“鴨嘴”,近代才開始流行於茶具。

紫砂壺造型——結構之美

紫砂壺壺嘴的幾種基本樣式

視線從外觀轉入壺內,不同的壺,壺嘴與壺身的交接處的“出水孔”又有不同。明代紫砂壺多為“獨孔”,清代中期以後出現的“三孔”、“七孔”、“九孔”等網孔紫砂壺,後來又有“球孔”造型的“出水孔”。出水孔的造型、數目的多少會影響出水的速度的劉暢程度。

紫砂壺造型——結構之美

紫砂壺出水孔的幾種基本樣式

☆壺把

紫砂壺的壺把是為了便於執壺而設的,主要分為端把、橫把、提樑三種基本形式。端把是指與壺嘴相對,安裝在壺體的另一側的壺把。大多數紫砂壺均採用端把。橫把安裝在壺體上,與嘴成90度角,圓筒形壺上多用橫把。提樑是壺把的一種特殊形式,安裝在壺體的上方,有許多式樣,因處於顯眼的位置,有很強的裝飾效果。還有一種活絡提樑,壺身上有系,提樑改用金屬或藤製作,這種提樑又稱軟提樑,優點是便於運輸包裝。

壺把的時代特徵也很明顯:明代的提樑的環體趨向於渾圓,但用手觸摸即會感到提樑的內側一面是起稜的,以便於提握;而清代中期則變成扁提樑或六方提樑。明代紫砂壺的端把呈耳朵形,造型變小;清代中期以後的紫砂壺的端把呈倒耳形,有的耳把下部還出現一個小垂飾。

紫砂壺流、把、紐與壺身的連接是十分講究的,分為明接和暗接兩種手法。明接,即嘴、把與壺身連接處有明顯的界線,一般用於低檔壺或方形壺上。暗接,即在連接處無明顯接跡,與壺身渾然一體。

紫砂壺造型——結構之美

紫砂壺壺把的幾種基本樣式

☆器足

器足直接關係到紫砂壺放置的平穩程度,其設計是否得當會直接影響紫砂壺的美觀,因而藝人們對器足設計製作非常重視。

紫砂壺的器足分為“一捺底”、“加底”和“釘底”三大類。“一捺底”,即實際上沒有足,是壺身的自然結束,為了擱放平穩,底部是向上鼓起的,多用於圓形紫砂壺,簡潔靈巧。“加底”,即制柸時在紫砂壺底口邊上附上一道泥圈。“釘足”是為了使器形不呆板,趨向活潑,擱放平穩,便採用這種方式。“釘足”的具體形狀,則與壺身相統一。

在制柸時,紫砂藝人會結合每一種壺式的特點而有所變化,既多樣,又統一,是紫砂壺器足的鮮明特點。自明代中期以來,歷代藝人精心製作的紫砂壺器足,已有千種之多。

紫砂壺造型——結構之美

紫砂壺器足的幾種基本樣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