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壺走火入魔的十大症狀,你中槍了嗎?

症狀一、【藉助於工具玩壺】

用放大鏡(檢查有沒有劃痕或者跳砂)、用圓規(檢查壺口或者蓋子是不是絕對的圓)、或直尺(檢查三點一線)、或計時器(檢查壺幾秒鐘出完水)、或量杯(比如證書上工藝師可能會寫200cc,但這類朋友實測可能是190cc或者215cc,就以此斷定此壺是假冒的)等等工具對壺的精確度進行測量,是不是有點走火入魔了?

玩壺走火入魔的十大症狀,你中槍了嗎?

症狀二、【斷水和玩倒立】

論壇上有些所謂的高手對氣密性的判斷標準是:按住壺鈕,壺立即斷水,然後捂住壺嘴,將壺倒置,蓋子不落下——我的看法:任何壺“玩倒立”——現在網絡賣壺(或賣杯)都開始流行“玩倒立”這個噱頭。這個問題淘壺人網站上有過說明,我只想告訴壺友們,玩倒立對部分壺起作用,絕不保證任何壺型都能玩倒立。當然,能玩倒立的壺就一定是好壺嗎?

症狀三、【透氣性問題】

網上有些所謂的高手判斷標準是:將壺裡的冷水倒掉,蓋上蓋子,陰乾。如果xx分鐘之內陰乾,則透氣性良好,陰乾時間越久越差——我的看法:影響透氣性的因素很多,透氣性好壞與泥料檔次關係不太大,因為無數次事實證明,那些一二十元的“打狗防身專用壺”,透氣性很多也都不錯。其實,透氣性與泥性(朱泥紅泥透氣性就比紫泥段泥差多了)關係大,甚至和練泥方式、明針工夫等等因素都有關。

玩壺走火入魔的十大症狀,你中槍了嗎?

症狀四、【蓋子晃盪問題】

很多玩壺的朋友要求“左右使力紋絲不動,轉動卻滑爽”,認為蓋子越嚴實就表示這壺做工越好。其實,輕微晃盪不是質量問題,更不能簡單說成是做壺水平和能力問題,否則對藝人們的辛勤付出不公平,只有明顯晃動,並且影響到壺的氣密性才可能算是質量問題。

給大家講個有意思的事,之前有個客戶講到:買了個壺,發現口蓋做的不好。原因很簡單,我倒茶的時候,不用手扶蓋子,它居然能掉下來。

如果用倒茶傾斜時蓋子是否掉下來來驗證蓋子做的是否嚴密到位,這個玩壺觀點實在太可怕,太荒唐。

倒茶的時候,是什麼力量讓蓋子不掉呢?是靠內外氣體壓強差撐住的嗎?比如壽珍掇球,由於壺頸較長,倒茶的時候很難掉蓋子,這和壺好壺壞沒什麼關係。

道聽途說的理論總歸是有侷限性的,人云亦云就好比被人牽著鼻子走路一樣。倒茶不用手保護蓋子,您家的壺肯定大多數的蓋子都有殘缺,所以,誰要是以倒茶掉不掉蓋為標準玩壺,真的有點離譜!

玩壺走火入魔的十大症狀,你中槍了嗎?

症狀五、【紫砂壺敲擊聲音之說】

每當看書或聽一些“老玩家”的經驗之談,往往會提到聽聲選壺或聽聲購壺的“小竅門”,下面談點個人見解,以供壺友參考:

敲擊聽聲音

1、泥料目數越高的壺敲擊時聲音就越清脆,而泥料目數越低的壺敲擊時聲音就越沉悶。這是因為泥料目數高時由於泥料顆粒細,胎土比較緻密,敲擊時聲音就比較清脆,比如瓷器就是這種情況;而泥料目數低做的壺,因為胎土緻密性相對要低很多,也就是說的透氣性好,敲擊時聲音就會有點發悶而顯得啞。

2、壺的形狀以及大小不同,聲音會有所區別。壺的形狀不同,則敲擊時內部共鳴的路徑不同,我們聽到的聲音就不會是一樣的;而壺的大小不同,共鳴半徑不一樣,當然也會有所區別了。

3、壺的胎體厚度不同敲擊時聲音略有差異。胎體比較厚則聲音略顯沉;而胎體薄則相對會清脆些。

4、通過敲擊壺能聽聲辨出壺本身是否有暗裂?實際情況是當你能通過敲擊而聽出壺是否有暗裂時,表明裂得很歷害了,如果只是一點點的暗裂你是聽不出來的,即使是對於老師傅來說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5、一些衝漿壺和嚴重添加化學顏料的高目數的壺,無法通過敲擊聲音辨別

6、敲擊壺體所發出的種種聲音與泥料的檔次無關,也與壺的做工好壞無關。

玩壺走火入魔的十大症狀,你中槍了嗎?

症狀六、【出水問題】

很多壺友買壺的時候,會跟淘壺人紫砂顧問說:給我挑個出水好的壺吧。顧問一聽就蒙了,不知道什麼才是你眼裡的出水好。

按網友統計的標準來看,出水好不好,不僅要看是否有力,還得看線條是否標準圓柱線,而且還要看粗細;看一壺水多少秒內能出完;還得看出水是否歪了;壺內會不會殘留,倒不乾淨;蓋子那裡會不會“尿腚”;壺嘴那裡會不會有“哈喇子”迴流……

出水是否流暢,和很多因素有關,如:壺嘴的形狀;壺嘴安的位置(越靠下出水一般越好);壺身的形狀等等,出水流暢和水壓息息相關這些我們都要遵循科學原理。如果單單把出水的好壞作為判斷好壺的第一要素,那你一定會錯過很多好壺。

玩壺走火入魔的十大症狀,你中槍了嗎?

症狀七、【泥料粗細問題】

很多新手朋友認為“泥料粗,看起來明顯”的料就好,並以此作為鑑定泥料檔次的依據,我極不贊同,因為對紫砂略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目數越小,顆粒越粗,目數越大,顆粒越細。而壺表的顆粒狀態如何,顆粒是否明顯,既有調砂原因,鋪砂原因,明針處理原因,還有就是目數大小的原因,顆粒是否明顯與泥料檔次的關係得具體看實物分析,不能說的很籠統。

症狀八、【“美人痣”或者跳砂或者劃痕的問題】

1、“美人痣”可能是賣壺的人遇到的最多的抱怨。壺身上可能會不規則分佈一些“美人痣”(鐵漬),但很多壺友認為美人痣是泥料不純的標記。這是紫砂含的金屬物質的在高溫熔化形成,是原礦紫砂才會有而且都不可避免,天生的,除非人為酸洗可能會讓美人痣少一些或者“消失”。

2、形成跳砂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燒製時壺身因收縮,砂粒與砂料間沒有緩衝,粘結力最小的那粒砂受擠壓而蹦出。從這點看,有跳砂現象的壺大多是純正的紫砂泥。要想消除跳砂現象,非常簡單,在泥料裡多加點脂粉泥就行,雖然不會跳砂了,但泥品同時也下降了。

3、劃痕若在內部或者壺底或者隱蔽的地方,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有明顯劃痕,也不算瑕疵。若在大家都能容易看到的外部出現劃痕,我們也要看劃痕的深淺或粗細來判定是不是瑕疵,其實養壺的過程中包漿之後也就消失了。

玩壺走火入魔的十大症狀,你中槍了嗎?

症狀九、【“三山平不平”的問題】

“三山平不平”是很多壺友關心的問題——這也是紫砂界爭議比較大的問題之一。請注意這與人們常說的“三點一線”不是一個概念——經常有初入門的朋友混淆概念。怎麼看“三山”?也就是說把壺蓋子拿掉,然後倒置紫砂壺於平面桌上,看看壺的流、壺口、壺把能否平齊。無數關於紫砂的典故以及網絡文章也都強調壺一定要“三山平齊”,否則不是好壺,負責任的說這個跟壺好不好沒有必然關係。

制壺時候陶手考慮的主要是壺嘴、壺把的比例和結構,比例要對稱,結構要合理,虛實空間要和蓋子相得益彰,很少考慮這個“三山平齊”的問題。此外,從器形結構來講,確實不能太齊,否則泡茶時候,水還沒有注滿壺體,壺嘴已經開始流水了,這樣永遠無法讓壺體滿水,更加無法用壺蓋颳去浮沫,實用性就大打折扣了。

症狀十、【流口水的問題】

這與造型設計、壺口處的水壓和口蓋結合的工藝精密程度有一定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千萬不要動不動就以質量問題來掛鉤。多數的壺,喝茶久了,壺嘴下半部都會非常光亮,就是因為流口水導致的。

玩壺走火入魔的十大症狀,你中槍了嗎?

“流口水問題”對一把壺的價值來講,無足輕重,玩壺關注流口水問題,也是毫無意義的瞎折騰,決定出水、流口水的首要因素是壺型、壺嘴的形狀、長度、開孔、裝的位置等(壺嘴的長度和直徑決定水壓大小),要想找一把不流口水的石瓢估計是找到頭髮白了也找不到了。

紫砂是有靈氣的!對待紫砂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手工畢竟不是機器,無法達到十全十美。這像談戀愛一樣,每個小夥子都想娶到公主,每個女孩子都想嫁給王子,但是實際上,人無完人,去接受那些存在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