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達蒙也拯救不了這部科幻電影

馬特·達蒙也拯救不了這部科幻電影

不難看出,出生於南非的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喜歡科幻片,但他又不想拍攝那種好萊塢流水線上的科幻電影,他總想在科幻電影的模式中注入點新鮮的東西。從2009年的《第九區》就可以看出了他的野心,他的構思是未來和科幻的,但是靈感卻是活生生的現實。《第九區》把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帶入了電影進行批判,而新上映的《極樂空間》又把目光放在了全球愈發嚴重的貧富差距的問題之上。

《極樂空間》相對於《第九區》已經有了大大的不同了,無論是從投資規模,還是演員和明星的加盟,乃至故事更為宏大的背景上,都彰顯出了這位79年出生的新生代導演,已經不滿足於捉襟見肘的山寨版的科幻電影了。但是無論你如何變化,不變的還是故事。如何講述一個好的科幻故事,還是一部科幻電影的核心。在之前的訪談中,布洛姆坎普提到了他敬仰的一些前輩,不管是弗裡茨·朗還是雷德利·斯科特或是詹姆斯·卡梅隆,他們所開拓的科幻領域已經無人能夠超越,除非能夠另起爐灶:“我從來沒想過要拿自己的作品和這些前輩一較高下,我覺得要達到他們的成就很難。我只是喜歡他們的作品,這些影片對我有很大影響,我只是想做我自己的東西。”

馬特·達蒙也拯救不了這部科幻電影

某種意義上,《第九區》的成功代表了一片新的科幻領域,這是隻屬於布洛姆坎普的科幻電影,不需要大的投資,沒有明星,偶爾點綴的醜陋的外星人,這些看著很山寨的東西卻能完全服務於那樣一個驚心動魄的人類被異化的故事,而且發人深省。但是,沒有一個導演甘心重複自己,《極樂空間》代表了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就好像故事的背景從地球擺到了空中的極樂空間一樣,布洛姆坎普想要更為宏大的視野,更為精緻的畫面,更為深沉的背景,更為精心講述的故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看著是導演做了很多加法的努力,反而得到了減法的效果。這個講述未來人類兩極分化,貧富衝突的故事,被一種操之過急,自作聰明的節奏給打亂了。換句話說,這個故事並沒有震撼的我們,他所展現的東西都是舊的,他極力想展現出新的東西來,但是這些新的東西卻是很多其他科幻電影大師已經重複過的東西。總而言之,他不斷重複了自己,也重複了別人。

馬特·達蒙也拯救不了這部科幻電影

坦白說,我不喜歡這個故事的講述方式,極樂空間代表了人類最高的夢想存在,一片美好的烏托邦。而烏托邦的存在卻是最為不合理的,我們不知道他帶給人類什麼樣的希望,我只知道有多少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用透支希望和未來的方式,在人間進行無盡的殺戮。這個故事背後隱喻的更多是一種膚淺的價值觀,相對於《第九區》中對種族隔離制度的深深體味,布洛姆坎普只是賦予了這個科幻故事短暫的對立,結尾處圓滿的結局,預示了這種衝突的淺薄與蒼白。也許我們不能用一種政治的觀點來解析這部電影,過度闡釋的故事反而讓電影失去了他的娛樂本性。娛樂是電影講述的方式,但是偉大的科幻電影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娛樂,成為了一種電影哲學。回想一下《2001太空漫遊》中那種科幻故事所帶給我們的理解層次,就能知道兩者之間的差距。

《極樂空間》是一部想表達深度,卻又墜入膚淺的科幻電影。導演極力想擺脫科幻電影的窠臼,反而陷入了窠臼的泥淖。膚淺的價值觀不會講出好的故事,這個道理對任何電影類型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