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才是馬爾克斯最好看的小說

《霍亂時期的愛情》才是馬爾克斯最好看的小說

我留意過不同版本的馬爾克斯傳記,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好幾種傳記都是把書寫的重心放在了他的早年生活上,對於他之後的生活與寫作並沒有過多涉及——這裡的“早年”不單單指他的童年生涯,而是說從他的童年開始,直至《百年孤獨》幫他贏得諾貝爾獎。當然,現在想來,這樣的書寫策略也情有可原,傳主依然在世,傳記自然沒有結局,而且馬爾克斯曾如此反問傳記作者“你為什麼想寫傳記?傳記代表著死亡”!從另外一種更為謹慎的角度揣測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以為,《百年孤獨》之後,馬爾克斯再也不會寫出更為偉大的作品了,某種程度上說,《百年孤獨》的榮耀可能會終結他的寫作生涯。

在馬爾克斯獲獎的那一年,文學界流傳著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件傳聞:一是這個獎通常頒給江郎才盡的作家;第二,就算獲獎者是年輕作家,他們也因為這個獎的巨大榮耀所佔據的時間、精力與虛榮,再也寫不出好的作品。馬爾克斯四十歲的時候寫出了《百年孤獨》,五十五歲獲獎,算是最年輕有為的一批獲獎者之一,至於他名流般的生活方式,其實早在獲獎之前已經開始了。他是眾多國家元首的朋友,是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作家,出入各種政要名流府邸和高級宴會。卡斯特羅就曾經說,馬爾克斯如同一個國家的元首一樣,唯一需要確定的是,他是哪個國家的元首?言下之意,馬爾克斯的影響力遠遠大於一個國家的元首。這種整日沉浸在聚光燈下的奢華,對一個作家而言好像確實不是好事。於是很多人都開始擔心,馬爾克斯是不是正如同別人預言的那樣,再也寫不出好的作品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才是馬爾克斯最好看的小說

也許我們應該感到幸運的是,在他獲獎之前,他的新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已經寫好了前幾章,雖然因為獲獎帶來的一系列社交活動讓他的寫作陷入了停滯,但一年後,他進行了一次自我尋根和救贖意義上的返鄉之旅。這次回到家鄉之所以如此具有象徵意義,是因為他在承載他全部記憶和深情的地方反省自己,他意識到他必須要抹掉《百年孤獨》對他的影響,他準備重新改寫自己的生命,甚至是再度改寫已經改寫的部分——重新改寫了《霍亂時期的愛情》的篇章結構——然後填補剩下的生命空白。這次返鄉之旅對他的另一個影響在於,他與父親的關係得到了緩和改善,童年遭受的心裡創傷開始緩解釋放。在我們看來,他的父親並不比其他的父親殘暴無能,相反他讓這個大家庭衣食無憂,而且讓大部分孩子都接受了教育。但是由於性格本身的缺陷,以及某種陳舊觀念的心理,他經常以暴力維持自己的威權,他以獨裁的方式把長久以來飽受折磨的妻子鎖在家裡,自己卻總是任意離家出走,尋花問柳——最後這一點也許是小馬爾克斯最不能容忍的部分,他對母親有種特殊的依戀,難以忍受這種男人的威權。而這種緩解讓他理解父輩之間的愛情,激發了他的寫作靈感。

在這本書完成一半的時候,另外一件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剛剛過完八十三歲生日的父親不幸去世了。他才剛剛和父親的關係有了改善,卻又永遠失去了他。父親的死亡和母親喪失丈夫的痛苦,讓他開始思考除了愛情之外的東西,也再次更加深入地意識到年老與死亡對人的影響。《霍亂時期的愛情》開篇就是一場葬禮,然後是參加葬禮的人又成了別人參加葬禮的理由。1985年春天,他在墨西哥城接受採訪時第一次提到了衰老,他說自己不是感覺變老,只是發現老化帶來的徵兆,並開始面對現實,“我坐下來動筆的時候已經知道書的最後一個句子怎麼寫。坐下來寫的時候,整本書已經在我的腦海裡,好像我已經讀過一樣,因為我已經思考了很多年”。他覺得自己“沒有歸宿”,像漂泊的浮萍,無根地遊移,無依無靠。

《霍亂時期的愛情》才是馬爾克斯最好看的小說

關於《霍亂時期的愛情》,馬爾克斯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只用了一句話進行了概括:“一對男女瘋狂陷入熱戀,卻因為二十歲太年輕而不能結婚;等他們經歷了人生的風雨滄桑,卻因為八十歲太老而不能結婚。”這是一本愛情小說,這才是讓期待已久的讀者最不能接受的一點,馬爾克斯寫了一本庸俗的三角戀愛故事,如果這樣的描述準確的話。但是,馬爾克斯卻選擇把小說的時代背景擱置在十九世紀,他看似寫了一本古典愛情小說,像福樓拜、巴爾扎克等人一樣,這本小說受到了法國十九世紀小說傳統的影響,故事從一場葬禮開始,幸福地以船上的“一生一世”的愛情誓言結束——天知道,最後那一句“一生一世”隱含了多少心酸的浪漫,兩位老人將近八十歲,在一艘掛著霍亂之旗的船上,訴說著永恆的誓言,在大海里風雨飄搖,他們知道時日無多。真的應了那句看似俗不可耐的話,不管時空如何轉變,愛就是愛,距離死亡越近,反而愛的越深。用馬爾克斯的觀點看,這就是一種恐懼之愛。在他看來,愛情小說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始終會伴隨著恐懼。恐懼失去對方,恐懼死亡,恐懼不愛,也許正因為這些時刻都處於恐懼之中的狀態,讓我們更為珍惜那些得之不易的小小快樂,比如訴說著愛情誓言的那一刻,死亡對他們而言已經沒有了意義。

如果說他們的愛情超越了死亡,顯得有些誇大。但是我總覺得馬爾克斯描述這段十九世紀的愛情時,有種看透了世間的虛妄。時間和孤獨才是理解這部小說的關鍵詞。小說開篇中,赫雷米亞·德聖阿莫爾的死最終證明是自殺身亡,這是因為他曾經堅信“我永遠不會變老”,他說這句話不是為了對抗時間,而是對抗衰老的身體,對抗孤獨的宿命,他選擇在六十歲那一天自殺。那個部分的描寫如此動人,每次重讀都是難忘:“他們經常談起它,一同承受著時間流逝的痛苦,可無論他,還是她,都無法阻止這不可逆轉的歲月洪流。赫雷米亞·德聖阿莫爾以一種毫無意義的熱情熱愛著生活,他愛大海,愛愛情,愛他的狗,也愛她。隨著死期臨近,他越來越向絕望屈服,就彷彿他的死並不是當初由他自己決定的,而是無情的命運使然。”命運無常,所以他選擇了自殺對抗這種無常,而參加完他的葬禮後,我們的主人公,八十多歲的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卻從梯子上摔死了。真是一個生命無常的最佳註腳,正是從他的非正常死亡開始,在他的葬禮上,他的妻子費爾米娜的舊愛出現了,他們試圖重燃半個世紀前的愛情。故事從回溯中,從時間的倒流中,從悲觀的宿命論調中開始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才是馬爾克斯最好看的小說

我們無法對抗時間與孤獨的洪流,我們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樣的愛情故事,以喜劇的模式,或者悲劇的套路,更甚至三角戀愛的狗血劇情。某種意義上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一本危險的書,稍不留心很可能落入俗套,但是因為出自馬爾克斯之手,反而有了種奇異的魅力。它融合了平庸與奇妙,陳腔濫調與寓意深遠,通俗愛情與永恆時間,年老與死亡,生命與宿命,這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百年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