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料器

料器距今已經有600年曆史,是專供內宮玩賞使用的琉璃器皿,當時被成為“宮料”“御琉璃”。當時的料器工坊皆隸屬工部御廠,直到民國年間,這批手工藝人流落民間,普通人家才有機會接觸到料器。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料器又稱“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溫中一氣呵成,極大考驗工匠的手法和熟練程度,而上色靠的是各種顏色的料相互融合,尤其是暈色,顏色的過渡等工藝全靠藝人的眼上功夫。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 動物擺件系列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榫卯

中國的傳統建築之中極少用到膠粘釘連,絕大多數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結構,這種傳統的木匠手藝,用到房屋的建設上,不僅極其堅固,環保自然,而且伸縮很是美觀。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榫為陽,卯為陰,兩者組合講究的就是一種陰陽平衡,內斂而中庸。這種中國最傳統的手藝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體現得最為充分。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 楔釘榫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 雲型插肩榫(牙條、牙頭分造)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 圓方結合裹腿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 圓香幾攢邊打槽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 方形傢俱腿足與方託泥的結合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 三根直材交叉

魯班鎖

“魯班鎖”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塊”,是古人的智力玩具。一個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條,整個立方體才能逐一拆解開。這需要木塊內部的榫卯結構凹凸咬合,精準巧妙。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魯班枕

瞎掰,又叫魯班枕。據說是2600年前,由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發明,一塊獨木硬板只是通過鋸、鑿、刨這樣的手法,完成後用手掰開,掰成功了就是一個能夠摺疊收放的小板凳;要是掰不成,就瞎了,還得重做。這種工藝曾經失傳,後經過翻閱古書才得以再次流傳。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古琴

中國古代講究禮樂教化,古琴面板為圓,象徵著天空,底板為平,象徵大地,13個琴徽象徵一年有12個月和每四年出現一次閏月嶽山代表高山,琴絃代表流水,龍池鳳沼則代表江和海。古琴上的每一個部分,都蘊含著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制琴過程中,對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極高的要求,一把古琴製備出來要兩年的時間。而且只有輕微淡遠、中正平和的斫琴師,才能製出來音色純正、九德俱全的好琴。真正的造出好琴,至少要十年的時間磨性子。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行將消失的22種民間老技藝(四)

(轉自:鳳凰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