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筑境设计(CCTN)发布首钢博物馆的改造方案效果图,建筑师谨慎保留了原首钢的明星高炉,三高炉的主体高炉部分、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和干法除尘器等核心工业构筑物,打开原有在西侧遮挡炉体的主控室,让三高炉构筑物群和西侧的秀池、石景山产建构了清晰的对话关系。下面将从三种辩证关系讲解首钢博物馆的工业遗产复兴设计手法。
项目概述
首钢是北京民族工业的旗手,但其带来的污染压力也使得城市不堪重负,向周边城市疏解搬迁就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非首都核心功能及过剩产能的企业外迁,也带来原有厂区与城市生活严重疏离。如何唤醒城市活力并重塑场所精神,成为设计面对的核心社会问题。
“无和有”的辩证
在道家的老庄哲学体系中,“阴阳”相生相克、相互依存。老子《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指出“无和有”的相互转化关系。庄子《齐物论》中“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则进一步阐明了主客体可逆的哲学观点。原有工艺支配的工业遗存的废弃,正为之后的民用使用释放出了无限可能。将“无”转化为“有”,这是道家思想对项目的启迪。
“旧与新”的辩证
首钢三号高炉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高炉及附属设施改造再利用项目,设计呈现了静态保护和动态更新相结合的策略。“封存旧”,谦恭对待工业遗存,保存专属于土地的城市集体记忆;“拆除余”,谨慎拆解不必要的构筑,打开工业与自然对话的通廊;“织补新”,塑造公共空间叠合不同场所,置入功能激发活力,成长为城市生活的崭新组成部分。这是一剂强力催化,静态保护转为动态更新,被淘汰的传统工业空间因设计的介入被激发出更大的使用潜能。废弃衰败的“无”由此重获新生,社会生活多样性的“有”跃然纸上。
“无和有”的转换
在高炉附属晾水池底部植入停车库,解决工业遗存普遍的停车难问题。而通过与之并置的水下艺术展厅,人们可以浸入湖面解读首钢百年历史,也可和展厅内艺术品互动,亦可与远处伫立的三高炉隔空对话。高炉南区城市广场,提供丰富性社会活动场地。博物馆建筑中和社会互动性最高的报告厅、临时展厅、衍生文创产品销售和配套餐厅均脱离高炉本体独立在岸线布置,提供最大化社会活力外溢的可能性,其覆土建筑的形式也缝合了秀池和三高炉之间的空间关系。
高炉本体,大量原有工艺空间被释放为城市展厅。炉体罩棚内标高不同的四个检修平台和原有出铁场平台作为核心空间体验场,提供震撼的工业遗址体验。罩棚外部的六个检修平台则充分提供人和自然及城市的互动空间,再造这片土地上不曾拥有的城市活动。空中吧台、秀场、新品发布展示、科普教育、社群交往、文化舞台,在空中呈现。曾经工艺需求的高空平台呈现出强烈的多维度立体城市意味,多样化的城市行为通过多股动线和原有构筑物有机交织为一体,令工业性最终转化为城市性。
存量时代中国,对工业遗存态度的修正和改变,亦是城市态度的转变。三高炉博物馆的都市针灸式更新,带入的是由点及面的城市生活和整个园区活力再造的触媒,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回应了源初的社会问题。
- 建设地点:北京石景山首钢厂区北区
- 创作时间:2016.10-2017.4
- 建成时间:拟于2018年12月竣工
- 项目规模:4.98万平方米 ,其中地上部分1.11万平方米,地下部分3.87万平方米
- 项目业主: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业主设计管理团队:王世忠、刘桦、金洪利、胥延、柴德文、董泉溪
- 设计单位: 筑境设计、首钢筑境、首钢国际工程公司
- 方案(筑境设计): 薄宏涛、刘鹏飞、张洋、高巍、范丹丹、康琪、周明旭
- 施工图设计团队:建筑(筑境设计):薄宏涛、赵嘉康、张洋、高巍、张志聪、朱雪云、康琪、周明旭、赵蒙蒙、倪子禹
- 结构机电(首钢国际工程公司) :侯俊达、袁文兵、陈罡、宁志刚、殷永刚 、吉永平、张秀震、陈喜雷 、李洪飞、于立峰
- 摄影师:陈鹤
閱讀更多 無以建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