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書,還是不會寫文章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他感慨說:孩子寫作沒一點文采,紅色也不會寫紅彤彤、紅豔豔;形容鮮花也就是“漂亮的花朵”,不會生動的描寫,反正就是看上很生硬,枯燥乏味。他說孩子從小讀過很多書,就像是白讀了,沒啥效用。寫個日記都是流水賬級別的......每次看著孩子的作文得分很是憂傷。

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閱讀了那麼多書,卻沒有作用?

看了那麼多書,還是不會寫文章

閱讀多不一定寫作就會好

我們通常都認為,閱讀與寫作是一對輸入與輸出的關係。但這種輸入和輸出並不是一定的,並不是書讀得多,作文就一定寫得好。主要原因在一下幾點:

第一,讀得多,但讀得淺。孩子雖然讀了很多書,但讀的是沒營養的書。兒童閱讀這樣淺的書,並不會太多有實際的成效。所以一定要讀好書。

第二,讀得多,但想得少。很多時候,孩子讀書,只留意故事情節怎麼生動曲折,很少停下來研究作者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麼寫的。這樣的閱讀,多則多矣,但從學習寫作的角度審視,效率就比較低下。

第三,讀得多,但丟得快。讀了很多書,但是從來沒有主動積累的意識。隨著時間的流逝,只記住了一個輪廓。書中最精華的語言,一句都沒有留下來。歲月流逝,連輪廓,都還給作者了。

第四,讀得多,但寫得少。寫作,不是牧羊——只要有草,羊是吃著吃著就會長大的;同理,寫作,不是讀著讀著,自然會的。“操千曲然後曉聲”,寫作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好多人,書一本又一本地讀,但就是不願意寫文章。寫的能力,沒有被充分發掘出來。寫不好,也就正常了。

看了那麼多書,還是不會寫文章

如何引導孩子的閱讀?

第一、帶孩子進書店。俗話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那麼“常在書店逛,哪有不沾書香”。帶孩子進書店,讓孩子徜佯在書的海洋中,通過書店的環境感受讀書的氣氛。在書店裡看書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著自己喜愛的書籍。書店就像一個“氣場”,孩子去的次數多了,也就產生了“效應”。

書店裡各種各樣的圖書齊全,有許多書一定是孩子們喜歡讀的。在這裡,不用教他們,他們自己就會翻開來讀,這對吸引孩子對書產生興趣非常有幫助。孩子在書店也許能發現自己喜歡的書,這些書可能不在父母的選擇之列。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購買喜歡的書,體驗到購書帶給他們的樂趣,從而對書產生興趣。

最初去書店,可跟著孩子,觀察孩子在看哪些書,必要的時候給予一些引導。以後,家長和孩子—進書店就“分道揚鑣”各看各的書去了。

第二、與孩子同讀書。無論自己的工作有多忙碌,每天都應當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同閱讀,分享名家經典,這對家長自身來說,是一種情操的陶冶,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有利於學生在品書的過程中心靈得到滋潤,得到淨化,更有利於親子雙方在文化修養上的共同提升。

讓書香瀰漫家庭,讓家長成為孩子讀書的榜樣。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刻也是家庭生活中很幸福的時刻,父母親和孩子一起讀各種各樣的書,增強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對父母,對孩子,對家庭都是一種陝樂。書滋潤著兩代人的心田,也必然能提升了兩代人的素質。

另外,每天需有固定的讀書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大家都在讀書,雷打不動,如果有事情錯過了,也一定要補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和訓練,固定時間內讀書,就成了一種習慣,和洗臉、刷牙、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一種需要後,想不讓孩子讀書,都難了。

為孩子大聲讀書,本身並不困難,難在持之以恆。選擇合適的時間段,每天堅持至少讀20分鐘,和孩子一起快樂地享受這個過程。儘可能提早開始讀書給孩子聽,並且一直堅持下去,可以使孩子沉浸在一種豐富的、具有條理的,以及有趣的語言環境中。

第四、和孩子聊書。在與孩子一起讀完書後,許多大人喜歡向孩子提問,或要求孩子複述故事。這樣做主要是想考查孩子是否理解、記住了故事。這的確是一種方法,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不少孩子對這樣的考查感到不耐煩,而他們的反應又令大人不滿意。有的孩子甚至因此漸漸對共讀活動感到厭煩。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人們共同經歷過一件事情後,這件事情就有許多可以交流的話題,也更加容易在交流中相互認同。親子共讀中大人與孩子的關係就類似這種關係。我們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孩子理解,並從中獲得決樂。所以重要的不是讓孩子“答對”,而是通過交流使雙方獲得認同,大人對虛構故事與現實生活的理解也由此自然而然地傳導給孩子。

看了那麼多書,還是不會寫文章

如何將閱讀的輸入轉化為寫作的輸出?

廣泛閱讀是獲得知識、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條件。要取得好成績、寫出好文章,就必須多讀書。既要多讀,又要選擇地讀,更要讀進去,理解所讀文章的結構技藝、語言特點,並積極地思考和借鑑。學科有文理之分,課外書也分文理,理科書目的閱讀這裡就省略了。

為了在閱讀的同時提高寫作水平,提出瞭如下建議:

首先是讀,就是要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這裡所說的書,應該是你感興趣的書,只要是健康有益的書、報、刊,建議你都能有所涉及。所謂開卷有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讀書不要僅侷限於課本或與課本有關的。你可以先從自己喜歡的書開始讀,慢慢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讀書的時間也不一定要非常固定,可以利用睡前、課間、週日等時間。讀書也不一定是作文或是寫作方面的,天文、地理、歷史、科技,可以廣泛閱讀。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你會覺得寫作時要說的話多了,寫出的東西也有血有肉了。同時,閱讀還會加深你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讓你變得成熟和懂事,這是讀書的又一收穫。

其次是走,就是要走出去。常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想寫好作文,僅僅是多讀書還不夠。建議你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多到外面走一走。大自然是非常好的寫作素材,你可以利用節假日,到公園、動物園、植物園、農村多去走一走,可以和同學,也可以和家長一起去。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對所見、所感,要及時記下來。這樣日積月累,你就會有話可說,你的作文水平也會與日俱增。

再次是想,就是要多動腦筋。寫好作文是有技巧的,因此,需要你養成愛動腦筋的習慣。對於課本上或是你看到的好文章,你要多分析,作者為什麼寫得好,好在什麼地方,自己在以後寫作中能否借鑑,等等。作文是表達思想的東西,因此在寫作之前要構思,要把你對一些人或事的體會和感想寫出來。一些優秀的作文集,也可以適當地參考一下,幫助自己形成自己的寫作思路。

最後是練,就是要多動筆。要提高寫作能力,最關鍵地還是要多練。要養成愛動筆的好習慣。可能你開始時寫得不夠好,但這不要緊,只要你肯動手,你的寫作水平就會與日俱增。

哈佛家庭教師反覆強調積累的重要。建議你養成記日記的好習慣,同時對自己看到、讀到的好文章、好詞、好句用一個本子記下來,一些名家大作還可以背下來。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除了要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要勤於動筆,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這對於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很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