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能源記憶丨大亞灣核電站:改革初期我國最大中外合資企業誕生

四十年能源记忆丨大亚湾核电站:改革初期我国最大中外合资企业诞生

開欄語

1978年,改革開放按下了啟動鍵。

4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的探索,社會面貌發生了鉅變,能源生產、建設、技術進步等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國不僅成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而且能源品種不斷豐富,能源消費格局更加多元。

40年來,能源發展猶如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面鏡子,記錄和反映了改革航程的千難萬險。為重現40年來能源行業的奮鬥歷程,星辰副刊特推出《四十年·能源記憶》專欄,以能源人自己的視角,講述那些可歌可泣的能源故事,呈現鮮為人知的歷史片段,挖掘塵封已久的記憶……

本期,我們一起循著記憶的軌跡,聽一聽大亞灣核電站從無到有的故事。

四十年能源记忆丨大亚湾核电站:改革初期我国最大中外合资企业诞生

文/文軒

1978年4、5月間, 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常務副省長的王全國隨谷牧副總理出訪西歐後,萌生了“在廣東建設核電站”的想法,以此解決廣東缺電問題。可是,在沒有資金、技術、設備、人才和經驗的情況下,如何建起一座核電站?

1979年5月,正在廣東省為籌建核電站愁眉不展時,美國國際核能公司總經理林傑克出訪廣州時帶來一個石破天驚的方案——在廣東省建設核電站,把部分電量賣給香港,以取得的外匯償還建設核電站所欠外債。

林傑克的方案,讓正為廣東缺電而寢食難安的王全國大喜過望,腦海中迅即閃過“不謀而合”四個字。對於深圳特區建設,鄧小平給的指示是:“殺出一條血路來”,而“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正是在當時國家財政困難形勢下,一條解決核電站起步建設資金和外匯問題的“出路”。這條路,猶如電石火花,讓廣東省看到了率先建設核電站的曙光。

從1979年開始,粵港雙方以“中外合資經營”為基礎,開始共同推進大亞灣核電站的工作。在當時許多人還在為姓資姓社爭論不休時,大亞灣核電站大膽引入外資建設,備受關注。與此同時,大亞灣採用的“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模式,打破了此前我國重大項目均由國家投資的模式,在重大項目投資領域開闢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1984年,大亞灣核電站正開展前期工作,現場一片開山填海的繁忙景象。1月份,鄧小平視察深圳期間做出指示:“深圳要辦好兩件事,一是建設核電站,二是辦好深圳大學。深圳核電站的同志要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好!”

1985年1月18日,廣東核電站合營合同簽字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次日,鄧小平親自接見了參加簽字儀式的香港中華電力董事局主席嘉道理勳爵。

會談中,鄧小平說:“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外合資的最大一個項目,這是了不起的事情。這個項目的意義,不僅是最大的合作項目,而且對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以及增加香港人的信心起到重要作用。這個項目協議的簽訂,不但在七年建設過程中,而且在1997年以後還會產生影響,把大陸和香港的經濟聯繫得更緊密了。別人怕冒風險,而你不怕,你帶了頭。”

鄧小平與嘉道理約定,“再過7年,你93歲,我87歲,開一個慶祝會,用這個合作項目作為我們對外開放的典範。” 這個“世紀之約”,雖因嘉道理勳爵去世而未能實現,但這次真摯而友好的交談,在中國核電發展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5年2月9日,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舉行了開業典禮,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由此誕生。

然而,正當大亞灣核電站的籌建工作順利推進時,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蘇聯發生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受此影響,“恐核”情緒波及到香港,由民間團體組成的“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發表了據稱有102萬人簽名的公開信《要求停建大亞灣核電廠》。“反核”風波聲勢浩大,剛剛起步的大亞灣核電站面臨夭折的危機。

關鍵時刻,已辭去廣東省委書記職務、擔任廣東核電合營公司董事長的王全國於7月6日致電國務院領導,力陳“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堅定態度”。電報發出後,他夜不能眠,再擬電稿並於次日一早又向中央發了第二封電報。

事態緊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鄧小平。7月10日,鄧小平秘書王瑞林向李鵬傳達指示:“王全國同志和港澳工委給中央的電報已送小平同志看過了,小平同志說,中央領導對建大亞灣核電站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中央充分注意核電站的安全問題。”7月11日,鄧小平再次指示:“建核電站不能改變。”

隨後,李鵬召集核工業部、外交部、港澳辦等有關部門按照鄧小平的指示部署應對工作。在中央及國務院的正確決策和合營雙方共同努力下,到9月下旬,這場風波逐漸得到化解。

1994年2月,歷經七年建設,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運,我國商業核電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2月9日,正值除夕,李鵬向鄧小平報告了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正式投產的消息。小平同志在上海得悉這一喜訊後非常高興,請李鵬總理轉達他的祝賀。這份祝賀,給大亞灣核電人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和鼓舞。王全國聽到這一消息,感慨萬千地說:“小平同志以這種方式表達對一個企業的祝賀,在我的政治生涯中還是第一次。”

建成後的大亞灣核電站,75%的電力供應香港,25%供應內地,電力銷售收入主要是外匯,且電價不錯,對償還外債非常有利。此外,核電站還建有配套的廣州從化抽蓄電站,大幅度增加了高峰電出力,同時一直安全高效運行,保證了企業良好的經濟效益。大亞灣核電站此後運行十五年,每年實現利潤五十億元人民幣,按照出口信貸合同履約安排,按時還清全部外債本金和利息共計五十三億美元,雙方股東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回報。

四十載春華秋實,大亞灣核電站作為中國大陸首座大型商用核電站,不僅見證了改革開放的不易和成績,更見證了中國核電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的砥礪之路。

(作者供職於中國廣核集團)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四十年能源记忆丨大亚湾核电站:改革初期我国最大中外合资企业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