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率僅為0.12%,綠證認購陷入停滯

成交率仅为0.12%,绿证认购陷入停滞

成交率仅为0.12%,绿证认购陷入停滞

作為“完善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和創新發展機制的重大舉措”,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推出的綠證交易制度被定義為“有利於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國家財政資金的直接補貼強度,對凝聚社會共識、推動能源轉型具有積極意義”。主管部門也明確鼓勵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和個人自願認購綠證。

那麼曾被寄予“支持綠色能源發展”厚望的綠證,為何會陷入“少人問津”的境地?綠證得不到市場“認可”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低迷的表現能否改觀?

文丨 姚金楠 董欣

認購與否幾無差別

綠證於去年7月啟動自願認購之時,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北京鑑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國能日新系統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等都是首批完成綠證認購的“先鋒”。

“而且就‘增強企業影響力、提升品牌社會形象’而言,我們目前並沒有明顯的體會。”張某表示

“雖然公司斥資購買了綠證,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上,並沒有感覺到與以前或者和其他沒有購買綠證的公司有什麼不同。”

據一位接近綠證交易平臺運營方知情人士透露,在目前階段,購買綠證只能證明消費了綠色電力,並沒有實質性的獎勵。企業認購綠證多是用於自我宣傳。

價格是國際平均水平10倍以上

“綠證核發數量多,而購買綠證的需求量並沒有那麼高,供過於求。”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購買綠證在1000個以上的企業只有5家,而且多與環保行業有關,“綠證在能源圈外的知名度並不高”。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指出,目前企業認購綠證大部分還是源於對環保的情懷性支持,更多是為了體現一種態度。“類似於摩拜這樣的企業,更加貼近普通消費者,可能購買的意願更加強烈。而電網和傳統煤電企業對於這樣的支出則很慎重。”

“相關的管理機構和平臺應該多做宣傳和推介,在這方面企業能做的很有限。”張某說。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讓綠證在能源行業內外都保持一定的熱度也是目前推廣的難點之一。因為很多政策還在調整中,價格體系也可能有一定的改變。所以,現在不是做宣傳的好時機。”

“強制”交易細則爭議頗多

採訪中,有觀點將認購少的原因指向了“自願”,並指出根本解決辦法在於實施“強制”交易。

按照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去年2月發佈的《關於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願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發改能源[2017]132號),將根據市場認購情況,自2018年起適時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今年3月23日,國家能源局發佈《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考核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也已明確寫明,各省級電網公司制定經營區域完成配額的實施方案,指導市場主體優先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在市場機制無法保障可再生能源電力充分利用時,按照各省級人民政府批准的配額實施方案進行強制攤銷。

2018年即將過半,但據上述知情人透露,配額和綠證強制約束交易何時能夠啟動尚無定數。

“配額是按年度滾動制定各省級行政區域的全社會用電量中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總量的最低比重。目前配額和綠證的考核對象暫定為售電企業:一方面是電網公司,它代表了大部分的直接用電方和參與直購電的用戶;另一方面是各售電公司,它代表著其範圍內的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此外還有自備電廠,它們自發自用,也代表了一種用戶類型。”據他介紹,配額和綠證的考核方式及比例問題是當前頗具爭議的難點。“就考核方式而言,企業可以通過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來滿足配額指標,如果消納的可再生能源電量達不到配額的比例,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綠證的方式完成配額。但如果企業沒有完成配額,也沒有買夠相應的綠證怎麼辦?目前的解決方案是讓相關企業向電網購買‘替代證書’。這種替代證書的價格得根據‘電網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成本等因素’確定。但目前各方對於這一方案還一直有不同看法。例如,價格制定是否科學合理、對綠證價格會產生什麼影響等問題,都是爭論焦點所在。”

而事關考核比例,在《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考核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已經給出了各省級行政區域2018年、2020年的總量配額指標和非水電配額指標。“配額和綠證如果強制交易,一定也會分省考核,各省比例不同。如何確定這一比例,各省也是各有各的想法。”

“替代補貼”的目的仍難達成?

按照試行規定,綠證的認購價格由買賣雙方自行協商或者通過競價確定,但不得高於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金額。風電、光伏發電企業出售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後,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補貼。

可見,綠證交易制度誕生之初就肩負著替代補貼的使命。然而,面對拖欠已久的鉅額補貼,上述知情人士也坦言,雖然推行綠證最主要的目的是替代補貼,但在自願認購階段還難見實效。“如果下一步實行強制交易,實現這一目標可能會有希望。但由於具體的規則還沒有最終確定,所以也不好說對於填補補貼缺口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有統計指出,截至2017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經突破千億元。另一方面,根據交易平臺的掛牌情況,大部分風電綠證的標價都只在200-300元/張,5月2日成交的最低價格更是低至137.2元/張。按照目前平臺核發的2180萬張綠證計算,即便是成交價達到500元/張的水平,全部售出的總價也只在百億元左右。

彭澎也直接給出了“綠證不可能彌補補貼缺口”的明確回答。她認為:“補貼還是要靠大面積徵收可再生能源附加來解決。即便日後通過強制配額考核,主要目標也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而不是填補補貼缺口。”

可以看出,綠證問題千頭萬緒、積累已深,不管是從27185個綠證的總估值不足1000萬元來講,還是從認購率僅約0.12%且強制交易啟動時間待定等表現來講,綠證交易制度距離“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國家財政資金的直接補貼強度”的初衷還很遠。

成交率仅为0.12%,绿证认购陷入停滞

社評: “含金量”不足是綠證“硬傷”

河入峽谷、風過隘口,正是緊要之時。當前累計突破1000億元且仍在一天天擴大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時刻提醒著行業主管部門這樣一個事實:強力的新能源補貼政策是條“死衚衕”,必須及時創新管理方式。10個月前“出生”的綠色電力證書曾被寄予厚望:宣傳綠色電力理念,引導全社會消費綠色電力;對沖市場化風險,為補貼資金鍊的退出形成“緩衝地帶”;積累核發認證、組織交易、行業監管等多方面經驗,為勢在必行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投石問路。

綠證隨後的認購工作,也得到了不少企業、個人的積極響應。企業打出了“社會責任感”的大旗、個人購買者揣有“榮譽感”的情懷,1738名“認購先鋒”自願花費數百萬元為綠證“捧場”“造勢”,希望交易市場能夠“熱鬧”起來。

但10個月累計不到3萬張的交易量還是難掩市場的“冷清”模樣。“交易量僅佔核發量的0.12%”這一現實,對綠證支持者來講,也不乏“噩夢”的感覺——300天的時間,不但沒有培育出蹣跚起步的綠證交易市場,反而將其熬得“奄奄一息”。不禁要問,綠證到底是怎麼了?其“存在感”為何漸失?

究其原因,“含金量”太低或許是綠證“滯銷”的根本原因。企業購買者普遍表示“和以前或者和其他沒有購買綠證的公司沒有什麼不同”、個人購買者反映“沒有實質性作用”,在這樣的“產品評價”聲中,綠證很難“暢銷”起來。

綠證作為一種商品,沒有買賣就沒有未來。

連續10多年的強力補貼賦予了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行業迅速崛起的巨大動能。無論是在產能規模擴張、關鍵設備研製上,還是在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能力上,我國風電、光伏發電領域目前都已具備引領全球發展的“硬實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電力政策、公眾綠色電力消費意識、環保意識等“軟實力”方面仍存明顯短板,這也是綠證“不得寵”的重要原因。

有專家呼籲,可以讓“電費單”成為綠證“宣傳單”,即把綠證的宣傳放到與公眾生活密不可分的電費單據上;還有聲音呼籲將綠證認購與電費繳納掛鉤;也有企業建議,儘快推出類似於節能標識一樣的“綠證標識”,給購買綠證的企業產品打上綠色環保的“烙印”。不可否認,這些都是不錯的點子,或許也能在培養環保意識、增加“粉絲”方面起到良好作用。但在做好這種“廣告”的同時,讓綠證本身變得更有價值或許才是當務之急。

計劃於2018年推出的“強制約束交易”或將從體制機制層面為綠證交易打開新局面。2018年幾近過半,相信綠證強制交易的啟動不會太遠,屆時綠證的價值將不再只是給購買者以“精神慰藉”,而更多的是帶來“真金白銀”的實惠。

當然,無論是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還是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都必將影響電力行業整體的消費結構,牽一髮而動全身。“打鐵還需自身硬。”綠證強制交易還必須從健全價格機制、理順考核環節、加強資金監管等環節同步發力。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