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80後童年的美好回憶——澆糖人

70後、80後童年的美好回憶——澆糖人

70後、80後童年的美好回憶——澆糖人

網絡圖片

相對其他老行當,澆糖人手藝比較容易傳承,只要有繪畫底子、擅長速寫,用熱糖料在石板上揮揮灑灑,便能澆出一條騰雲駕霧、張牙舞爪的大金龍。如今從事這一行當的不光有老藝人,在不少旅遊景點,也出現年輕姑娘、小夥子的身影,適者生存,在潮流食品異彩紛呈的今天,澆糖人這樣的民間藝術尚被孩子們認可,不能不說是萬幸。

70後、80後童年的美好回憶——澆糖人

網絡圖片

澆糖人,相信那是許多70後、80後童年一段美好的回憶。澆糖人的擔子上有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上一角錢,馬上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此刻圍觀的孩子往往比交錢的還要緊張,一個個屏住呼吸看著指針轉,如果指到空門,孩子們一片噓噓聲,若是指到了大金龍,大夥馬上發出嗷嗷的歡叫聲。

70後、80後童年的美好回憶——澆糖人

網絡圖片

人們常言,剃頭挑子一頭熱。其實澆糖人的挑子也是一頭熱,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過去,澆糖人多為打著銅鑼沿街叫賣,也有的盤踞在街頭一隅現澆現賣。澆糖人以糖為材料來造型,所用工具僅一勺一鏟而已,一般以紅糖、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那糖料大多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在繪製造型時,用紫銅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猶如書法家筆走龍蛇,在雪白的大理石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揮灑,畫出飛禽、走獸、戲曲人物、吉祥花果。當然最吸引小孩的還是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澆糖人師傅匠心獨運,側面形象以線造型,正面形象則用糖料將其頭部堆成浮雕狀。由於糖料的流動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會出現雷同的造型。別看它簡單得只是一個輪廓,或龍或鳳,或鳥或獸,無不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極其生動傳神。那曲折有致的線條,雖細若遊絲,卻也顯得硬朗、堅挺,風骨稜稜。當然,澆糖人師傅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因為在澆鑄時,糖料是經火加溫後溶開的,一旦冷卻後糖即凝固了,所以要求眼明手快,以求一氣呵成。

70後、80後童年的美好回憶——澆糖人

網絡圖片

曾經拜訪過一位姓楊的澆糖人師傅,他是寶應人,三代祖傳澆糖人,祖父曾在當地擺過攤,他本人從事這門手藝已有十年。楊師傅說,雖然澆糖人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也算是一門民間藝術,不管城市如何變化,我們還是希望政府打造一些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街,給老行當傳承發展留一些空間。外地遊客來了,想了解古城,能通過這些老手藝尋找到古城的影子。

說話間,楊師傅攤點上人漸漸多了起來。幾位上了歲數的長者感嘆道:“這賣的是真手藝!”一位80後媽媽帶著女兒來買糖人,小女孩付了一元錢轉動圓盤,轉到了一匹馬,非常高興。母親對女兒說:“媽媽小時候經常吃這個。”看著昂首奔騰的神馬製作完成,一位70多歲的老爺子在一旁由衷地讚歎:“糖不值錢,值錢的就是這個手藝,現在澆糖人的越來越少,不吃,光看也是個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