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行當——箍桶匠

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行當——箍桶匠

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行當——箍桶匠

網絡圖片

木匠,在人們過去日常生活中是個不可或缺的行當。木匠有大小粗細之分,砌房造屋為大木作,打造傢俱為小木作,專制神龕、箱籠稱細木作,箍桶叫圓木作。在國人尚不知塑料為何物的年代,箍桶匠是很吃香的。人們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的水桶、米桶、澡盆、洗衣盆、洗腳盆、馬桶等,都是箍桶匠用木片箍成的。

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行當——箍桶匠

網絡圖片

箍桶匠有固定的作坊,不過在江南一帶還是挑擔的比較多,典型的“八根系”一族。“八根系”是江南土話,說得比較文雅,其實就是專指在大街小巷挑擔上門服務的手藝人,諸如箍桶匠、補鍋匠、錫匠、銅匠、皮匠。為何叫“八根系”?因為他們挑的擔子兩端各有四根繩系,一邊兩根,分別從兩側繫住工具箱和竹筐,雖行當不同工具箱形狀各異,但一根扁擔、八根繩系大致相同(也有六根、兩根的)。箍桶匠的工具箱扁扁的呈橢圓形,另一頭竹筐裡放著竹篾、竹片、鐵箍、銅箍和一些馬桶、腳盆半成品。

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行當——箍桶匠

網絡圖片

“箍桶兒——”那吆喝聲真像桶一樣粗獷,能傳到很遠的地方。箍桶匠手藝很巧,他們箍桶總是先把桶底做好,然後將幾塊略帶扇面形、三至五寸寬的木料梳(鋸)成長短一律、厚薄一樣的木片,精心刨過以後,一塊塊圍著桶底放好。上箍是有技巧的,竅門在於桶底小、桶口大,竹篾編成的桶箍從桶底套進去,再將竹箍慢慢向桶口方向敲,這樣上下兩道箍越敲越緊,敲到適當部位再換鐵箍或銅箍,然後翻過來鋸齊桶底、做好桶邊,上上下下用小刨子光一下,桶底和桶幫結合部塞上麻絲、油灰,木桶就做成了。盆桶做成後一般不用,將它在烈日下曬幾天,上幾遍桐油。使用前,用清水浸泡,讓木板自然膨脹,鐵箍越箍越緊便萬無一失了。

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行當——箍桶匠

網絡圖片

箍桶中最難的是箍馬桶,馬桶兩頭小中間大,而且馬蓋要嚴絲合縫,是個細緻活。過去,江南人家女兒出嫁,陪嫁的嫁妝中少不了一組成套的馬桶,謂之“子孫桶”。每隻馬桶外形都很漂亮,上等的是一種有三道紫銅箍的紅漆馬桶,這組馬桶有兩套,一套是大小馬桶各一,是日常起居用的。另一套是小馬桶放在大馬桶內,上面有大蓋,大蓋上有小蓋,那是女兒將來生產時用的。小馬桶內放有棗子、桂圓、花生、芝麻,各有象徵意義:棗子是“早生貴子”;桂圓是“貴子中狀元”;花生是“花著生”有男有女;芝麻寓意“多子多福”。實際上,這組“子孫桶”將江南人對生殖的崇拜和對人生的追求都囊括其中,理念的分量遠遠超過了物質的力量。

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行當——箍桶匠

網絡圖片

如今,現代生活節奏改變了傳統的生活習俗,“子孫桶”進了民俗博物館,洗衣盆、腳盆、米桶也都成了塑料製品、搪瓷製品、不鏽鋼製品,開一套模具,電鈕一按一個,一天成千上萬。時代在進步,箍桶業不消亡那才叫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