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石漠化治理讓生態效益與脫貧效益雙豐收

近年來,文山州抓住滇桂黔貴石漠化片區區域攻堅規劃的實施,把石漠化治理與改善全州農村發展條件、助推脫貧攻堅緊密結合,不斷探索石漠化地區扶貧新模式,使石漠化片區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群眾脫貧效益雙豐收,全州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盛夏時節,硯山縣維摩鄉碳房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00畝紅蜜桃基地裡,掛滿枝頭的紅蜜桃即將上市。

雲南彩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 李君劍:“從去年開始種植,到今年陸續掛果,畝產預計在800斤左右,每畝毛收入在5000塊錢左右。到豐產期畝產能達到4000斤,預計銷售金額在兩萬塊錢一畝。”

2017年,硯山縣在實施異地扶貧搬遷安置中,為確保搬出來的152戶建檔立卡戶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通過在碳房片區實施石漠化治理項目,把原本的石旮旯地改造成連片的高產臺地,並引進雲南彩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作為經營主體,再以每戶貧困戶4400的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到公司進行合作開發,由公司每年拿出10%的利潤作為分紅,發放給貧困群眾,形成了政府牽頭,公司+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新模式,實現了生態修復與貧困戶脫貧效益雙豐收。

硯山縣維摩鄉林業站站長 李茂斌:“石漠化治理以後,這片地已經綠起來了,使農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效益,同時也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

而在基地裡,每天有上百名工人在忙碌,他們都是去年搬遷出來的貧困戶,每月平均2500元的工資也為貧困戶脫貧提供了保障。

硯山縣維摩鄉長嶺街村村民 杜紹仙:“以前也是養點豬,種點玉米,效益不是很高,出來這點找點活幹還是比較好的,一個月可以領到2500塊錢。”

維摩鄉是硯山縣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石漠化面積佔全鄉國土面積的83%。長期以來,過度的毀林開荒,一度讓這裡的生態變得十分脆弱。自2015年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維摩鄉加大了石漠化治理力度,結合省林業廳掛鉤幫扶維摩鄉精準扶貧,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和精準扶貧“雙推進”的途徑,在實施封山育林、加大公益林造林力度的同時,著力引導當地群眾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石漠化山區種植經濟林果,並探索林下產業,使荒山變綠洲的同時,帶動了群眾增收,有力助推了當地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

在三尖山村,聶應菊夫婦倆是這片鬱鬱蔥蔥的核桃林的主人,夫妻倆8年前種下的核桃樹在省林業廳的提質增效幫扶下,今年開始掛果。而在核桃林下,一叢叢綠油油的牧草,正在被收割,用於餵養他家自養的肉牛和本地山羊。如今,聶應菊還通過成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162戶村民參與到植樹造林、種草養畜當中來,其中107戶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入戶社員戶均種植核桃近30畝,發展牛肉養殖360頭、養殖山羊近3600只。

硯山縣應菊山羊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聶應菊:“以前沒搞生態修復的時候,一家種莊稼最高的收入就到5000,現在戶均達到了兩萬元以上了。”

現在,在一片片核桃地裡,村民們還種下了白芨、黃精等中草藥,聶應菊介紹說,按照這個生態的發展模式,村民們的生活也將越來越好。

硯山縣應菊山羊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聶應菊:“我們嚐到了生態修復的甜頭了,經濟效益一年比一年還高,我相信明年戶均達到4萬元。”

文山州是雲南省典型的岩溶地區,全州岩溶面積13529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43.01%,岩溶面積居全省第一位,是全國、全省石漠化防治的重點區域。積極探索石漠化治理與生態修復、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和夯實農村發展基礎相結合,在大力實施“森林文山”建設,採取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公益林保護等措施的同時,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實行捆綁投入、加大對石漠化治理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採取中低產田地改造、農村能源建設、易地搬遷安置、實施坡改梯等石漠化綜合治理措施,使全州石漠化擴張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與此同時,文山州還把石漠化治理與促進當地群眾脫貧增收有效結合起來,通過石漠化整治項目,不斷改善農村發展條件,引導群眾積極發展油茶、核桃、八角、水果、中藥材種植等林上林下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路子。經過治理,

全州石漠化面積與2005年相比減少了157平方公里。2012年—2016年,全州累計實施封山育林110.56萬畝,完成人工造林245.3萬畝,義務植樹及四旁植樹3500萬株,森林蓄積量達到533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0.8%。全州土地複種指數最高達120.68%,農民人均糧食產量從2011年的385.15公斤提高到2016年的440.86公斤,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3864元增加到2017年的9184元。

本臺:羅永偉 付連兵 硯山臺: 黃龍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