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龍澤苑東區小區會所15年未開放 居民反映多年仍無進展

2018年5月29日訊, “本以為我們住進的是示範社區,結果連老舊小區都不如,連個基本的活動場地都沒有。”家住昌平區龍澤苑東區白先生每天一下樓,一抬眼就能看到那個讓人堵心的會所。

北京昌平龍澤苑東區小區會所15年未開放 居民反映多年仍無進展

老人向本報反映,龍澤苑東區曾是全國第一個“中美住宅示範小區”,最吸引人的就是當年承諾的那個集游泳、健身等各種功能於一體的小區會所。然而,自2003年入住至今,建好的會所始終大門緊閉,業主多年四處求助始終無果。“15年了,我從65歲一直盼到了80歲,盼得心都涼了。”

現狀:大門緊鎖門窗破損

2003年,白先生買下龍澤苑東區的一套商品房,衝的就是“中美住宅示範小區”的頭銜和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會所。至今,老人還保留著當年開發商提供的樓書。樓書第一頁就用加粗加黑的字體印著“中美示範樣板街區”等字樣。在網上,也能查到龍澤苑是中美住宅合作示範工程的相關新聞。

按照樓書的描述,龍澤苑東區是一個具有美國風格的社區,小區裡遍佈灌木叢林,有曲徑通幽的道路和溪流,最重要的是有功能齊全的會所,裡面不僅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壁球館,還有酒吧、餐廳、茶室和樓天咖啡館。“看看,當初描述得多美,現在除了有個空殼子,什麼都沒有。”老人說,“剛買房時我65歲,退休了身體又好,如果不是看上了會所這個賣點,誰在2003年會花4000多元一平米在偏僻的回龍觀買房啊?”

站在龍澤苑東區西門,一眼就能看到老人所說的會所——一幢白色的三層建築,所有的門都上著鎖或用鐵絲捆綁著。外圍欄杆已經生鏽,部分門窗也已有破損痕跡。透過落地玻璃可以看到,裡面有的區域堆放著雜物,但大部分空間空空蕩蕩。會所西門前的一個空地,已經成了廢品收購從業者存放廢品的地點,一張破舊的桌子堵著門,塑料瓶、舊紙箱在落地玻璃窗前堆成小山。

居民:多方維權沒有進展

龍澤苑東區內所有住宅樓按照十字結構被劃分為四個區域,林蔭道串起住宅樓,既要停車,又要供居民行走,幾乎沒有休閒運動的場地。

如果說買房的頭些年,還願意付出耐心等待會所的開張,但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1440多戶居民的耐心早就被消耗殆盡了,只有極小部分居民還在努力爭取業主權益。從2014年開始,白老先生和另外兩位七八十歲的老人以自己的名義或者聯名的方式,給建委、國土、紀委、巡視組等單位和機構寫了11次投訴信,足有上萬字。

北京昌平龍澤苑東區小區會所15年未開放 居民反映多年仍無進展

“2014年之前,我只是偶爾會打電話給相關部門口頭上反映一下,從2014年開始,我開始寫信。”老人說,因為不會用電腦打字和發郵件,所有的信件都是手寫,然後請年輕的鄰居幫忙在電腦上敲成電子版,再打印出來通過郵局寄給相關部門。“一封信要寫好幾天,查資料,研究法律政策,得有理有據。”信寄出了,白老先生偶爾能得到回信,但讓他灰心的是,沒有一個單位給出的答覆能解釋為何會所多年不開。居民反映了整整4年,卻絲毫沒有進展。

居委會:努力為居民討個說法

“從小區規劃的角度,並不太適應中國居民的生活習慣。”趙主任說,小區裡幾乎沒有大面積的場所,大部分配套都要靠這個會所實現,會所不開,就切斷了居民應該享有的配套服務。居委會曾經多次與開發商溝通,雖然不清楚入住後到2012年之間會所為何不開,但2012年與開發商溝通得知,當年開發商打算將會所轉讓給一家企業,但因為對方資金不到位等問題引發了官司,至今仍沒結果,所以會所遲遲無法啟動。

“2015年開發商還曾經找到社區,打算協商能否將會所改建成為老服務中心,但是因為會所的產權還在司法程序當中,一直無法實現。”趙主任說,3000多平方米的會所擱置15年,不僅無法服務居民,對資源也是一種浪費。居委會去年4月前後曾經給開發商寫過材料,希望能考慮啟動會所事宜,但一年過去了仍未得到回覆。近期,居委會還將組織材料,將小區居民的心聲反映給開發商,努力爭取給居民一個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