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個好好的公司,做哪門子的公眾號啊?

越來越多的企業老闆以各種註定失敗的姿勢進入新媒體:

可能是招聘一兩個大學畢業生,讓他們以寫出10W+為目標

可能是從別人那挖了個運營,轉身成為新媒體負責人,負責新媒體戰略,公司估值+1個億

更可怕的是,兩三年前就這樣做,兩三年之後還是這樣做。

新媒體是個變化速度極快的行業,多數的技巧都會每半年更新一輪,風口則每年在變,運營運作方式也隨之改變。

你一個好好的公司,做哪門子的公眾號啊?

最後發現是因為寫內容便宜,幹別的都要花錢。

在他們認知裡,開個號寫東西,就算是在做新媒體了。

公司做新媒體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想清楚自己能付出多少。

有資金嗎?

專做新媒體的團隊每年可是往裡面投入上百萬啊。

有人力嗎?

有決心嗎?

新媒體,說到底是媒體,做的是傳播、曝光的事情。

反觀大部分的企業,擅長的是生產或者提供服務,即便有品牌部門推广部門,專業程度能超過廣告公司或者新媒體公司的也是鳳毛菱角。

沒有決心去做一件不擅長的事情,這失敗的結果簡直是命中註定。

幸運的是,有些人沒有陷入到了要寫內容要做號的泥潭裡面,而是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投放和託管。

賣東西的策略

產品包裝好,

近兩年是內容電商爆發最犀利的一段時間,貓王收音機就是其中現象級的代表。

2016年底,貓王全系產品創下上億銷售額,同比增長700%,如今貓王每月可創數百萬元利潤,預計2017年銷售額將突破3億元。

像他們這種操作,就是典型的“做新媒體不做號”,而且不止他一家這麼幹,還有別人。

你一個好好的公司,做哪門子的公眾號啊?

他們都用了一種揚長避短的策略:

潛心挖掘產品的傳播點,放棄不擅長的內容部分,根據合作方來調整推廣文案,深耕新媒體合作與投放。

主打“男朋友為女朋友研發衛生巾”的輕生活也是用這種投放策略做到ROI 1:6 。

投一塊錢收六塊錢的廣告渠道,哪個老闆不願意投啊。

做品牌的策略

把更多話語權交由粉絲的主人

以前做品牌追求的是傳播量,現在做新媒體還要再加一個緯度:好感度。

這個好感度不一定是真正的“喜歡”或者“不喜歡”,而是內容與粉絲之間的契合得好不好。

以百雀羚和局部氣候調查組的經典合作來分析,這無疑是上半年印象最深刻廣告案例。

如果百雀羚非常強勢地要求發某個稿件,會出現什麼情況?

首先,肯定不是局部氣候調查組那個長圖片形式的,百雀羚不擅長。

其次,號是局部氣候調查組的,百雀羚肯定不如他們自己熟悉,內容上切入不到位。

新策略帶來的一系列新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