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的功效?

風景看世界

太子參的功效!

功效特點

有學者認為,太子參以“清補”見長,益氣但不升提,生津而不助溼,扶正而不戀邪,補虛而不峻猛,具有與人參相似的功效,但又常用於不宜使用人參的病症。需要注意的是,表實邪盛者不宜用太子參。

藥理作用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太子參具有抗應激、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增強免疫功能、抗病毒、抗疲勞、改善記憶障礙、改善心肌梗死所致的慢性心衰等作用。

應用

目前,市場上已有將太子參與其他中藥配伍製成的膠囊、複方顆粒、複方口服液、止咳平喘散等中藥製劑。近年來,也有將太子參碾成粉末添加到食品中,開發出相應的太子參系列營養保健產品。另外,太子參中含有具有護膚養膚、護髮養髮功效的有效成分,可將太子參提取液加工成護髮、護膚類化妝品的營養添加劑。

總而言之,太子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在中藥製劑、營養保健產品、化妝品方面有一定的開發利用價值。



談醫說藥話健康

【本草故事】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相傳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僅5歲,天資聰慧,深得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經常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並懸以重賞。一天,一位白髮老者揭榜獻藥,稱: “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 三個月後,果見王子形體豐滿,病恙不染。國王大喜,晉封王子為太子。國王問眾人,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於是,“太子參”的美名就此傳開。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採挖,洗淨除去鬚根,置沸水略燙後曬乾或直接曬乾。


【功效主治】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於脾虛體倦,食慾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


【臨床應用】


太子參味甘微苦而性平,功似西洋參而力弱,氣陰不足之輕證、火不盛者多用,小兒常用。故《中國藥用植物誌》謂:“治小兒生虛汗為佳”。

① 脾胃虛弱,症見疲倦乏力,食慾減退者,可與黃芪、黨參等配伍,以增強補氣之功;兼胃陰不足,再加山藥、玉竹,補脾益胃陰;



② 氣陰兩傷,症見氣短、自汗、口渴者,宜與五味子、黃芪同用,以增其益氣生津之功;

③氣陰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可與五味、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氣養陰安神;

④治小兒自汗者,可與浮小麥等配伍。

臨床上使用的兒科消導健脾類中成藥,如兒寶顆粒(膏)、小兒康顆粒、樂兒康糖漿等,都選用太子參作為君藥,利用其補氣生津、益氣健脾之功,補而不滯。

【食療藥膳】


太子參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大人小兒均可用於日常食用。


1、麥冬石斛滋潤湯(5~8人用量)


材料:
太子參20g、石斛15g、麥冬20g、陳皮一個、沙參20g。

肉類: 瘦肉/雞肉800g

功效:滋陰生津、潤肺止咳、補益脾肺、益氣生津

2、健脾開胃湯(5~8人用量)



材料:
谷芽20g、麥芽20g、淮山30g、南豆30g、太子參20g、無花果25g

肉類:瘦肉/排骨800g

功效: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益氣生津

3、健脾祛痰潤腸湯(5~8人用量)


材料:
太子參20g、南杏仁15g、川貝15g、無花果25g、海底椰30g

肉類:瘦肉/排骨800g

功效:去煩除燥、潤肺止咳、祛痰寧咳、滋陰補肺潤腸。







藥盾公益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主產于山東、江蘇等地。中醫認為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益氣生津的作用,相比於人參,能入脾經,可以補益脾氣,但其益氣生津作用較弱,適用於脾胃虛弱不受峻補者,如小孩,其體質不能像成人一樣使用人參進行大補,使用太子參是不錯的一個選擇,對於小孩的虛汗療效較好;太子參除了入脾經外,還能入肺經,具有補益肺氣的作用,又因其能潤肺燥且補中兼清,可用於燥熱傷肺、氣陰兩虛或熱病後期氣津兩傷等證。

總的來說,太子參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作用,常用於脾虛體倦、食慾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等證,小兒虛汗用之尤佳。

現代研究認為,太子參主要含太子參皂苷A、尖葉絲石竹皂苷D皂苷類成分;太子參環肽A〜H等環肽類成分;棕櫚酸、亞油酸等脂肪酸及酯類成分;β-谷甾醇、胡蘿蔔苷等甾醇及其苷類成分;磷脂酰膽鹼、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及磷脂酸等磷脂類成分以及太子參多糖PHP-A、PHP-B等多糖和多種氨基酸成分,具有改善脾虛模型證候、提高免疫、延緩衰老、保肺、降血糖等藥理活性,現代主要用於氣陰兩虛引起的食慾不振、乏力、多汗、心悸以及改善各種急慢性肝炎、慢性心衰等。

太子參的用量為9-30克,對於邪實而正氣不虛者應慎用之。


藥事健康

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功效,主要用於脾虛體倦,食慾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等症。

臨床應用

1、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本品有益脾氣,養胃陰之效,但藥力較緩,為補氣藥中的一味清補之品。故常用治脾虛胃陰不足而又不受峻補者,常配山藥,石斛等藥同用,以益氣健脾,養胃生津。

2、用於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本品有益氣生津,潤燥之效。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貝母等,以益氣生津,潤肺止咳。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於西洋參。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使用注意:邪實正不虛者慎用。

性能特點

太子參的特點是藥性十分平穩,既能益氣,又能養陰,補中兼清,適合慢性病人長期大量服用,尤其適合脾胃虛弱,虛不受補者;另外,氣陰不足而又血壓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參不用擔心血壓升高;青壯年患者服用太子參不用擔心引發上火;兒童服用太子參沒有引發早熟之嫌。因此,太子參堪稱難得的清補佳品。

藥理作用

太子參對機體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即能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禦能力。還可增強人體內的物質代謝。另外本品對淋巴細胞增殖有明顯刺激作用,並有一定抗缺氧,抗衰老作用。

選方

1、治自汗方(《陝西中草藥》):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

2、治病後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3.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朮、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4.神經衰弱(神經症)、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逸仙藥師

太子參始載於《本草從新》,由於它的根部比較細小,猶如稚嫩的孩童,因此他有孩兒參的說法,而稱為孩兒參,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太子參藥性平和,無人參之峻猛,無黃芪之升提。特別適合於小孩自汗,倦怠,消瘦,體衰。


總的來說太子參的補氣之功有四個典型特徵,一是益氣不升提,二是生津不助溼,三是扶正不戀邪,四是補氣不峻猛。經常用於病後體虛,乏力,食慾不振,肺虛喘咳口渴,尿多等病症,尤其對於氣虛,虛不受補的人群,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補的作用。不耐人參、黃芪等大補之品的人可以用太子參緩補。

那麼太子參,具體用於臨床的一些什麼病症呢?

一是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常配山藥。

二是用於氣陰兩虛,燥熱傷津,肺胃燥熱之症。配伍麥冬。

三是用於氣虛肺燥,咳嗽。常配伍麥冬,沙參。適用於肺癌氣陰兩虛或者肺結核病人。

四是用於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常配伍酸棗仁。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個食療方,這個食療方比較適用於秋季,氣陰兩虛,肺燥咳嗽,或者有肺癌,肺結核等屬於氣陰兩虛,咳嗽症狀的患者。

太子參30克,麥冬15克,杏仁30克,雪梨四個,瘦肉500克,生薑三片。

將太子參,麥冬,杏仁洗淨,雪梨連皮洗淨,去芯,切為四塊。瘦肉切塊,洗淨,與生薑一起放進砂鍋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大火煮沸改小火,煲一個半小時,調入適當的食鹽即可。

每週兩到三次,分一到兩次吃完。

更多藥學知識,請關注作者。


醫藥叨叨叨

太子參,別名叫孩兒參 .童參。

太子參,是石竹科植物;是一味“補氣藥。”生用或蜜炙用;主產江蘇.山東.安徽等地。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功效】益氣生津,補肺健脾。

【適用】用於肺虛咳嗽,脾虛食少,津虧囗渴,心悸自汗,盜汗,食慾不振,精神疲乏。

太子參,常用於病後體虛,倦怠自汗.飲食堂減小.口乾少津,以及陰虛肺燥.咳嗽痰少等徵。太子參有近似人參的益氣生津.補益肺脾的作用,但力量較弱,是補氣藥中一味清補之品。常配伍其它補氣.生津藥增強療效。如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呆,可與黨參.玉竹.淮山合用;氣陰不足.自汗囗渴,可與五味孑.黃芪合用;陰虛肺燥,可與麥冬.沙參配用。

【用量】5一30克。

太孑參,含皂甙.果糖.澱粉等。

附:

清代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說: “太孑參即遼參之小者,非別種也。 ”趙學敏所指的太子參,是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小條者。但小條的人參在商品上從未用過太子參之名。正文所述的太子參原為江蘇民間草藥,後來在全國推廣使用。 1966年“破四舊”期間,曾改稱“童參”。


大林147181751



春華秋實141335758

太子參,味甘苦性微寒。功能益氣養陰,潤肺生津。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或者胃陰不足所致的,納谷不香,倦怠乏力。也可用於氣陰兩虛出現的燥咳少痰。喘促氣短。熱病後期氣陰兩傷的內熱口渴。氣虛自汗者。太子參有抗衰老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則有鎮靜催眠的效果,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增強造血功能。身高失血,動物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刺激淋巴細胞增殖。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