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王振是怎樣的一個人?

勇敢堅強ygjq

《明經世文編》記載:“太監王振,山西大同人。英宗登極,即侍左右,有劫主之威,言無不從”。王振與英宗的關係非比尋常,從小陪伴英宗長大,一定程度上可稱得上是英宗的啟蒙老師。英宗即位,王振得任司禮監太監、提督東廠,替皇帝掌管一切奏章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實際上就是皇帝的代言人。

王振的籍貫蔚州,在明代屬於山西大同府。雍正六年(1728)四月,因蔚州與直隸蔚縣界址交錯,不便管理,往屬直隸。乾隆二十二(1757)年,州縣合併,屬於直隸省宣化府。因此,說王振是山西人還是河北人,都有各自語境下的道理。上圖明代大同府地圖

正統初年,由於張太皇太后掌握著政權,英宗還很幼小,王振難以通過影響皇帝而迅速掌握中樞權力。正統七年(1442),張太皇太后去世,英宗也已十六歲,經過多年的經筵教導和政事歷練,已具備了處理政務的能力。由於沒有了張太皇太后的制約,王振的權勢迅速上升。百官中,只要王振心中所恨,便可輒加罪謫。內侍張環、顧忠等任看不慣王振的所作所為,以匿名信的方式揭發王振的罪狀查出後被磔於市,而根本不向朝廷奏報。上圖北京智化寺,王振於正統八年(1443)建

正統十四年(1449),英宗御駕親征,以全軍覆沒而結束,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史籍多記載王振為明將殺死,《明史紀事本末》稱:護衛將軍樊忠者,從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為天下誅此賊”!《明史》說:“振擅權七年,籍其家,得金銀六十餘庫,玉磬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餘株,他珍玩無算。”

後世學者認為,雖然王振擅權,但對於土木之變的承擔者,不能完全歸咎於王振一人。

從15世紀中期整個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大變化來看,瓦剌也先已經征服韃靼、兀良哈、女真、哈密等內亞勢力,統一了內陸亞洲東部。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瓦剌也不想再臣服於明朝,想和明朝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的心思隨之彰顯。雖然王振作為宦官,有建立邊功、鞏固權勢的政治傾向,但在親征這種重大國事上,英宗應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鄧海春

現在我們每次提起王振,大都是把他作為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來批判。說他驕橫跋扈,結黨營私,利用手中的權力打擊政治對手。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曾建鑄造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懸於宮門之上。那麼宦官出身的王振為什麼能夠專權呢?這就要從明代政府運行的機制說起。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所有政事都集中到皇帝手中,由皇帝乾綱獨斷。朱元璋認為在這種制度下可以保證國家權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裡,也能有效防止臣下搞鬼。但是這一制度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要求皇帝具備豐富的政治經驗,能夠快速有效的處理各種龐雜的事物。其次,對皇帝的精力也是一種很大的挑戰。還有,如果是幼主繼位,如何能保證國家的正常運轉。宣宗去世,年方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即位,就面臨著這一問題。於是,大臣們不得不改變以前的政治運行制度,重新設計了一套制度,這就是“票擬-批答”制度。

王振

明英宗

除此之外,當然還與王振深得英宗皇帝的信任有關。正統十一年(1446年),英宗皇帝為了表彰王振,曾賜給他一份敕書。敕書中說:“肆我皇考,念爾為先帝所器重,特簡置朕左右。朕自春宮至登大位,前後幾二十年,而爾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贊翊維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實多……”二十多年來,朝夕陪伴,又怎麼不會取得英宗皇帝的信任呢!從平時英宗皇帝親切的稱呼王振為“大伴”也不難看出一二。

王振(劇照)

參考文獻:

馬渭源著: 《景泰、天順帝卷 上》

《明英宗實錄》

張廷玉等:《明史》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桂強



季我努學社

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找個一己之力改變國運的小人物,王振絕對算一號!

王振是河北蔚縣人,小時候讀過幾年書,中過秀才,但他的才能也就到這,舉人進士與他完全絕緣,但這位老兄對自己的人生非常不甘心,在結婚生子後自宮做了太監,這點和後輩魏忠賢有一比。

正因為王振的目的性很強,才有了後續一系列荒誕事情的發生。

王振識字,所以被朱詹基看中,讓他做兒子的伴讀,這個兒子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當然,王振也沒能瞞過所有人,朱祁鎮剛上臺的時候老孃就狠狠整過王振,嚇的他多年不敢造次,直到太后過世。

從歷史記載來看,朱祁鎮不是個壞人,也不是昏君,但卻是個不大有主見的人,這就給了王振攬權的機會,當也先進犯,王振提議御駕親征的時候,朱祁鎮就這麼稀裡糊塗的答應了。

土木之變後,京城震動,王振的家人被屠戮的一乾二淨,專權七年攢的家業被全部收繳。

人死了,錢沒花了。

據說朱祁鎮復位後依舊十分想念王振,為此專門給王振賜祭,將他招魂下葬,供在智化寺祭祀,賜祠堂名“精忠”。皇帝都不是傻瓜,縱然王振遺臭萬年,但朱祁鎮對一切應該是心知肚明的,可見王振對朱祁鎮還是忠心耿耿的。

在日慕君看來,王振是個典型的小暴發戶,為了賺錢不擇手段,自宮也在所不惜,毫無羞恥感,縱然讀書卻沒有一點讀書人氣節,讀書不過是他謀生的一種手段,也難怪屢試不中。而他本身貪婪又膽小,一旦得勢後扭曲多年的心裡得到釋放,一發不可收拾,死到臨頭全然不知,還想著顯擺要面子,為了不在家鄉父老面前出醜,竟然不讓撤退的大軍踐踏莊稼,荒唐到極致!



日慕鄉關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同時對明朝有一點的瞭解,我來回答一下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毫無疑問,王振是明英宗時期的專權宦官,同時也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也就是說從王振開始,明朝就開始流行宦官專權,雖然王振不是最有名的那個,但卻是無法忽視的一位宦官,他現在也流傳著很多關於王振的故事。

王振是明初蔚州人,他呢略懂一點經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道路對於他來說實在是有點難,於是他就自閹了,然後進入宮中,王振這個人善於洞察人意,其實每一個專權的宦官都能做到這一點,後來,宣宗皇帝非常喜歡他,於是任命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

宣德十年,明英宗繼承皇位,改元正統,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她雖然掌管權勢,卻並不處理朝政,那時的國事都是交給內閣大臣共同商議處理。等到明英宗掌權後,王振作為明英中的貼身宦官,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裡太監,替皇上掌管內外一切事宜,因為王振長期跟在明英宗身邊,善於察言觀色,他甚至討好皇帝的重要性,便投其所好,使得明英宗越來越離不開王振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病逝,王振覺得時機成熟,明英宗又非常信任他。朝政逐漸被王振抓在了手中。

明正統14年2月,蒙古族的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進貢明朝廷,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也先就製造了挑釁,大舉進攻大明,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的起由,面對這種情形,宦官王振倉促發兵50萬,挾持明英宗親征,然而兵至大同未交鋒就撤退。王振又想炫耀自己,想讓英宗“臨幸”他的家鄉蔚州,致使軍隊疲於奔命,勞累不堪,在土木堡被也先率軍圍住,明軍大潰,王振及各大臣死於亂軍,英宗被俘,瓦剌軍進逼北京。看來王振最終死於自己作啊!

所以說,宦官還是不能掌權,王振也是誤國誤民啊!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愛歷史的雯雯

我說說,關於王振的說法很多。其實王振就是皇家的鷹犬。作為宦官,他唯一效忠的就是皇帝,而非國家。因此他的所作所為,基本都是執行皇帝的命令,自己藏私當然很正常,但大部分都是皇帝的想法。在皇帝不能出錯的時代,他就是一個最好的替罪羊。

1 王振大部分想法都是執行皇帝的旨意,明朝的時候,皇帝不相信任何人,除了太監。這是傳統,而王振本身對皇帝忠心耿耿。因此反對他就是反對皇帝,下場自然很難看。

2王振是皇帝的玩伴,多年的感情,在古代皇宮,可能是皇帝唯一的朋友了,對皇帝來說簡直就是精神寄託。

3土木堡之變更像是個皇帝的鬧劇,皇帝想出去抖抖威風,這個很正常。歷來被圈養的皇帝多有驚人的舉動,更像是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年輕人想法。靠說教是解決不了的,這是歷代皇帝教育的問題,這也是歷代皇朝一代比一代差的原因,就是都沒出去看看,經歷一下的。

4客觀原因是當時的瓦剌很強大,沒有王振不見得能夠勝利,也說不定很慘。就像當年的南宋,蒙古快打遍全球無敵手了,南宋一定能夠守住,這個好像也很難,感覺上這些問題得仔細思考,當然腐敗無能是原因,但是清明廉潔是不是一定能解決問題。這個只能猜想一下。

可以總結

1王振是個聰明人,完全執行皇帝的旨意,並背黑鍋。

2王振本身也被圈養,軍國能力較弱,但熟悉宮廷鬥爭。

3大家對太監的歧視決定他只能是替罪羊。按照歷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沒幾個好太監。這種歧視本身就是帶眼鏡的。


hawking4769

王振專政,在明英宗時期,那個時期,宦官不許讀書寫字,禁止宦官進入朝廷,王振不同,這是一個狠人,他有自己的事業和家人。



當時也讀過一些四書五經,在他成年後沒多久,就自己閹割去當了太監,當時明英宗沒有繼位,王振任勞任怨,矜矜業業的做自己的工作。



明英宗上位後,王振開始受到了器重,甚至進入了內閣府,這個時期開始培植自己的黨羽,擾亂朝廷,大力貪財,於是甚至讓明英宗受到了瓦剌事變。導致了土木堡之敗。



王振可以說是一個貪婪的人,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在朝中大力發展自己的親信來斂財,甚至戰爭時期還在為自己收錢。土木堡事件也導致了明朝走向末路的結局。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