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子弟有中狀元的嗎?

艾米麗艾拉


清朝的八旗子弟中,還真有一箇中了狀元,那就是蒙古正藍旗的阿魯特·崇綺。

崇綺,字文山,蒙古正藍旗,後因女兒成為同治皇帝的皇后而抬旗升入鑲黃旗。

崇綺是名門之後。他的父親是道光朝的權臣賽尚阿,他的岳父是鐵帽子王鄭親王端華。也正因為如此,崇綺年紀輕輕就經歷了其他滿洲親貴中少有的跌宕起伏,看透了世態炎涼。

崇綺雖然是官二代,但他也很勤奮。他原是廩生,通過捐輸軍餉謀得筆帖式,後因軍功升為工部主事。

咸豐元年,洪楊亂起。咸豐帝命發庫帑200萬,授鄂必隆刀,命崇綺的父親賽尚阿為欽差大臣督師廣西。哪知只3個月時間就兵敗如山。皇帝大怒,賽尚阿褫職下獄,崇綺和他另外兩個兄弟也都受牽連,被撤職賦閒在家。至咸豐11年,其岳父端華由於在辛酉政變中追隨肅順被賜令自盡並奪爵。


家道中落,崇綺備嘗艱辛,也磨練了他的意志。他索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讀書。他的書法很好,就是那個時候潛心練就的。他平時還喜歡畫雁,以孤飛的大雁自況。

與此同時,他在仕途上更加努力,在平定洪楊中多次立功,到他參加會試時,他又升到了兵部主事。

同治3年,正逢禮部會試,崇綺以順天府舉子的身份參加,順利被錄為貢士。四月二十一日,和其他264名新科貢士一起進入保和殿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殿試照例考策論。那一年的策論共出4題:1.正學源流;2吏治;3.安民彌盜之法;4.整頓兵制之道。

崇綺的文筆不錯,加上多年的歷練和潛心積累,4個題目在他並不是什麼難事。還有一個特別的因素,崇綺的書法在當時已經小有名氣了。清朝的殿試卷子要用正楷,提到皇帝和太后的地方還要抬頭。殿試中寫錯一點不僅點元無望,搞不好還有大不敬的罪名。所以要想金榜題名除了文章之外,寫大卷子是要下一番苦功的。


(這是崇綺僅存的照片,看上去面目猙獰,不是什麼好兆頭。)

四月二十二開始讀卷,這需要兩天時間。那一年的主考官是文華殿大學士賈楨和左都御史寶鋆,加上8個讀卷大臣。讀卷大臣是由內閣學士瑞常領銜,當時的名士、軍機章京許庚申也名列其中。

這個陣容是極其豪華的。正主考賈楨是上書房總師傅,是恭親王奕訢、惇親王奕誴的授業恩師,曾經7次主持禮部會試。副主考寶鋆是蒙古八旗一甲進士出身,素有文名,是恭親王奕訢的忠實盟友,常與恭親王奕訢詩詞唱和。內閣學士瑞常更是當時的學界泰斗,他是李鴻章的座師,也是後世權傾朝野的榮祿的老丈人。

這一榜所出的人才也很多:汪明鑾、王先謙、唐景崧、吳汝綸等,都是一時俊彥,後來也都成了晚清政治舞臺上赫赫威名的人物。這即免了“主司無眼”的譏評,又說明崇綺的這個狀元是絕對有含金量的。


(崇綺的書法)

所以,到四月二十四日兩宮太后帶著小皇帝親自來點狀元時,事先誰也沒有想到會有什麼意外發生。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

意外就是排在第一的卷子。殿試卷子的名次,按讀卷大臣畫圈的多寡排列,前10名的卷子呈皇帝閱示。最多的排在第一,以下類推。那天排第一的卷子上畫了10個圈,說明8個讀卷大臣加上正副主考10個人都覺得這本卷子好。

卷子上雖然看不到人名,但明明標註是蒙古。

清朝有個約定俗成的取士規矩,叫做“旗不點元”。八旗子弟登進的路子寬,軍功、襲爵,哪一樣都可以富貴榮華,沒必要在科舉上去與漢人爭競。而漢人又極重科舉,所以朝廷為了籠絡漢人士子,取士都是旗漢分列,而且一直以來都刻意不取八旗。

當時小皇帝只有8歲,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剛剛開始垂簾聽政,對於朝廷的典章制度和運用還不太熟悉。尤其是3年一次、涉及國家根本的掄才大典,簡直茫然不知所措。

慈禧太后拿到那本標註蒙古、畫圈最多的卷子,親自動手打開,卻發現她進退兩難了。崇綺是賽尚阿的兒子,而賽尚阿是咸豐皇帝深惡痛絕的人,連帶著兩宮太后對崇綺也沒什麼好感。

慈禧當時不應該直接打開去看人名。如果不打開就有很大的迴旋餘地。可是當時慈禧幾乎不假思索,直接打開了。

其實,皇帝或太后在裁奪三鼎甲的名次時,完全可以自作主張變更閱卷大臣已經定好的名次。乾隆皇帝甚至還幹過從落卷裡取狀元的事。但當時慈禧太后還懵懵懂懂,不太明白其中的關竅。慈安太后更是完全沒什麼興趣。

閱卷大臣是有問題的。八旗不點元,這肯定是每一個參與閱卷的人都知道的事。明知一本卷子來自蒙古還要擺在第一,這明顯是藐視女主不能親裁甲乙。這主要是正副主考官賈楨和寶鋆的責任。雖沒有什麼證據證明他倆當時有這個想法,但實際的效果就是如此。當時慈禧太后對朝政還約略生疏,要是到慈禧晚年,賈楨和寶鋆很可能頂戴不保。

慈禧太后沒主意了,只好與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這個人,一向秉持“有例不可廢,無例不可興”的原則,她的意見是讓軍機大臣和所有閱卷大臣一起商量提出一個辦法。

當時的軍機大臣領班恭親王奕訢剛剛經歷了御史蔡壽祺參劾案,噤若寒蟬,不願表態。正主考官賈楨請病假缺席。另兩個該表態的人,副主考寶鋆和閱卷大臣領班瑞常都是蒙古人,本身就對旗不點元有想法,現在好不容易有機會出個蒙古狀元,樂得見其成。其他人則在想,如果胡亂出主意,把崇綺的一個煮熟的鴨子弄飛了,平白得罪人,新科狀元也不見得領情。

最後還是最年輕的閱卷大臣,直隸總督慶祺的兒子,與崇綺同屬正藍旗的延煦一言九鼎:只論文字,何分滿漢?於是大家都如釋重負。

史上第一個蒙古狀元,就這樣誕生了。同時,這也開啟了崇綺充滿悲劇色彩的開掛人生。


國史館

清入關後於順治三年(1646)開武舉,一直到光緒二十四年(1901)年廢武舉,共延續了252年,而該政策僅僅針對漢人,其中為滿洲八旗所設的武舉大門,則並非一直開放

八旗滿洲參加武舉,始於雍正元年(1723),並未維持多久,雍正十二年(1734),雍正皇帝認為八旗滿洲武科“今已行之十年,未見有宜用綠旗之人才,況滿洲弓馬技勇,遠勝於漢人。將來行之日久,必至科場前列,悉為滿洲之所佔......似於作養人材之道,未有裨益,著行停止。

大概意思就是廢除滿人參加武舉

嘉慶十八年(1813),嘉慶皇帝說: “國家甄拔人才,文武並進,現在文場鄉會試,滿洲蒙古與漢人一體應考,按額取中旗人尤應習武,武場亦當一律辦理”

至此,八旗滿洲武舉恢復,八旗蒙古和駐防也正式參加武舉。此後該體制再無大的變動,直到光緒二十七年“卒以武科所習硬弓,刀,石,馬步射無與兵事,廢之

到嘉慶18年,滿人又重新可以參加武舉

第一段1723年-1734年,第二段1813-1901,11+88=99,共99年。

滿人參加武舉時間,共為99年



期間,滿人武狀元只有三位,武榜眼只有一位,武探花僅有五位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德 灝 滿洲正黃

出任安徽官安慶左軍都司,並沒什麼功績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 昌伊蘇 滿洲正黃

道光二十三年,奉旨接任保芝琳擔任臺灣鎮總兵。是臺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臺灣道制約的臺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後鬧出醜聞,病死德州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 波啟善 滿洲正紅

波啟善歷官至廣東黃罔協副將。道光二十六年,升為河南省河北鎮總兵官

以上就是滿人僅有的三位武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