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去玩時經常會被人欺負,作為家長該怎樣告訴她要保護自己呢?

潘多布拉

看到家長的描述,應該不難判斷,孩子性格開朗,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在別的小朋友玩興奮了有一些過激行為的時候,這個孩子也非常善良、寬容,沒有“以牙還牙”,看上去應該是一個很受小朋友歡迎的“好朋友”吧?孩子回到家中是準確地用“欺負”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遭遇了嗎?還是這個詞是家長自己判斷得出的結論呢?

孩子們一起玩耍的時候,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因為小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處理衝突的能力都有限,一旦發生矛盾,動手是最直接的方法,這種可控範圍內的小衝突,家長可以不必介入,孩子們大多數是可以自己協調解決的,這也是他們發展社交能力的一個過程。

但是,如果孩子回到家真的跟父母傾訴自己被“欺負”了,並且有了沮喪、委屈的情緒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先安撫情緒,後解決問題。”向孩子表示,自己非常理解他的感受,先不著急做是非對錯的評判,只是傾聽孩子的想法,幫助他把情緒發洩出來。

接下來,家長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下,下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再和他進一步的商討這些辦法是否都合適。

當然,家長必須告訴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下次如果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定要大聲的喊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如果對方繼續打或者抓住自己,可以按住對方的手,把對方的手從自己的身上拿開,並迅速離開,確保不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立即尋找身邊成年人的保護。不一定在每次有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求助於外力,但需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的能力無法應對時,老師和家長,都是可以保護他們的。


壹父母

這個問題問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也是很多家長苦惱支持,而在這裡我來說說我孩子的故事。


我現在有一個8歲的兒子,在上小學,而他們班一共有50多個人,可以說是人數眾多,而他們有一個很高的一個小男孩經常在班級裡面欺負其它小朋友,當然我兒子也是經常被欺負,有一次我兒子和我說了這個事情,當時就引起了我的重視,於是我問他,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呢?孩子說告訴老師,然後我說很對,但是孩子又說告訴老師就當時起作用,後來就又被欺負。而當時我思考了很久,最後我和孩子說,你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如果他欺負你,你可以還手,無論輸贏,但是一定不要怕(這就是要鍛鍊孩子勇氣,如果遇到被人欺負一再忍讓,那是懦夫。)。


後來,孩子有一天告訴我,他打贏了那個高個子的孩子,並且還狠狠的打了他一頓(而結果就是我賠償了那個孩子家幾萬塊錢),我當時沒有怪他,等到最後我賠償錢的時候,我才問他,你覺得你做的對嗎?我才和他說,做人要有寬容之心,有一個度,這樣才能服人,最後,他自己買了巧克力和那個高個子男孩道歉,並且最後成為了朋友。

孩子被人欺負,不要教孩子一味的忍讓,一味的忍讓會培養孩子軟弱的性格,當時也不能教孩子太過於強勢,太過於強勢就是匹夫,適度才是對的,要教孩子有面對的勇氣,不怕的信心以及寬容的情懷。



一一88410

雖說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應該介入孩子的世界,但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作父母的不得不想盡辦法來處理解決孩子之間的這種“矛盾”。否則,孩子會因為我們大人的聽之任之從而形成懦弱無能的性格特點。

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作父母的有兩個選擇任選其一。

一、教會我們自己的孩子學會反擊。我們可以做到與人為善,與人和平共處,凡事互幫互助。別人不侵犯我們,我們要友善對待別人。如果別人侵犯了我們,我們要奮起反擊——要麼警告要麼還手。

二、介入孩子們之間,跟對方孩子說“要懂得與人為善的道理”。又或者跟對方的父母反應他們孩子的這種情況,讓他們對孩子加以引導與教育。

孩子畢竟是孩子,遇到這種情況需要我們大人的幫助與引導。


職場雙寶媽媽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孩子之間難免會有一些打鬧、推拉、摩擦的事情發生。有時候只是開玩笑,有時候是暴力行為,不可不關心。



但是如果每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就粗暴的讓他打回去甚至批評他怎麼那麼膽小不敢還手,這樣做也是不妥當的。因為這樣只會讓孩子誤以為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以暴制暴。

正確的做法應該分以下幾個步驟:



1.關心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他被人欺負了你也很心痛,你理解他被人欺負的心情。甚至可以跟他講講你小時候被欺負時的心情跟做法。

2.分析事情的原因;經過第一步驟後,孩子情緒平穩並且願意跟你溝通這件事情了。然後你鼓勵他把事情經過一五一十的講出來,幫他一起分析分析,從而瞭解事情的起因及經過,明白誰對誰錯。



3.處理事情的方法;告訴他處理事情的方法,遇到暴力時應該先學會保護自己,教他一些必要的格擋姿勢,躲避方法,然後第一時間告訴家長、老師等可以保護你的人。



4.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要讓別人不欺負你,就要先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第一、要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可以在體力上強過對手;第二、鼓勵他多和周邊的小朋友、同學交朋友,壯大自己的朋友圈,不要孤立自己。


奶爸小西

經常遇到家長提出這樣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中寶、心頭肉,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他人傷害每個家長肯定都會非常的氣憤、並且心疼自己的孩子。

那麼如果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和引導自己的孩子正確的處理此類事件呢?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合理的判斷。

孩子在與他人交往的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但是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合理的判斷,有的孩子的是因為缺乏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才會利用行為去代替語言的,也有的時候可能是無意的不小心的,因此孩子要懂得合理的去判斷再做處理。

第二:懂得保護自己。

相對於成人來說孩子屬於弱勢群體,他們缺乏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能力,因此這些就需要家長去教育和引導,教會孩子合理的保護自己,在被別人攻擊時要懂得躲避或是保護好自己,可以用力的推開對方並且大聲呵斥,然後去尋求家長和老師的幫助。

第三:儘量避免暴力解決。



我其實並不提倡孩子動不動都還手打人,更多的時候我會教育孩子運用正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因為如果總是讓孩子還手打人,很容易讓孩子覺得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這對孩子的以後是不好的影響,但是我們不去惹事一定不能怕事,如果孩子運用各種方式都無法解決問題還總是被欺負的時候,我會告訴孩子一定要還手,打到對方怕你再也不敢欺負你。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李夢龍

性格關係,多和孩子溝通。讓他學會如何面對同齡人的欺辱。這是個大課題,不是簡單說就能做到的。不過,該出手就出手還是錯不了的。


梧桐明月

一般來說,幾歲的孩子之間打鬧什麼的,基本屬於淘氣還稱不上欺負,孩子自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就不算啥問題。家長不要給孩子灌輸“經常被人欺負”這樣的概念,否則會影響他對別人的友好感。

如果真的屬於欺負,而你的孩子總是“受氣包”,可能是家中給孩子定的規矩太多了,要從給孩子愛和自由開始改善。

另外,不排除確實有個別真正的“熊孩子”以欺負別的孩子為榮為樂,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不要與“熊孩子”一塊單獨玩耍,以免被欺負或者有樣學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