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兒井——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坎兒井古稱“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乾旱地區取用地下水的一種渠道,主要分佈在新疆東部博格達山南麓的吐魯番地區。

坎兒井——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在吐魯番鬱鬱蔥蔥的綠洲外圍戈壁灘上,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狀如同小火山維,排列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坎兒”是維吾爾語“井穴”的意思,坎兒井是一種維繫綠洲生存的特殊灌溉系統,由豎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澇壩4個部分組成,它把地層中的潛流沿著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農田或澇壩。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多條,其中以吐魯番盆地最多,共有1200多條,總長超過5000千米。吐魯番地區年降雨量僅為16毫米,而蒸發量達3000毫米,根本不可能利用地面水來灌溉農田。坎兒井由地下暗渠輸水,可減少水蒸發,水溫水量穩定,水質也不受汙染,同時渠道水順地形流淌,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古代新疆人民創造出這種獨特的坎兒井,澆灌滋潤了吐魯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

坎兒井——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與當地特殊的地理條件密不可分。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克拉烏成山,每當夏季來臨,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當水流出山口後,很快滲入戈壁地下變為潛流。積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層加厚,水儲量大,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坎兒井——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吐魯番大漠底下深處,砂礫石由黏土或鈣質膠結,質地堅實,因此坎兒井挖好後不易坍塌。吐魯番乾旱酷熱,水分蒸發量大,風季時塵沙漫天,往往風過沙停,水渠常被黃沙淹沒;而坎兒井是由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水分蒸發量小,流量穩定。所以,坎兒井非常適合吐魯番的自然條件。

坎兒井——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坎兒井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漢代在陝西關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技術,稱為“井渠法”。漢通西域後,塞外乏水且沙土較松易崩,就將“井渠法”取水方法傳授給了當地人民,後經各族人民的辛勤勞作,“井渠法”逐漸趨於完善,發展為適合新疆氣候、地質條件的坎兒井。

坎兒井——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可以說,坎兒井是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吐魯番現存坎兒井多是清代以後陸續建造和維修的,老井有百歲高齡。如今,雖然吐魯番已有了現代化的引水手段,但坎兒井仍然在人民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