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為何沒有引進德國的MG42機槍來增強實力?

裴蓓

首先,MG42發射7.92mm重尖彈,二戰日軍使用的6.5mm和7.7mm步機槍彈都無法在MG42上使用,雖然中國當時使用7.92mm彈,但像機槍這種使用廣泛的武器總不能光靠繳獲敵方彈藥來維持吧?所以如果日本想要引進原版MG42的話,光是彈藥無法保障這一項就足以放棄這個想法。





那麼能不能將MG42口徑改為6.5mm和7.7mm以適用日軍的彈藥呢?理論上可以,但接下來就面臨下一個問題,如何批量生產引進的MG42。


MG42比起它的前輩MG34之所以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是因為使用了衝壓工藝。而日本在二戰期間的槍械生產中對沖壓工藝的使用幾乎是一張白紙,連百式衝鋒槍都還在沿用切削工藝,而同時期,德國的MP40,英國的斯登,蘇聯的波波沙,美國的M3都已經大量採用衝壓工藝了。所以,從生產工藝上講,即使日本引進MG42,也不具備大量生產的能力。既然無力生產,那像機槍這種每個分隊都要配一挺的武器總不能全靠從德國萬里迢迢的一船一船的運吧?如果只是少量引進的話,這些數量稀少的MG42分攤到幾百萬日軍頭上又能有多大意義呢?而且以日德之間運輸的困難,真有那功夫還不如運點更有實際價值的東西。


退一萬步講,就算以上都不是問題,MG42的彈藥消耗也不是日軍能承受得起的。

舉個例子,1942年德軍共消耗步機槍彈28.3億發,而1942年日本生產的步機槍彈才4.49億發。 在步槍方面,德軍與日軍都以栓動步槍為主(德軍的半自動步槍當時還沒有大量列裝),那就只能是機槍方面,MG42佔了彈藥消耗的大頭。考慮到日本的彈藥生產能力,蝗軍恐怕是養不起MG42的(二戰時鬼子為了節約彈藥連重機槍都使用30發彈板供彈,而不是各國普遍使用的彈鏈)。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有網友問二戰日軍為什麼不引進德國的MG-42型機槍,首先是,子彈不配套,日本的子彈生產線是6.5毫米和7.7毫米子彈,而MG-42型機槍則是7.92毫米子彈。

另外就是MG-42機槍並不適合在在炎熱地區使用,在炎熱地區使用,槍管非常容易過熱。MG42採用比MG34更輕薄的槍管,因此槍管過溫的問題更是嚴重。

因此,德國陸軍規定,禁止用連續不斷的點射打出超過250發彈,並列明實際射速不應超過每分鐘300~350發,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槍膛磨損和過熱的問題。瞄準基線較短,所以MG42在遠距離上的精度比不上MG34,甚至還比不上重型的MG08馬克沁機槍。

MG42機槍的優點是長點射,命中率極高,而且在長點射的時候,會發出撕布一樣的聲音。

這種機槍其實不適合日本陸軍使用,日本陸軍要求的步機槍必須可以通用子彈,而且,在日軍戰術裡面,要求機槍手必須要靈活,輕便的進行戰鬥,其實這種思維與蘇聯和解放軍是一樣的。

蘇聯和解放軍也不在班排裝備彈鏈式機槍,而是堅持使用步機槍通用子彈的班用機槍。要求一名機槍手只需要在一個火力點打幾個點射,發射十幾發到20多發子彈,就必須快速轉移發射位置。

並不太喜歡MG-42通用機槍這種壓制型機槍,日本陸軍也是一樣的思維,所以在日本陸軍最後淘汰歪把子機槍的是96和99彈匣式機槍。


深度軍事

其一,耗彈量太大,日本資源本來就少再加上mg42的耗彈量,國家基本就廢了。其二,MG42是1942年研發的而那時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上打的正激烈,就算運過來了,人家美國的衣阿華一炮這艘運輸船就沒了,所以人家德國之所以不運過來是因為不願意冒風險。有些人就要問了,海運不行,那陸運呢?陸運更不可能,要陸運就必須經過蘇聯和中國,而蘇聯是德國的東線戰場,想運過來,基本不行。而中國和日本是死對頭,因此中國人只要把情報弄到手,MG42就成中國的了。其三就是口徑不同,日本的歪把子是6.5mm而MG42是7.62mm所以彈藥不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