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出絕對包容的中華文明

有人曾經形象的對比過中國和歐洲文明的發展!

在歐洲就像是一場接力賽。從古希臘的城邦共和制到古羅馬的奴隸帝國,經過中世紀緩慢的發展,再到文藝復興,最終接力棒傳承到了今天的西歐各國。

而中國則不然,中國更像是一個人的長跑。從炎帝和黃帝的征討蚩尤的涿鹿之戰開始,到夏商周,歷經秦皇漢武,隋唐元明清,文明的火把一直在中國人的手裡沒有熄滅過。

而同時代的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倫,則早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那麼這一奇蹟是如何造成的呢?拋開去其他因素,不得不說一說中國所處的獨特的地理環境。

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中國第一次實現了國家統一。作為一代雄主,秦始皇眼界顯然超越了六國的疆界。平定六國之後,他命令大將蒙恬領兵30萬北擊匈奴,並修築萬里長城。從此,劃分了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農耕民族的分界線。

和北方的匈奴相比,秦始皇南征百越更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和大將蒙恬聲名顯赫相比,南征百越的將領聲名差了很多。首先,屠雎指揮著50萬大軍分5路南下,顯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落得個自己被偷襲而死。因為有了第一次的教訓,等到任囂和趙佗第二次南征,順利的達成了秦始皇的戰略目的,大秦帝國的鐵騎已經踏遍東南沿海。看一下當時的地圖,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出絕對包容的中華文明

統一後的秦帝國

秦始皇北築長城,從此劃分了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分界線。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這是一條生死線。控制這一地區的王朝,基本上都實現了大統一。而在五代十國,由於石敬瑭主動獻出了“幽雲十六州”,統一後的中原王朝兩宋,落得了個富而不強的結局。當然,對於習慣於中原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統治者來說,寒冷貧瘠的北方顯然激發不起來他們征服的慾望。而生活在北方茫茫草原的遊牧民族,則對長城以南肥沃的土地、數量龐大的人口、數不盡用不完的生活物資垂涎三尺,這些遊牧民族成為了南方的中原王朝揮之不去的夢魘。即便到了明朝,明英宗還是做了北方遊牧民族的俘虜。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出絕對包容的中華文明

漢委奴國王金印

往東南方向,則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如果說我們的祖先對海外的世界一無所知的話,那是不公平的。早在《漢書·地理志》就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的記載。而東漢光武帝更是賜委奴國王一枚“漢委奴國王”的金印。到了宋代,商人的船隊已經到達了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地區。鄭和船隊更是規模高達200多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特混編隊,所載將士也在20000左右,經歷了幾次鄭和率船隊遠洋,應該說大明統治者從海洋獲得了空前的聲望和利益,面對著海外無盡土地、人口,信奉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大明皇帝,滿足於自己的“天朝大國”,依然關閉了曾經打開的國門。

北方是草原,那裡有遊牧民族的鐵騎縱橫。東南方向則是海洋。把目光轉向西南方向,又會如何呢?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出絕對包容的中華文明

進入我們祖先眼簾的首先是綿延萬里、高聳入雲的山脈。秦嶺、祁連山還有在古代人們眼中是神仙居住的崑崙山脈。《穆天子傳》裡,周穆王西巡到崑崙山,拿出許多寶物拜訪西王母。兩人互贈詩句祝福。西王母更是賜給周穆王以長壽,引得後代君王無限的神往。在張騫通西域之前,人們一直都認為崑崙山就是大地邊界。到了隋唐時代,青藏高原才逐步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

應該說,大秦帝國統一後的疆域已經到達了當時人們認知的極限。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內,我們的祖先已經創造出了絢爛的文化。

到了漢代,隨著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儒家提倡的“天下為公”“大同”思想,把整個中國變成了一個大熔爐。古代的匈奴、五胡亂華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到後來的契丹、女真、再後來的蒙古和滿洲,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生活習俗的人們,越來越多的融合在一起。

這是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最大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