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年輕……

如果你還年輕……

座談會現場

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週年,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日本友好協會、日本中國友好協會、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主辦的“中日友好的傳承與發揚——與青年面對面座談會”於4月26日在京舉辦。文化部原副部長劉德有、中日友協原秘書長吳瑞鈞、日中友協理事長岡崎溫、日中友協專務理事西堀正司等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本次座談會,與年輕人分享了他們致力於中日友好交流的故事。

中國日本友好協會副秘書長朱丹在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表示,兩國老一代領導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歷史擔當做出了重要的政治決斷,克服重重困難,實現了邦交正常化,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翻開了中日友好關係的新篇章。中日青年是兩國的未來,希望青年們能夠通過今天的活動了解先輩們走過的足跡,傳承優良傳統,弘揚中日友好,使中日友好事業薪火相傳。

日本中國友好協會會長丹羽宇一郎在致辭中表示,2017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45週年。兩國領導人先後簽署了四個政治文件,為東亞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兩國的人員往來從當初的一萬人次增加到現在的七百萬人次,兩國貿易總額也從十億美元增加到三千億美元以上。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週年,非常期待今年能成為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年份,成為兩國關係改善的新起點。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閆國華表示,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週年,在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舉辦本次座談會,聆聽為中日友好事業貢獻畢生精力的老前輩們的親身體驗、寶貴經驗以及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恰逢其時,意義重大。希望座談會能為兩國年輕人在傳承和發揚中日友好事業方面提供更多的啟發和幫助。

如果你還年輕……

劉德有:文化部原副部長

從當時的世界局勢到兩國的國內形勢,從條約的談判過程到締結前後的歷史插曲,今年已87歲高齡的劉德有先生把現場聽眾帶回了兩國恢復邦交前後的那段歲月。他回憶稱,《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過程充滿曲折:因受到蘇聯和日本右翼的影響,兩國從恢復邦交到締結條約,一共花費了六年時間。

他表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核心之一,就是和平、友好。中日友好運動,從一開始就是立足於民間的“草根運動”。中日民間交流的歷史進程有力地證明,中日友好的基礎,是廣大兩國人民的友好。中日關係現在正是“小陽春”,衷心希望不要“倒春寒”。今後最重要的是兩國人民要在堅持中日關係的原點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包括青少年交流、文化交流在內的中日民間各個領域的友好交流,繼續推動中日關係長期、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

如果你還年輕……

岡崎溫:日中友協理事長

日中友好協會理事長岡崎溫回憶稱,日中友協自1950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解決兩國問題、促進兩國關係發展。為讓更多日本人瞭解中國,不僅在資料匱乏的背景下積極推廣中國的《人民中國》《人民畫報》雜誌,還連續68年發行報紙《日本與中國》。他希望年輕人能夠堅定理想信念,促進中日關係向前發展,為兩國人民謀幸福。

如果你還年輕……

吳瑞鈞:中日友協原秘書長

1966年和1972年,是中日友協原秘書長吳瑞鈞第一次和第二次訪問日本的年份,但這兩次訪問卻給她留下了截然相反的回憶。1966年,兩國還未恢復邦交,剛大學畢業的她第一次作為翻譯隨團經香港訪日。這次旅途並沒有想象中的一帆風順,現在從北京到東京只需三個小時的路程,當時卻因種種原因整整花了五天。然而1972年7月第二次隨上海舞劇團訪日時,兩國領導人和民間都為恢復邦交進行著各自的努力,日航和全日空曾各派一架飛機送團員們回國,一行也在上海機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她表示,“能夠致力於中日民間交流事業是我一生最大的財富。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如果你還年輕……

西堀正司:日中友協專務理事

“美國的克拉克博士曾說,‘青年們,要胸懷大志’。毛澤東主席也曾把青年比作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因書與中國結緣的日中友協專務理事西堀正司表示,人才的培養非一日之功,新時代的日中關係也發生著巨大變化,希望兩國年輕人能夠讀書、讀書、再讀書,也期待雙方能夠不斷探索並創造兩國交流的新模式。

如果你還年輕……

特邀嘉賓與聽眾互動

來自日本沖繩縣石垣島的前島侑香正在北京語言大學就讀二年級。從高中開始學習漢語的她表示,這次是她第一次參加有關日中友好的座談會,之前雖然一直在日本學習漢語,但很少有機會去思考兩國關係。這次座談會成為她思考兩國關係一個很好的契機,今後也會把自己感知到的中國傳遞給身邊更多的人。

誠如她所說,希望兩國能夠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交流契機,通過各種交流弘揚中日友好,使中日友好事業薪火相傳。

(文、攝影:續昕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