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一個縣,名字“一讀就錯”,歷史超2200年!

茌平縣,隸屬於山東省地級聊城市。在地理位置上,茌平縣境域地處北緯36°22′~36°45′和東經115°54′~116°24′之間。以縣城為起點,茌平縣東至齊河縣界15公里,西至聊城市界31.50公里,西北至臨清市界31.10公里,南至東阿縣界21公里,北至高唐縣界15公里。對於茌平縣這一千年古縣,名字非常容易被讀錯,“茌”這個字的正確讀音為(chí ),通常用來表示茌姓。

山東省一個縣,名字“一讀就錯”,歷史超2200年!

首先,茌平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為中國圓鈴大棗之鄉,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針對茌平縣這一建制,開始於公元前221年,也即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後所設立。至於這一非常容易讀錯的地名,則是因為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關於茌山的位置說法不一,據考證,茌山即是縣城南40裡處教場鋪村西北的`大沙丘,當地群眾稱之為''金牛山''。此山高6米,東西250米,南北寬暢200米,總面積極5萬平方米。到了漢朝時期,茌平縣隸屬於兗州東郡。

山東省一個縣,名字“一讀就錯”,歷史超2200年!

公元9年,改茌平縣為功崇縣,25年改功崇縣為茌平縣,屬兗州。三國時為魏地,屬冀州部平原郡。晉、南北朝治鼓城(今樂平鋪鎮土城村),屬濟州。後魏屬濟州平原郡,北齊併入聊城縣。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今山東省茌平縣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隋朝初期,恢復茌平縣這一建制,彼時茌平縣治興利鎮(今山東省茌平縣杜郎口鎮杜郎口村),屬貝州清河郡;不過,到了隋朝末期這一歷史階段,茌平縣又併入聊城縣。

山東省一個縣,名字“一讀就錯”,歷史超2200年!

最後,公元621年,唐朝從聊城縣中恢復茌平縣這一建制,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627年併入聊城縣。公元1130年,再次設立茌平縣,治今縣城,屬山東西路博州。元朝建立後,茌平縣屬東昌路總管府。明清這一歷史階段,茌平縣隸屬於山東省東昌府。1914年,茌平縣屬東臨道。1925年,茌平縣屬東昌道。1928年,茌平縣直屬於山東省。1978年7月,茌平縣屬聊城地區,後屬於山東省地級聊城市。如今,茌平縣位於黃河下游魯西平原,屬黃河沖積平原,總人口約為55萬人,在山東省的各個縣中,這一人口數量排名中等。

文/情懷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