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老人公園聚堆,一種益智遊戲一玩好幾個小時


春節過後,天氣漸暖。在城市公園廣場,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拉家常,有喜歡打麻將的老人,四人一桌,擺起了龍門陣。

麻將,起源於中國,粵港澳地區俗稱麻雀,由中國古人發明的博弈遊戲,娛樂用具,一般用竹子、骨頭或塑料製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北方麻將每副136張,南方麻將多八個花牌,分別是春夏秋冬,梅竹蘭菊,共計144張。這些老人一般都在60歲以上,正是開心玩樂的時候。

2017年4月,國際智力運動聯盟宣佈,麻將正式成為世界智力運動項目。麻將的玩法最為複雜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簡單,容易上手,但其中變化又極多,搭配組合因人而異,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最能吸引人的博戲形式之一。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麻雀兒牌,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市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圖為老人們圍坐在一起,開心的玩麻將。

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麻將牌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一種遊戲。

關於麻將的起源,還有一種“鄭和下西洋起源說”。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什麼娛樂用的設備,船上的將士只能以投擲骰子賭博作為消遣。但是在長久的航海中,將士們厭倦了,經常有將士想家,為了穩定軍心,鄭和發明了這種娛樂工具。你覺得可信嗎?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顯貴,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觀戰的市民說,這些老人只要天氣好,就出來湊堆,一坐四五個小時很正常。旁邊一位打麻將的大叔說,自己就是出來和老哥們圖個樂子,輸贏10元8塊的,主要就是愉悅身心。親愛的讀者朋友,您的家鄉,60歲以上的老人打麻將的多嗎?老人們主要的消遣娛樂方式,還有哪些呢?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