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這家外資在中國賺了二十五倍的收益,為什麼還不清倉?

說起蘇泊爾的大名,想必國人都不會陌生。

這個發源地在浙江杭州的全球第二大的炊具製造公司,一直是中國小家電行業的領先者。

就相當空調行業的格力,洗衣機行業的海爾。

在小家電行業這細分領域之中,蘇泊爾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但是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這一家民族企業早就已經落入外資之手。

而且在A股的上市公司裡面,蘇泊爾絕對是外資擁有股權最多的公司,外資的控股高達了72%

十一年,這家外資在中國賺了二十五倍的收益,為什麼還不清倉?

當初蘇氏家族和法國的SEB國際達到協議,以每股30元左右的價格把蘇氏家族持有的所有蘇泊爾股票都轉讓給了法國SEB國際。

從而讓法國SEB國際得到了蘇泊爾71%的股份,成為蘇泊爾當之無愧的控股古股東。

而且還是外資控股,而之所以SEB國際要收購蘇泊爾,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是因為SEB國際也是一家全球性的炊具生產商,橫向收購蘇泊爾,能快速的打入中國市場,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十一年,這家外資在中國賺了二十五倍的收益,為什麼還不清倉?

不僅如此,在2014年的時候,蘇泊爾集團更是把旗下大部分的商標都一次性轉讓給了SEB國際集團。

自此SEB國際已經掌握了蘇泊爾的一切,而蘇泊爾自從2015年開始,產品被曝出不少的質量問題,旗下很多小家電產品都不符合標準。

而且,根據調查,蘇泊爾更是在2016年的時候,因為質量問題,頻頻上了家電黑榜,難道蘇泊爾正是淪為貼牌的工具?

十一年,這家外資在中國賺了二十五倍的收益,為什麼還不清倉?

其實當初的蘇顯澤已經意識到蘇泊爾發展遇到了困境,特別是炊具行業,入門的條件很低,對技術要求並不高。

很多公司都紛紛湧進,市場的競爭壓力極大,而且,SEB國際出的價格極高,大有不惜代價的意思,是他們沒辦法拒絕的,再加之上游的原材料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嚴重的削弱了產品的利潤,賣掉公司或許才是唯一的出路。

事實證明,蘇泊爾在SEB國際的手中,的確發展的比較好。

十一年,這家外資在中國賺了二十五倍的收益,為什麼還不清倉?

2007年股權交接那一年,蘇泊爾的營業收入是29億,淨利潤是1.7億,而如今蘇泊爾的營業收入高達了141億,淨利潤更是達到了13億之巨。

在十一年的時間裡,蘇泊爾的營業收入番了將近五倍,而蘇泊爾的淨利潤更是翻了將近八倍。

再看股價,復權來看,十一年的時間裡,股價翻了二十五倍,市值也達到了四百億,可以說,如果沒有SEB國際的話,現在蘇泊爾也不知道會不會有這個成績。

十一年,這家外資在中國賺了二十五倍的收益,為什麼還不清倉?

不過,也從一個側面反應,當初SEB國際不惜多花十多億的代價收購蘇泊爾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無論是從股價上,還是從分紅上,SEB國際都賺的盆滿缽滿,十一年,二十五倍的收益,足以驕傲。

而且,SEB國際還時不時的增持蘇泊爾的股票,從另外一個角度是不是可以說明,蘇泊爾有私有化的可能性?

當然,這也僅僅只是財經君的猜測而已,縱觀歷史,有很多的民族品牌都已經淪為外資,這也已經是屢見不鮮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