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郭德綱可以讓相聲又繁榮了起來?

地暗天昏謝廣坤

你好,我是慶字輩兒,首先允許我笑一會,你問題裡圖片在哪找的?還有嗎?哈哈哈!

我以一個德雲社十四年的老觀眾來講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當年在解放後,侯寶林大師明白在當前的新形勢之下,相聲的改革已經是迫在眉睫,在老舍等人的支持下,侯先生和孫玉奎先生、高鳳山先生和羅其壽先生等人組建了“北京相聲改進小組”,又多次參與慰問演出,整理了大量的相聲資料,最終將相聲帶入了大舞臺。

這些相聲界的先輩們做出巨大的努力,終於把相聲保存了下來。

但是,在九十年代的牛群馮鞏,就好像太陽落山前的最後一點餘暉...


到了後期,基本相聲演員都進入了體制,相聲界不再是百花齊放的景象,說學逗唱不再齊全,所有人都有了鐵飯碗,競爭意識變低,相聲逐漸成為了晚會可有可無的附屬品。

1995年,郭德綱、張文順和李菁在北京創建了“北京相聲大會”,卻連養活自己人都難。

1996年,奇志大兵這對當年非主流的搭檔,在歌廳演出相聲三年多,最終火到了春晚,但是也難逃分手的結果。


時間到了03年,北京相聲大會改名為德雲社,演出隊達到十幾個人,開始在天橋樂茶園演出,並開始在網絡、劇場和電臺上火爆開來。

一傳十、十傳百,很多觀眾在相聲這片沙漠裡找到了德雲社這片綠洲,學了大西廂,聽了叫小番,看了扒馬褂,笑了賣麵茶...

相聲十三門,除了不適合劇場表演的白沙撒字和要錢,我都在德雲社這裡得到了很好的享受。

我看過觀眾在看節目時的開懷大笑,看過返場時觀眾熱烈的鼓掌,看過老郭連續演出一個半小時的滿頭大汗,看過捧逗之間配合默契的妙語連珠...

因為這些,我喜歡上了德雲社,喜歡上了相聲,喜歡上了德雲社裡一個個逐漸成熟的小夥子們。

為什麼郭德綱可以讓相聲又繁榮了起來?

我想,就是因為觀眾的這些喜愛吧!畢竟這麼開心的事誰不想參與一下呢?


慶字輩兒

從歷史的角度看,相聲可以分為四個繁榮期。三十年代(八德時期)、五、六十年代(壽、寶字輩)、八十年代(文字輩繁榮期)、郭德綱時期。

八德時期年代久遠,能留下錄音的極為稀少。從評價上來看,八德時期相聲就是茶社或撂地兒演出,藝人個人特點並不突出,全憑會的多,活兒路寬,能演能編,能吸引老客戶經常來聽就是不錯了。

建國初期,在北京成立的相聲改革小組,相聲逐漸走進大雅之堂。伴隨著建設新中國的熱情,相聲也進入了一個繁榮期,以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為主的中國廣播說唱團,以王世臣、王長友、趙振鐸為主的北京曲藝團,以張壽臣、馬三立、郭榮起、趙佩茹、常連安、常寶霆、蘇文茂等為主的天津曲藝團,形成了相聲的第二個繁榮期,留下的錄音很多。也整理了一些失傳的節目。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是以文字輩為主的相聲繁榮期,馬季、姜昆(明字輩)、蘇文茂、高英培、李伯祥、劉文亨、趙振鐸、李金斗(明字輩)等引發了相聲的再度繁榮。當時的相聲與評書,佔據了廣播的主要內容。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剛剛從沉重的時期走過來,普遍笑點低,另外當時的相聲創作也空前的繁榮,新相聲由於時代特色,獲得了人們的認可。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電視的普及,綜述、演出的增多,流行音樂的逐漸興趣,再到後來小品的興趣,擠壓了相聲的空間,人們不再拘泥於單純的收聽廣播,開拓了視野,欣賞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笑點也變高了。此時相聲界也缺乏一個英明的領導者。相聲界也缺乏自身的反思,一成不變的風格,沒有墊話也不再有傳統的三翻四抖,上來就唱段歌,講個小笑話,反正是電視電臺錄製,聽不聽也不影響收入。逐漸地越來越對不起相聲這兩個字。同時相聲演員缺乏創業能力,只靠他人寫作,相聲編寫出現青黃不接也是相聲走入低谷的原因。

進入新世紀,05年左右,郭德綱逐漸火爆起來,茶館相聲並不是郭德綱的創舉,也不是由他率先恢復(1998年,於寶林倡議恢復了茶館相聲)。但他以自己的個人魅力,使自己爆紅,也帶動了後來的茶館相聲。相聲經歷了十幾年的低谷,重新火爆,完全得益於以郭德綱為首的茶館相聲演出。茶館相聲的恢復,使相聲傳統的技藝得到了恢復,侯寶林去世前曾叮囑馬季“即興表演不能丟”,這句話在郭德綱這裡才得到最終實現,現掛增加了互動性和代入感,使茶館相聲成為表演和傳承相聲藝術的陣地,郭德綱無疑是第一功臣。多種多樣的演出,令觀眾們感到即新鮮又熟悉,郭德綱在相聲道路的選擇上,是完全正確的,也把握住了大眾的品味。相對來說,以曲協為首的相聲掌門人們,選擇了背離群眾的表演方式,自然也難得到大多數觀眾的認可。相聲的繁榮與他們的關係不大,所以,可以說是郭德綱又讓相聲重新的繁榮了起來。


小智攝影文學

“床前明月光,我是郭德綱”,這句好像一句廣告詞,無內涵無意義,但足以讓人記住


郭德綱的相聲生涯比較曲折,從無人問津到處遭人白眼,到現在的火爆大江南北,堪稱目前相聲界“第一人”

一,作品比較接地氣,雅俗共賞

郭德綱的相聲通俗,生活化,能夠讓人產生共鳴,大街上的煎餅果子,馬路上上的跑車,都能成為他的相聲素材,小人物的酸甜苦辣,被郭德綱表現的淋漓盡致!

二,挑戰傳統相聲

和過去上來就“相聲有四門功課”不同,郭德綱的相聲更像是拉家常,可以瞬間的拉進與觀眾的距離,讓人有種親近感,個人感覺,過去的相聲表演太過僵硬,太格式化,沒有讓人想要融入其中的感覺!

三,出色的口才和應變能力

聽過郭德綱相聲或者主持節目的人一定體會得到,郭德綱的現場應變能力非常強,在他的相聲中,尤其是跟觀眾的互動中,很多都是臨場發揮,效果非常好,讓人感嘆郭德綱不愧是說相聲的,罵人不帶髒字也是郭德綱的一大特色!

四,相聲界青黃不接

老一輩相聲演員日漸淡出,像姜昆,李金斗等人,現在已經很少看到他們的作品,即便有恐怕也沒多少市場了,而相聲界的新人似乎又“不堪大用”,人才凋零的局面也造就了郭德綱一家獨大的局面!!

可以這樣說,郭德綱拯救了相聲這種傳統藝術,但我覺得整個相聲市場還不夠完善,沒有形成產業鏈,就是電影一樣,所以我們期待有更多的優秀相聲演員和優秀作品出現,那樣可以讓我們的觀眾大飽耳福了!


荷塘月色30058

用郭德鋼自己的話說,他的出彩全靠同行襯托。郭德綱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要想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還是要踏踏實實的做事情。

放在二十年前,誰能想到郭德綱這個小黑胖子能有今天,當年主流相聲界稍有點身份的人都很少拿正眼瞧他。

相聲這個來自於草根成長於市井的藝術形式,為什麼後來越來越不景氣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已經脫離了群眾,已經變得與群眾的需求格格不入了,人們只有通過電視晚會的形式才有幸看到,所以蕭條也是應該的,你自願脫離群眾,那麼群眾還有什麼必要想著你呢。

多年來,郭德綱一直醉心於相聲藝術,踏實的在小劇場一場一場的演,從冷冷清清到熱火朝天,一路走來吃了很多苦,也正是他一步步的奮鬥,帶著德雲社重鑄了相聲的輝煌,讓相聲這門看來已經快要失手的行業又火了起來。

事實也再次證明,一切遠離了群眾的藝術,最終都會被群眾所拋棄,只有踏踏實實做東西,用真心才能換來老百姓的愛心。這才是郭德鋼和德雲社的成功之處。


小嘴巴巴說娛樂

之前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以郭德綱為首的部分德雲社相聲演員所講的相聲包袱多,很搞笑?

說實在的,如果想對比一下,我更喜歡馬三立老師所講的相聲,什麼是相聲大師,這才是相聲大師,建議可以去網上搜一搜,看一看,簡單不能簡單的生活小事,經過馬三立老師的嘴裡講出來,那味道就是不一樣,保準讓你開懷大笑,什麼是接地氣,這才是接地氣,你可聽過馬三立老師為了接地氣講過葷段子?沒有吧。

好了,言歸正傳,要去搜一下郭德綱的經歷,不難看出,郭德綱有本事,不顯山不露水,他能把傳統相聲的基本功打紮實嘍,等有實力,果斷成立德雲社。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沒有那個金剛鑽別攬那瓷器活,你沒那個本事,你成立一個相聲場所,這明顯就是找死。就說曹雲金吧,他就是認為自己實力已經很不錯了,可以出來單幹了,所以果斷和老郭分開。

為什麼我們感覺是老郭讓相聲繁榮了呢,總麼說呢,首先,老郭有這個實力,而其他一些相聲演員功夫不紮實,基礎打不牢。所以,一對比,你會選擇誰,你會選擇老郭。而且現在人更多享受精神層面,讓自己樂呵樂呵,看電影看電視劇太過無聊,許多人在一起看個相聲,內心深處寂寞感就會減少,而且你要是聽德雲社講段子,或多或少都會帶些葷段子,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人也特別喜歡聽葷段子,搞不懂。


明鈺軒

因為他說的相聲葷素搭配,迎合了大眾的口味。

如果他天天給你唱太平歌詞,你也受不了。

再加上商業運作。成功的提高了知名度。

我也不是郭德綱。給你講不出個123。

說白了,就是他一直在說相聲。 沒有當什麼主任主席,沒有招什麼女徒弟。

一直在打井,一直打很深很深的井。

一生只做一件事。


賽榴蓮

因為他借鑑了趙本山的成功經驗,把相聲恢復到原有的市井文化,諷刺,挖苦,耍寶,耍賤,小曲小調,再講講葷段子,不唱高調。迎合大眾口味,起到了減壓的作用。另外郭德綱的相聲還能治病,為大眾減輕經濟負擔,中國需要郭德綱,現在他就是鋼絲們的信仰,精神支柱。居然還有人用郭德綱的相聲作為胎教,接生的時候都聽,那相聲怎麼可能不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