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可為什麼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

眞愛壹丗


孔融不孝是真的嗎?難道我們人人皆知的”孔融讓梨”是假的不成?看到題主的問題,你有疑惑嗎?


我先肯定一點,”孔融讓梨”是真的。


那是他4歲時就懂得讓梨,因而名滿天下,他的故事也紅遍全國,成了教育孩子們孝順的好典範。


13歲時,孔融父亡,他悲痛欲絕,走路都要人扶,被鄉人稱為至孝。


就在孔融16歲時,他哥哥孔褒收留了官府通緝的朋友。事情敗露後,他與哥哥、母親爭搶認罪,最後朝廷調查清楚後,孔融又成了當時忠義的楷模。


那為什麼最後會以不孝之名被殺呢?


一、孔融不顧妻兒,獨自逃脫。


在漢獻帝繼位後,孔融擔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北海,雙方激戰半年之久,戰士僅剩數百人,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孔融無計可施,只顧讀書,最後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脫,不顧妻兒被袁譚所擄。


二、孔融散佈不孝言論。


曹操是以”孝”、”義”治理天下。


而孔融不但不顧妻兒的性命,還公開對外說: “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


你們想想,孔融竟然說出這番超出了曹操底線的高論,不殺他,更待何時?

三、與曹操政治立場不同。


孔融是孔子第20世孫,還從來沒有哪個古代掌權者敢妄殺孔子先聖之後的。可是孔融維護漢朝宗室,看不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卑劣行徑,常常與曹操針鋒相對,導致曹操很是不悅。


最後,在公元208年,曹操以孔融不孝的最大罪名,理直氣壯地把孔融殺死了。


看明白了吧?孔融確實是因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冠冕堂皇地殺死了。

因為孔融後期的言行影響到曹操,成了曹操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必須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各種輿論的譴責,藉著孔融不孝的罪名,將其除掉。


有人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假如孔融沒有做出和散佈不孝的言行,曹操定是不能以此為藉口殺掉他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孔融當年可是國內家喻戶曉的風流人物,當時士大夫一族的傑出代表。聖人孔子的後代。

可以說他混跡文壇,娛樂圈很多年,他的影響力是十分強大的。你看他小的時候就很不一般,知道讓梨,被世人言之神童。可以說他的名聲是從小,就廣傳在外的。

當然孔融也沒有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成年後的孔融很順利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當時已到了漢朝末年,天子漢獻帝如同虛設。

但是,即使是這個模樣,孔融作為一代文人的帶表愚忠之士,他還是要繼續忠於自己的主上的,雖然那時候的漢獻帝已經成了曹操手中的玩物。

曹操本就是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開始南征北伐的,當曹操統一了北方的時候,可以說大半個天下已經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可是,這時候,曹操一點還政與漢獻帝的想法都沒有,作為臣子的孔融就很為漢獻帝著急。對曹操的作為不齒。

他想讓曹操還政與漢獻帝,曹操一代梟雄,在政治上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這麼一個人,他剛抓到手中的權利,你說讓他放棄,他就放棄。你臉怎麼那麼大呢?曹操當然不會聽孔融的了。

作為文人的孔融,口無遮攔,經常因對曹操的不滿而大發牢騷。給曹操製造負面輿論,讓曹操感覺到壓力山大。

對於曹操來說,這個孔融既然不能為己所以,留著始終是一個禍害。但是,若是殺了他,沒有好的藉口是斷然不行的,畢竟這個人是名人之後,文人士大夫,威望很高。

沒有藉口那就找一個藉口來殺了孔融吧,畢竟統一祖國的大任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當時的曹操是向南進征討劉表。曹操就以孔融不孝的名義,對他進行了屠殺。

據說他在被殺的時候,他的兒子和女兒正在下棋,有的人就勸他們,你們趕緊逃命吧,你老爸都被曹操給殺了。

老子英雄兒好漢,他這一雙兒女一點都不為外物所動,依然閒情自若的繼續下棋,最終他們也被一起抓走,被殺。


史學達人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因為在四歲的時候,能讓梨,他的故事還被寫進了三字經,按道理說,孔融應該是一個有孝,有德行的人,那為什麼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呢,其實,他的罪名不僅如此,還有另外幾條。

孔融當時是少府,曹操讓軍祭酒(郭嘉當過這個職位)路粹彈劾孔融,說孔融在做北海太守的時候,就招兵買馬,有不軌之心,還說:天下的,何必是姓劉的呢?孔融與孫權的使者談話的時候,誹謗朝廷。

孔融是九卿之一,卻不遵守朝廷的禮儀,而且和禰衡亂說話,說什麼父親與兒子沒有什麼關係,母親與兒子也沒有什麼關係,禰衡說孔融是孔子再世,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再生,孔融是大逆不道,應該殺死,最後孔融全家被殺。

至於孔融有沒有說過那樣的話,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但總的來說,那只是藉口之一,因為孔融之所以會被,因為他得罪了曹操,而他為什麼要得罪曹操,應該是看不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們可以從幾件小事看出孔融和曹操兩人的矛盾。

曹操攻破鄴城時,曹操的兒子曹丕就私娶了袁紹的兒媳甄姬,孔融就寫信給曹操說:周武王伐紂,把妲已賞給了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曹操看了,覺得沒聽過這個事情呀,就問這個事情的出處,孔融說:從現在的事情推出來的。

曹操徵烏桓的時候,孔融又出來說:大將軍既然要遠征,那以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用來做箭頭),丁零人在北海偷了蘇武的牛羊,不如一起征討吧。曹操要禁酒,孔融又出來反對。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所以曹操自然對孔融十分不滿,但畢竟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朝廷的名氣也很大,所以必然得找一些罪名來定孔融的罪,說白了,就是曹操要孔融死,孔融不得不死。


歷史簡單說


孔融五十六殺時被曹操所殺,並且妻、子皆被誅。曹操殺孔融的原因比較複雜,如下幾點:

首先一點,孔融是漢臣,並不以曹操為主公。

官渡之戰以前,曹操和袁紹勢力都很大,作為北海相的孔融也有自己的小勢力。孔融部下勸他依附一方,但孔融覺得“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並且一怒之下殺了這個勸他的部下。也由此可見,孔融對曹操是相當沒好感。

後來漢獻帝被曹操接到許都,是漢獻帝徵召孔融去做將作大匠,而不是曹操請孔融去的。於是這時候起,孔融就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每逢朝議或皇帝垂問總是引經據典,其他公卿不過是掛名而已。

與曹操主張不合,從開始就不是一路人,這是孔融後來被殺的主要原因。

第二點,孔融對曹操的行為總忍不住要謗譏,刺到了曹操的痛處。

官渡之戰以後,曹操屠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私納袁熙之妻甄氏。孔融諷刺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後來曹操徵烏桓,孔融又諷刺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因為站的位置不同,可能孔融看到的只有眼皮底下的事,曹操則要縱觀全局,但孔融就是看曹操不順眼,所以不管曹操的立場,只管自己說得痛快,這種事多了就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第三點就是孔融謗譏的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漸漸開始謗譏時政。

赤壁之戰後曹操廢三公自任丞相權傾一朝,孔融覺得曹操雄詐漸著,於是更是事事和曹操做對。曹操頒佈禁酒令,孔融堅決反對。曹操說飲酒亡國誤事,孔融就說酒之為德久矣。夏商以婦人失天下,你是不是還要禁止結婚?總之就是不管當時當世,不論事情背景,一如既往地呈口舌之利就是要駁倒曹操。

禁酒之爭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孔融覺得曹操要危及漢室、自成王侯,於是又向漢帝上書“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這時明顯就是衝著曹操去的。孔融名重天下,曹操怕孔融的言論散佈開對自己不利,於是有了殺孔融之心。

第四,孔融被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作死。基本想說什麼說什麼,有些言論真是驚世駭俗。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父親與子女之間沒有什麼親情,因為子女的誕生不過是父親情慾爆發的結果。母親和子女之間也沒有什麼親情,因為子女在母親腹中不過像是瓶中寄物,等生出來也就像瓶子裡的東西倒出來,兩相也就沒什麼關係了。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孝悌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融這種觀點真有點給孔子打臉。就算不提家世,這種言論在盛行孝道的東漢也實在是夠世人所白眼。或者孔融並不是真的反對孝道,而是針對東漢末年為了取得察舉資格入仕而有意言論過激。但不管什麼原因,這也成了後來孔融被構陷而死的一個原因。

最後,在曹操的主使之下“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於是孔融被下獄棄市。也就是說,孔融以什麼罪名死的不重要,“枉狀”既是羅織,唯一重要的原因是與阻礙了曹操的政治主張。


沅汰


孔融被殺主要是因為他不肯附和曹操,什麼罪名只是曹操捏造的。漢朝崇尚以孝治國,“不孝”罪名最大,所以用來殺孔融正合適。

課本中讓梨的孔融,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人物。一方面,他學問大,文采高;另一方面,他當官理政的本領不大,又桀驁不馴,嘴巴不饒人。這樣的人,很容易得罪權貴,亂世獲罪是很容易的。

當初黨錮之禍的時候,張儉遭到宦官迫害被追捕,來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不在,張儉看孔融才十六歲,就不向他求助。孔融說:“難道哥哥能幫助你,我就不能幫助你麼?”就把張儉窩藏在家裡。後來事情洩露,張儉跑了,孔融和哥哥孔褒被抓起來,兩個爭著受刑,最後上級判定孔褒受刑。但孔融不畏權貴的名氣也傳開了。

後來孔融在漢末軍閥混戰中丟了地盤,跑去投靠曹操控制的漢朝廷,建議按照古代的制度,為皇帝設千里的直屬地盤,鞏固皇權。這等於是在削弱曹操的力量,曹操哪裡肯答應?於是孔融就經常嘲諷曹操。

曹操禁酒,孔融說“桀紂因為美色亡國,何不把婚姻也禁了。”曹操要殺楊彪,孔融去勸說楊彪沒有犯罪,你怎麼能這樣?曹操說這是國家的法律,孔融說你別裝蒜了,橫殺無辜,小心天下人失望。曹操就把楊彪放了。後來曹操打敗袁紹,讓曹丕納了袁熙的妻子甄宓,孔融又諷刺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知道這個典故,問是哪裡記載的?孔融說,是我按照今天的事情推算的。

曹操對孔融早就不能忍了,只是孔融名氣大,殺了他怕壞了自己的名聲。等到208年,曹操已經完全消滅袁氏勢力,自稱丞相,終於無需再忍,就把孔融滿門抄斬。

至於給出的罪名,一說是孔融見孫權的使者時,說了誹謗朝廷的話;一說孔融曾經說過父母跟子女的關係沒什麼親密的,就相當於東西放在容器裡面。又說如果父親不是好人,那麼有糧食寧可給外人吃。

這些話,說實話就算孔融真說過,也算不得殺頭的罪名。但漢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曹操逮到這個藉口,就說孔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理”,把他滿門抄斬了。

因此我們看出,不孝只是曹操殺孔融的藉口,並不是孔融真不孝。“孔融讓梨”是教育小孩子謙讓,雖然確實有點違揹小孩天性,但也沒有到罪大惡極的地步。有人用孔融讓梨最後卻因為不孝被殺,以此來反思中國傳統教育,屬於解讀過度了。



巴山夜雨涮鍋


表面上來說,曹操殺孔融是因為孔融的一句話!

孔融的原話是這樣的: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這句話用現代話翻譯過來就是:

父子之間哪有什麼親情可言,只不過是因為做父親一時沒有忍住自己的情慾才有了兒子;母子之間也什麼感情,母親生兒子就像從瓶子裡面倒東西一樣,倒完就沒有啥關係了。


這樣的話,即便現在聽起來,也是覺得有點太過了。也許孩子的誕生確實是因為做父母的一時間沒有控制好自己,這是為了片刻的歡愉而已。但做母親的十月懷胎產下孩子,也確實不容易。更不用說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了。

我們知道,孔融以孝著稱於世。

孔融的父親死後,孔融悲傷過度,連走路都要人來扶。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孔融擔任北海相期間,有一次外出旅遊,看到有一個人在祭拜自己的亡父。孔融一看,此人雖然在哭泣,臉上卻看不到半分的憔悴。孔融認為他不是真心的,便下令把此人處死了!

當然,孔融的這個邏輯雖然雖然有點奇葩,但是可以看出孔融確實是個講孝道的人。


那麼就是這麼一個大孝之人,怎麼會說出如此不孝之話?

也許,孔融根本就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是曹操強行給安在孔融身上的。

孔融作為東漢末年的名士,孔子的後裔,是當時文人士大夫的領袖,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曹操本想把孔融收為己用,為自己搖旗吶喊,然而孔融卻看不慣曹操“奉天子以另不臣”的做法,經常和曹操唱反調。

曹操說當今天下糧食緊缺,下令今後不準釀酒以節約糧食。孔融卻不幹了,三番五次給曹操寫信,陳述釀酒的必要性,搞得曹操很沒有面子。


當曹操擊破袁紹勢力後,曹丕把袁紹兒子袁熙的老婆甄氏收入囊中。這時候孔融又不淡定了,給曹操寫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也是聰明人,知道這是孔融在諷刺自己。

像這樣的孔融跟曹操唱反調的事情還有很多,曹操礙於孔融的影響力,對於這個屢次跟自己唱反調之人只能一次一次的忍讓。


但曹操的忍讓終歸是有限度的,當曹操忍不了的時候,也就是孔融的死期了。

因此,曹操找人羅列了孔融的罪名,以不孝之罪把孔融處死,而且棄世,更是把孔融一家老小全部殺死了,可見曹操對於孔融又多不爽。

至於說孔融有沒有說過這樣一句大不孝的話,已經不重要了,曹操說孔融說過那就是說過!


小鎮月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人是會變的,更別說孔融讓梨的時候還是一個4歲孩子。

退一步說,即便孔融讓梨是是成年以後的事情,也不能說他就是孝順。

因為一件小事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質,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自然,曹操殺孔融是因為後者多次抨擊他,是個政治上的隱患。同時孔融大肆招攬門客和朋友,似乎也有政治上的圖謀,所以乾脆殺了他滿門。

然而,曹操說孔融不孝,卻不是空穴來風。

三國到處都是鬧饑荒。在大旱時期,孔融曾經公開說過:如果父親對兒子不好的話,有東西還不如給別人吃,讓他餓死。

要知道,這種觀點不要說古代,就算今天也是不孝。

在漢代,讓親爹餓死的觀念,簡直就是十惡不赦了。

自然,孔融這麼說說而已,未必就會去做,然而能夠說出這種話也說明他是想過的。

另外,一些地方也能看出孔融似乎不是什麼好人。

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悲慼)。孔融(認為這個人是假哭)於是將此人殺了。

看看,人家就算假哭,管你屁事啊,怎麼能隨便殺人呢?

胡亂殺人,又被人胡亂殺,也算是報應。


薩沙


漢律講究以孝治理天下,漢末北海太守孔融作為聖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更是因孝而聞名當世,“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家喻戶曉,然為何孔融最終竟會被曹操冠以“不孝”的罪名而被殺呢?這不是很荒繆嗎?

孔融不孝的兩條“罪狀”

曹操借“不孝”之名殺孔融並非無中生有,時孔融還真有兩條不孝的觀點。其一是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簡單的來說,就是講兒女只是父親發洩慾望的副產品母親只是兒女出生的工具,所以兒女不必對父母太感激。其二是說,在饑荒的時候如果有一點吃的東西,是給父親呢還是給別人?孔融的回答是:如果父親不好,這個東西就寧肯給別人也不要給父親。

而這兩條就是曹操以“不孝”之名殺孔融的緣由。其實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案子,可以發現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就是典型的專制政治。

孔融真不孝乎?

其實關於第一點,我們並不能斷定孔融說了這個話,根據《三國志》記載,孔融跟禰衡說,然後禰衡到處散佈。但是後來孔融治罪時,禰衡已經死了,死無對證。其實這個話是禰衡說的還有點像,孔融倒是未必說了這個話,但是曹操一口咬定孔融說的,那就算孔融說的了!

再看第二點,就算孔融說了這個話,他頂多是不像話,罪不至死。不過我到不認為孔融真說過這話,歷史上的孔融確實是敢怒敢言,但並非胡言,加之其人素以孝義聞名,當年其父孔宙去世,孔融因悲痛過度,連站都站不起來,難道真會有如此不孝的言論?

直言犯曹,終遭大禍

曹操自己曾提出過“唯才是舉”的政令,意思是即使你不仁不孝都沒事,只要你有才能都可以被任用,想孔融僅僅是有一些不孝的言論,曹操怎麼會殺死他呢? 所以說孔融的死不在於不孝,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孔融的死呢?那便是得罪了曹操。

其一:孔融反對曹操的政治路線。曹操要跟袁紹作戰,官渡之戰前,就是孔融在朝廷中散佈袁紹不可戰勝的論調。這個在戰爭期間是不能允許的,戰爭期間怎麼能夠散佈敵人不可戰勝的論調呢?這是很嚴重的。

其二:孔融提出了千里之內不封侯,就是在京城的一千里範圍內不能封侯。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封了武平侯,意思就是把曹操趕出去,那曹操當然是不能接受的。

再有孔融和劉備的關係特別好,所以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準備南征劉表的時候,就把孔融殺了。 這個事情我們站在曹操的立場上,也確有一整風氣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來整一正社會風氣,這個時候士人們都非常清高,士人不管他是有才氣還是沒才氣,都有脾氣。而且這些人都是採取一個和當局不合作的態度,這些人都喜歡在背後議論、嘲笑、挖苦、諷刺曹操,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他怎麼能允許別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又怎麼能允許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須殺一儆百,他必須殺雞給猴子看,很不幸孔融就是這隻雞。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被高尚道德泡大的人不知道是否都像孔融這樣,一方面時刻標榜道德,另一方面又很清高偏激。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為了”孝“他做過不少有名的事,不光四歲就會讓梨這一件。十三歲時,孔融的父親死了,他很悲傷,哭的死去活來,路都走不了了,這舉動讓鄉里覺得他是真的孝,至孝;十六歲時,他自作主張藏匿被官府通緝的張儉,事發後和老孃、大哥爭著領罪受死,又一次轟動天下。

但他也有為了標榜孝而偏激殺人的時候。在任北海相的時候,有一天在路邊看見一個在亡父墳前哭泣的人,就因為這人哭的不夠悲切,沒到哀毀骨立的程度,孔融便以不孝之罪將這人給殺了。

可見,孔融的孝裡似乎少了一些仁,多了一些沽名釣譽。

而這也為他後來被殺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其實在歷史中,孔融更顯著的面目不是他的孝,而是他的狂,他的傲,他的清評妄議。這些在他和曹操的衝突中表現的很充分。也正因為如此,曹操的殺心最終才會被激起。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他是怎麼懟曹操的。

楊修的父親,太尉楊彪是袁術的兒女親家,也是曹操很想除掉的政敵。袁術稱帝后,曹操認為除掉楊彪的機會來了,於是想搞株連。正欲動手時,孔融站了出來,他質疑曹操說,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言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況楊公跟袁氏只是兒女親家。意思表達的很鮮明,你曹操就是洩私憤,除私敵。

面對孔融的質疑,曹操狡辯說,這是皇帝的意思。

孔融很不屑,當場就懟了回去,你糊弄鬼呀!假使成王殺邵公,難道周公能不知道?

曹操啞口無言。

但孔融並沒有就此放過曹操,他進一步威脅加嘲諷地對曹操說,才識之人之所以來許昌,看重的是公正開明,如今你竟要橫殺無辜,這不是失信天下人嗎?你要這麼幹,我孔融堂堂魯國男兒第一個就要站出來反對你,明天我就罷朝,先炒你個魷魚。

說完,拂袖而去。

此時的曹操羽翼尚未豐滿,孔融又是孔門孝孫,一呼百應的名士,於是只好隱忍退讓,放過楊彪。

如果孔融只是在堅持正義上懟曹操,結局有可能不至於被殺。但正義地懟只佔小部分,他懟曹操,更多地是針鋒相對,尋機找茬,甚至有些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味道。

曹操跟袁紹劍拔弩張,正欲開戰的時候,孔融能怎麼懟曹操呢,他公開放言,袁紹實力超群,是不可戰勝的。

就這一條,其實足夠孔融去死了。

曹操封侯後,孔融又懟來了,他公開主張千裡之內不封侯。這主張什麼意思?朝廷應該把曹操驅逐到千里之外。

這樣的反對很多,曹操征戰他要懟,曹操禁個酒他要懟,還有更過分的。

曹操攻陷鄴城,袁紹家的女人多數被擄掠,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袁熙的女人甄氏,被曹丕弄回家了。聽說有這事,孔融寫信戲諷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這事你知道嗎?

曹操心說,沒聽說有這事呀。

翻遍了典籍仍沒找到出處後,曹操問孔融,你說的這事出自何典?

孔融很淡定地回答曹操,典籍上確實沒這事,但以古度今,想當然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

瞧這小聰明耍的,如此戲弄辱罵曹操,何等的肆意囂張。

一而再再而三地藐視、反對、羞辱,曹操終於下了殺手。

但殺這麼個名動天下的孔夫子孝孫,草率了可能對曹操造成大不利,所以必須殺的有水平些。

為此,曹操指使手下開始編織孔融罪名,最終一暗一明地挑中了兩條。

一條,孔融在任北海相時,私自招兵買馬,圖謀不軌。此外他還說過有天下者,何必姓劉這樣大逆不道的話。

二條,孔融實乃大不孝之徒,他居然對狂士禰衡說過這樣敗壞人倫的話——父母與子女根本無恩情可談,父親生子只是圖自己的一時快活,母親不過是個瓦罐,盛放在瓦罐中的東西倒出來後,跟她還有什麼關係。

在以孝治天下的時代,這樣的話無疑是禽獸言論。

曹操殺孔融,最終宣揚的罪名正是後一條。

對孔融之死,後世不少人說曹操心胸狹隘,其實站在曹操所處的現實下,他這麼做可能跟胸懷廣闊不廣闊沒多大關係。

曹操的出身不好,閹宦之後,當時的名流士大夫很多看不起他,但這些名流士大夫又沒有治國平天下的真才實學,所以只能靠清議妄評來博取富貴功名。

曹操就是他們最大的攻擊對象。

唯才是舉的曹操並非聽不進逆耳忠言之人,但如果是蓄意羞辱、謾罵、攻擊,那就另當別論了。

換用現在的說法,曹操殺孔融,最主要的目的是殺雞儆猴,讓沽名釣譽的噴子閉嘴。

畢竟偏激謾罵,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妖風太盛,會影響他幹大事,謀大局。


黑句本


關於孔融,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他讓梨的故事,其實這個人是個十分厲害的人物,在當時那個朝代,可以說是無人不曉。而孔融也是比較優秀的士大夫,其祖先是大聖人孔子。

其實在小的時候孔融就表現出優秀的一面,小時候人們經常稱他為神童,也可以說他的名氣是從小到大的,後來他在文壇裡面也混的不錯,就更多人知道他了。

孔融也是個比較努力的人,之後走上仕途,可是他當官的年代趕得不太好,當時漢朝已經到了快要滅亡的時候,當時恰好是漢獻帝當政,但是皇位如同虛設。

而孔融作為一個文人,依舊願意效忠自己的皇帝,可惜當時的曹操已經將漢獻帝當做自己的玩物,可以隨意操縱他。之後,曹操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開始到處征戰,當其將北方拿下來之後,曹操已經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整個天下。

曹操打下了這麼多的江山,本該到了其還政的時候,但是曹操沒有表現出一點這個想法,漢獻帝雖然不著急,作為文人孔融卻急了,對曹操這個人不滿意。

之後孔融直面曹操,要求其還政,而曹操那麼大的野心,自然不願意將自己打下來的江山白白送給漢獻帝,所以絲毫沒有理會孔融。而孔融僅僅是一介文人,對於官場上的事並不似很熟悉,他經常有什麼說什麼,和曹操發過多次牢騷,後來更是讓眾人策反曹操,曹操深感孔融在自己身邊十分危險。

曹操自己想了想,既然這個有才能的人不能為自己所用,那就不如殺了他,省得以後成為禍害。可是想殺孔融也不是那麼容易,畢竟他是名人後代,也是個地位比較高的士大夫。

但是這件事還是沒能難倒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統治天下的目的,曹操開始繼續向南征討,當時進攻的對象恰好是劉表,後來曹操就給孔融安了個不孝的名義,因此將其殺害。

當時殺孔融的時候,孔融的兒女們都在玩下棋,有人來報勸他們趕快逃命。但是這對兒女也是十分有骨氣,不為來者所動,後來也被殺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