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不圖功名利祿,也不要女色錢財,為何要跟著朱棣造反?

歷史上很厲害的人和事

世上有三六九等各不同的人,都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不管是種地的農民、做生意的商人,手藝人等等.....都只是大千世間中普通的一員。雖有一部分人因不安於這些職業,通過讀書這條路走向仕途。但另有一部分不走尋常路之人,他們憑藉異於常人的判斷力,抓住準確時機實現個人抱負。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亂世的殘酷不僅易得以鍛鍊,而且更有機會踏著血海屍山快速成長。道衍不僅是亂世中的和尚,而且屬於後一種不走尋常路的人。


道衍原名姚廣孝,14歲出家。他雖生於亂世,但從小好學,擅長吟詩作畫,而且是交際高手,與楊基、宋濂等當時的名士算是好友。


他在出家之前如眾多飽讀詩書之人一樣,歷經坎坷,空懷報國之志卻無處安身。


後來雖然出家,但卻非真正的僧人。做為和尚,不學佛經,而是拜道士為師!他的師付席應真,也是個不簡單的奇人。身為道士,不煉丹修道,而是修陰陽術數。道衍自然所學得也是這些奇術。



陰陽術就是些旁門左道的比如:算卦、天文、權謀之類的,做這工作的人往往都是陰謀家。道衍在這種環境裡薰陶成長,視野開闊,深諳人性醜惡,擅長權力鬥爭,他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要做一番大事業。


問題是道衍雖然博學多才,胸有韜略,卻因種種原因一直得不到重用,他空有報國之志,卻投入無門,所具備的才學根本無處施展。


在他覺得這輩子無出頭之日而鬱悶時,因為朱元璋挑選了10個僧人,準備給他各個兒子講經薦福。這次機會道衍等待的時機與人終於出現啦。


常言道:選擇真得很重要。他遇到了社會青年朱棣,並對他說:“大王若能用我,貧僧願意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這句話讓朱棣對他刮目相看並相中了他。


隨著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繼位,為確保帝位穩定而實行削藩政策。


道衍跟著社會青年朱棣回北平時,已50歲。但一次次的等待與失望,不斷淬鍊他的心,使他本該修心養性的年齡,變成了一個即點就著的火藥。“抱負“兩個字驅使他義無反顧的慫恿朱棣造反,發動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一次次的為朱棣出謀劃策,朱棣的人生在道衍的影響下發生巨大變化,由王最終成為了皇。



朱棣坐上皇位後對所有功臣進行行賞,道衍不要官、不要錢、不要美色也不還俗,所有的行賞通通的不要。白天上班穿朝服,晚上下班住和尚廟。


道衍做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著名的黑衣宰相。主持重修《明太祖實錄》,參與纂修《永樂大典》。


道衍不圖功名利祿,也不要女色錢財,為何要跟著朱棣造反?有書君認為:雖然很多人讀書是為了功名利祿、女色錢財。但道衍的願望就是為不負平生才學,一展胸中抱負。



有書共讀

導讀:

姚廣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正文:道衍和尚,不圖名不圖利,不近女色,為什麼跟著朱棣造反呢?

說起這事,還得從頭講起。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小時候當過和尚,那是因為家裡窮,沒辦法的事。

姚廣孝家裡是開中藥鋪的,俗語云:除了劫道,就是賣藥。所以姚廣孝當和尚不是因為窮才出家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興趣愛好了吧。也許是朱元璋稱帝之前做過和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於是十四歲那年當了和尚,法號道衍,字斯道。跟著一個老道學習陰陽五行之術。

我們看少林寺都知道,大和尚一般慈眉善目,口唸阿彌陀佛,愛惜飛娥紗罩燈,但道衍長的卻與眾不同。

有一次去嵩山寺遊玩,一個相士對他說,你這個和尚太奇怪了。長一雙三角眼,走起來像生了病的老虎,生性嗜殺。以後一定是帝王的爪牙。姚廣孝聽了大喜。

還有一次,道衍路過一座寺廟,他不是誦經唸佛,而是賦詩懷古,一個和尚聽了說,這是一個和尚做的事啊,姚廣孝笑而不語。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覺得道衍也不過就是個憤世嫉俗的和尚,最多就是做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不留”的另類。


但世事弄人,道衍的轉機出現了。

馬皇后去世,朱元璋全天下找得道高僧給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跟著燕王朱棣在北京唸經。沒事幹就去燕王府串門,也不知道說些啥。但從此和燕王混了個臉熟。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削藩,朱棣求計於道衍。

朱棣說出了一個對子: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繁體字“冰”字是水字上有一點)姚廣孝早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冰”字和“兵”字諧音,)朱棣就是說:想造反沒一點兵咋辦?“國亂民窮,王不出頭誰做主”?姚廣孝隨口吟道。

姚廣孝的意思是說,燕王你不出頭誰出頭啊。兩人心領神會。


朱棣又問:“民心向他,咋辦呢”?‘’管什麼民心不民心的,我只知道天道”。於是,朱棣開始偷偷募兵,準備造反。

但在以“清君側”的口號起兵時,天突然狂風大作,吹落了王府房頂上的青瓦,眾人皆驚。

道衍不慌不忙說,吹落青瓦是老天讓咱們換紅瓦。(皇宮都是紅色琉璃瓦)吉兆!眾將士才鬆了一口氣。

由此可見,道衍對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後來也是他為朱棣出謀劃策:“收攏五指,攥緊拳頭,不及其餘,攻其要點――南京。果然,經過4年的拉鋸戰,最終以朱允文火燒南京城而人間消失。朱棣奪了侄子的江山。

道衍作為一個和尚,本應慈悲為懷,他反其道而行之,慫恿朱棣大開殺戒。難道他圖名,想讓別人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戴花翎。


接下來他的做法否定了這一切,在朱棣論功行賞時,無疑道衍居首功,朱棣和他說話,不叫名字而叫少師。賜他高官他卻不就。

是不是障於和尚身份有所不變便呢?朱棣讓他還俗他又不肯。給他一棟房子和兩個美女他也不要。每天住在寺廟裡,上班穿工作服,下班換僧衣。所得財物全部散給親戚朋友。

這就奇怪了,人都有所追求,或名或利或私慾。道衍難道不食人間煙火?難道只是為造反而生?

後來他的姐姐解開了這個謎。到了老年,道衍苦心作著,寫了許多反對先賢的文章,他姐姐有些不解。於是偷看了他的文章。

道衍雖然對先賢有些質疑,但對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寫的“立德”、“立功”、“立言”十分崇拜,視為自己的“三不朽”名言。“立德”,即樹立道德;“立功”,即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


人有四種需求,姚廣孝追求的是最高一種,實現自我價值。也就是我們古語說的立功。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秉燭讀春秋

人性是複雜的,千古悠悠,斯人已去,恨不能當面問詢,作為後來人不過是枉自揣測罷了。

道衍是個真正的佛教徒,這是基本可以確定的。畢竟他所在江南自古魚米之鄉,不似北方苦寒和黃淮水患之地,窮的吃不上飯沒辦法才去做和尚。朱元璋你坐下,對,沒錯,說的就是你。

道衍十四歲出家,這個時候正是人生觀價值觀構建的關鍵期,形成的思想基本就是貫穿整個人生。從道衍的著作,《佛法不可滅論》和《道餘錄》可以看到,道衍對於佛學是精通並且有自己獨到見解的。特別是《道餘錄》,可以說是為了給佛學正名,以一己之力,硬剛程顥、程頤、朱熹三大家,不是真愛萬不能如此。貼一段原文供大家欣賞:

三先生既為斯文宗主,後學之師範,雖曰攘斥佛老,必當據理,至公無私,則人心服焉!三先生因不多探佛書,不知佛之底蘊,一以私意出邪詖之辭,枉抑太過,世之人心,亦多不平,況宗其學者哉?二程先生遺書中,有二十八條。晦庵朱先生語錄中,有二十一條,極為謬誕,餘不揣,乃為逐條據理,一一剖析,豈敢言與三先生辯也!不得已也!亦非佞於佛也。


意思就是說,三位雖然是文學大家,不過對於佛學屁都不懂,就滿口胡言,是個人都要反駁你,何況我這麼牛逼的佛教徒。

整個道餘錄有理有據,對於佛學的思想是真正深入到道衍心底的。可是他的佛學思想並非簡單的人云亦云,從他反駁兩程的"又言佛待要出世,出那裡去"就可以看出,道衍是個實用主義的佛教徒。他反駁說,殊不知佛之學,無有定法,名阿耨菩提。所以《華嚴》雲:世間法即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即世間法。《法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佛幾曾執著於世出世者哉?

所以,通篇道餘錄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道衍是用整個人生實際行動來反駁兩程和朱熹,你看,我是個和尚,踐行僧人的準則,可是又心懷天下,出世入世本就無什麼分別而已。

所以,一旦確定了道衍是個真正的佛教徒,那不貪圖功名利祿錢財美色就很好理解了。造反也好,建功立業也好,不過是一個佛教徒的人生故事罷了。


晉是無語

成祖朱棣繼帝位後,授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道衍和尚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複姓為姚,賜名廣孝。明成祖每次與姚廣孝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道衍和尚謝絕了朱棣諸多封賞,但一直缺就職於朝堂。因為他是佛家的代表,為的是提高佛家在明帝國的地位。自朱元璋立國始,朱元璋開始奉道教為國教,藉此打壓佛教,併發聖旨: 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廢毀;下州寺院全部拆廢,不許重建。人口過五十萬的城市允許保留十寺,每寺留僧三十人。

天下各地拆廢寺院和銅像、鐘磬,所得金、銀、銅一律交付官庫,鐵則交付本州鑄為農器,還俗僧侶各自放歸本籍充作百姓,不許入道教修行。如非大明僧人,送還本處收管。 禁止私自出家;訂立嚴苛的出家條件,並規定必須在京師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嚴刑;未受敕額的寺院,一律廢毀;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交由官庫,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即構成刑事。

這樣的的大環境下,佛家苦不堪言,朱元璋去世,新帝朱允炆登基情況依然沒有改變,但朱允炆準備消藩讓佛家看到了希望。姚廣孝作為佛家代表走了出來,他藉機會接近了朱棣博取信任,慫恿朱棣造反,並一直在朱棣身邊出謀劃策。他到死都一直居於寺廟,不接受錢財,拒絕還俗,但一直堅持上朝。朱棣幾次出征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建國,皇長孫朱瞻基也是他的學生。就此佛教在明帝國的地位明顯好轉,雖然沒能取代道教成為帝國主流宗教,但僧人和寺廟的數量明顯增多,也不再受政府壓迫。


清聲艾語


姚廣孝,又名道衍和尚,他不但是有明一朝非常了不起的一位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因僧人一般穿黑衣,故身居宰相之位的僧人,亦被人稱作黑衣宰相)。

其實姚廣孝最傳奇的,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是一個專業從事謀反,而且謀反成功的奇人。

姚廣孝相貌生的就奇。姚廣孝早年曾遊覽嵩山寺,相士袁珙對他道:“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姚廣孝聽吧,不怒大喜。


姚廣孝身為和尚,卻滿腦子不想念經誦佛之事。有一次他途徑丹徒北固山,賦詩緬懷古賢,以抒志向。詩道:“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宗泐聽後,道:“這豈是佛家弟子說的話!”姚廣孝卻笑而不語。

姚廣孝還是個敢於毛遂自薦謀反的奇人。在好友的推薦下,48歲的姚廣孝得以有機會為諸王子誦經,有幸見到了燕王朱棣。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姚廣孝當即上前主動自薦。此時年近半百的和尚姚廣孝,其貌不揚,體態臃腫,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雙三角眼。朱棣當時並沒把面前這個胖和尚當回事,不願收他。姚廣孝見此情況,便湊到朱棣耳邊輕聲說道:“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定能為您奉上白帽子。”王字頭上加個白,那不就是“皇”嗎?此話說出,那可是大逆不道的行徑。朱棣聽後,雙目凌厲地瞪著眼前這個和尚,一言不發。沉吟片刻,朱棣才示意和尚借一步說話。兩人找了處僻靜之地,促膝暢聊,言談頗為投機,雙方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姚廣孝更是一個專業從事謀反,而且謀反還成功的奇人!

從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發動“靖康之難”的燕王朱棣,不管從長期的預謀階段,還是起事之前的精心秘密謀劃,和後來的下定決心,以及起事後,所有任何一個重大的的決策,和每一場大型戰役的謀劃,都能看到一個人的影子,那就是道衍和尚——姚廣孝。

可以說,鼓動燕王謀反的是他,在燕王猶豫不決時,堅定燕王謀反信心的是他,出奇謀,直搗南京,輕鬆輔佐燕王奪取帝位的也是他。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謀反獲勝,歷史上絕無僅有,還是他!


奇哉道衍,偉哉道衍!真乃千古一人!

更奇的是,姚廣孝這個半輩子一直在鼓唆燕王朱棣造反的和尚,他鼓唆燕王,以至取得燕王的絕對信任,被燕王依為心腹後,卻並沒有貪圖燕王給他金錢美色,官爵俸祿。就是之後與燕王同甘共苦、歷經磨難,謀反成功,輔助燕王登上九五之尊,自己也成為燕王第一謀臣,眾多開國功臣中,功勳最卓著的“第一功臣”。在等待論功行賞,甚至各個自詡功勞第一,虎視眈眈注視著朱棣如何封賞自己的文武大將中,姚廣孝卻是唯一一個毅然拒絕了明朝的第二位偉大的皇帝——永樂大帝,所有高官厚祿的封賞,更沒有為金錢美色、榮華富貴所動心,只是請求永樂大帝賜他僧衣一身,絕然毅然的回到他以前生活的老地方——慶壽寺做起了主持,過起了清心寡慾的佛家生活。


道衍和尚的一生,幾乎可以說,他天生就是為謀反而生,他的一生也是幾乎只在幹一件事,就是謀反!另外,別人謀反要麼貪圖榮華富貴,要麼貪圖高官厚祿,金錢美色。他道衍和尚——姚廣孝卻不貪圖任何一樣東西。他簡直就是為了謀反而謀反。

可以說,他謀反造反的目的,只是為了謀反而造反,無他!你說,是不是,真乃奇人!

道衍和尚,還有一奇,就是他對自己輔佐燕王朱棣能不能謀反成功,還有著一種說不出的自信和堅持。可以說,他好像冥冥中早已經知曉,燕王朱棣的謀反必定成功,因為不管在謀反的過程中,遇到多麼重大的困難和波折,也不管是燕王朱棣本人,還是其他眾將領,誰對謀反發生動搖,唯有道衍和尚姚廣孝,卻一直信心滿滿,從未動搖過哪怕那麼一絲一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就是燕王朱棣百萬雄師的一盞引路明燈,永遠一直照耀指引著燕王的百萬雄師,衝破黑暗和迷霧,向著勝利的方向,前進,前進,再前進!

例如,歷史上曾記載,姚廣孝極力密勸朱棣起兵時,朱棣卻反問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而燕王朱棣起兵前夜,突有暴風雨來臨,將王府的簷瓦吹落在地。風吹落瓦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燕王朱棣不禁變色。姚廣孝卻道:“這是吉兆啊!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王府的青瓦墮地,這預示著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黃瓦了。”

姚廣孝的奇,還在他能功成名就之後,全身而退。姚廣孝雖然有著“第一功臣”的身份,卻始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選擇了半臣半隱的生活,在多疑嗜殺的皇帝手下,竟以八十四歲高齡善終,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開國功臣,居功至偉,卻沒有被皇帝“兔死狗烹”,還活了八十四歲高齡,真是無有幾人!


更不為人知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永樂大典》。最終也是在姚廣孝的主持下得以最終完工成書。

《永樂大典》起初主持編修的是大學士、內閣首輔解縉。但初稿完成後,朱棣覺著還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於是這活便安排到了姚廣孝身上。永樂五年,這部字數達三億七千萬的百科全書,在姚廣孝主持下順利完成,並最終被命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代第一奇人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永樂大帝朱棣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燦爛晨跑

道衍本名姚廣孝,字斯道,自號逃虛子,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出生於元惠宗元統三年(公元1335年)。



道衍家庭殷富,歷代從醫。這麼好的家境道衍卻選擇了出家確實讓人琢磨不透,但怪人是不需要讓人琢磨的。為什麼要稱道衍為怪人呢?在古代人們都熱衷於考取功名,科舉不中不願再考者則子承父業,比如像道衍這樣的家庭世代從醫,做個醫生也不錯了,沒有任何技術就去經商,再不濟老老實實的做個農民,正常人沒有人願意做和尚,除非迫不得以,像朱元璋這樣的。但道衍卻在擁有這麼好的家庭下當了和尚,這樣就奇怪了。也許道衍愛好佛學,潛心向善,但道衍出家後做的事卻和一個出家人大相徑庭。

道衍有一次北上參學,在嵩山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見他身為佛子,卻隱含殺氣,笑著告訴他:“你真是個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殺之相,更有輔國之才,望君珍重。”道衍很讚賞對自己的評價,於是,二人結為好友。這就奇怪了,一個佛門弟子聽到這樣的話沒有憤怒,沒有內疚,卻很高興,讓人不禁懷疑這是一個潛心修佛著嗎?



道衍更與其他出家人或修道者不同的是他每天都是四處遊玩,賞山悅水,從不誦經唸佛,走到一些名山大川就題詩唱賦,經過一些古戰場就抒發情懷,如果他每天就這樣度過頂多也就做個世俗和尚罷了,但機會說來也就來了。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馬皇后去世,太祖下詔令選高僧侍奉王子,為她誦經祁福,道衍受召入宮陪燕王朱棣講佛,與燕王朱棣面晤之後,彼此有相見恨晚的感受。朱棣向太祖建議,讓道衍陪其去北平。道衍後被朱棣安排在北平的慶壽寺做住持。沒多久,道衍遂常出入王府,成為燕王府的高級謀士。



建文帝繼位後,道衍每天都到燕王府唆使朱棣造反,朱棣開始也下不了決心,便拒絕了他。道衍非但不死心還想方設法讓朱棣造反,一日朱棣邀道衍進書房密談,道衍看到燕王的書案上有一上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道衍提筆對曰:“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道衍趁機力勸燕王及早舉兵,以防不測。但朱棣擔心民心支持惠宗,對起兵之事還是存有疑慮。道衍回答:“臣只知天道,何論民心?”朱棣還是猶豫不決,他最後把自己的好友袁珙拉下水,將袁珙推薦給朱棣,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進行分析,使朱棣堅定信心造反,建文帝這時突然進行削蕃,很快就削到了燕王,這時朱棣沒辦法,要麼坐以待斃,要麼起兵造反,朱棣當然選了後者。



在朱棣造反時,道衍身為第一謀士為朱棣出謀劃策,常常戰無不勝。但朱棣的燕地就那麼大,而且建文帝派出的大軍一次比一次多,在這種情況下道衍向朱棣提出“斷其一指不如廢其一臂”,集中所有兵力進攻南京,只有攻下南京就成功了,後來朱棣率兵南下進攻濟南時久攻不下,被迫回師,這時道衍又提出用騎兵長途奔襲繞過濟南從河南、安徽南下進攻南京,朱棣聽從後又率部向西進攻,然後南下進攻河南、安徽一路勢如破竹,最後包圍南京,建文帝在城破時在宮殿自焚,然後就失蹤了。



朱棣奪位後論功行賞,道衍居功首要,朱棣登基後,拜道衍為第一功臣,並賜名“姚廣孝”,取“大道至衍,廣被忠孝”之意,並把元朝宰相脫脫的相府及兩名貌美的宮女賜給道衍。

道衍拒絕了豪宅與美姬,奏請將自己的宅院改建成“崇國寺”,並由他擔任住持。道衍白天身著朝服進宮伴駕,頗有“大隱隱於朝”的意味,晚上回到寺院,脫下朝服改換僧人衲衣,與青燈古卷相伴。

明成祖永樂年間,道衍奉命前往蜀雲臺觀懸幡,抵達姑蘇寒山寺暫住。道衍在松下散飯過後,曳履獨自漫步,途中遇到吳邑的曹三尹,對方十分驚訝地看著他,隨手舉鞭就打了道衍二十皮鞭。道衍卻無絲毫慍色。不一會兒,周圍的眾人圍攏過來,道衍拿出一首詩給大家看:

“出使南來坐畫船,袈裟猶帶御爐煙。

無端撞著曹公相,二十皮鞭了宿緣。”

道衍說他前生虧欠了這位曹公,今日方才了結了宿怨。眾人聽懂之後大笑起來,卻也感佩道衍的度量,被曹公痛打,絲毫不放在心上,以佛門的寬仁胸懷淡然處之。

永樂大帝為“控四夷以治天下”,採納道衍的建議遷都北平,並由道衍主持北京城的設計。道衍按照天上的星宿排列布局,使天上紫微宮與人間紫禁城遙相對應。為克煞元大都殘存的王氣,他將北京城整體的中軸線向東偏移,元朝大都的中軸線就落於西面的白虎位置,以此克煞、威鎮元朝殘餘的王氣,元大都所在的玄武位置,也因此被廢除。



現在北京的景山,就是當時道衍廢掉元大都的玄武后,派人堆出的人工的山,作為整個北京城的玄武靠山。若從高空俯瞰煤山(即景山),就像是尊盤腿而坐的大佛。

朱棣承天命當為“太平天子”,為協助這位傳奇的天子,道衍法天象地為大明王朝營建了這座傳奇的紫禁城,還有他參與編纂的鴻篇鉅著《永樂大典》以及由他設計鑄造的永樂大鐘,道衍在這段與明成祖的宿緣中,也用盡了全部心力。


文史揭密

如果姚廣孝為什麼輔佐朱棣謀反的原因很簡單,只有四個字:“順天應命”。

正如姚廣孝密勸朱棣起兵時,針對朱棣提出的疑問:“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所做出的回答:“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一樣,姚廣孝選擇輔佐朱棣,只是為了順應天道。

姚廣孝,法名道衍,號獨庵老人,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正如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武王助周伐商,諸葛亮輔佐劉備立蜀國,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元立明一樣,第一是順應天命,輔佐真龍天子;第二是個人理想抱負,治國平天下。

只不過姚廣孝區別於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他是一個和尚,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就得四大皆空。

因此他不像姜子牙一樣,受封於齊地;不像諸葛亮留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也不像劉伯溫一樣,受封誠意伯,得諡號文成。

而是拒絕了蓄髮還俗的詔命,辭受明成祖賜他的府邸、宮女,居住在寺廟中,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

其實,姚廣孝也很厲害,幾乎可以媲美諸葛亮、劉伯溫等人,只是作為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不是很正面,所以在歷史上知名度不是很高。

但是如果你瞭解了姚廣孝對整個明朝的影響,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

一、朱棣的首席謀士

洪武十五年,姚廣孝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二、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三、紫禁城的設計參與者

明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傳說姚廣孝在遷都前,住在北京西山潭柘寺,在潭柘寺設計紫禁城建築,據說現在潭柘寺內的部分建築風格與故宮建築風格一致(例如:潭柘寺大雄寶殿是故宮太和殿的縮小版),就是因此緣故。

四、《永樂大典》最高編撰官

姚廣孝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的最高編撰官,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五、佛教的衛道者

姚廣孝晚年擔起佛教護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六、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顧炎武
“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李贄

姚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電視劇朱元璋呢?在這裡面,朱元璋曾經跟自己的手下說過一件事情,就是劉伯溫這個人不要錢,不要才不要女人,他到底要什麼,就連朱元璋當時自己都沒搞清楚,當時他很害怕劉伯溫這個人,不是為了其他東西,就是過來搞事情的,所以他一直不敢重用劉伯溫,直到開國以後,他開始對劉伯溫委以重任。

在電視劇裡面他有一句話總結的很到位,劉伯溫這個人到底要什麼?像他這種心高氣傲,視錢財如糞土,而且才能出眾的人究竟想要什麼東西?

名,一個能夠在青史上面留下自己名字的能力,這種人,他們要求的東西可比別人高尚的多啦,他們並不想要那些錢財或者是美色,這些世俗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能夠給自己人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能夠證明自己人生的價值,能夠在人類的歷史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這一點就是他們一生所追求,奮鬥的東西。

朱元璋自己就說啦,我給劉伯溫權利,有了權利,他想要留下自己的名字,就必須得踏實肯幹的為我去做任何事情。如果說一旦做錯了什麼事情,對於他來說就是將自己的名聲給搞臭,他是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呢,我用這種方式將他綁在我的戰車上面這一點。劉伯溫是沒有辦法拒絕的。

我們去看一下歷史上面關於。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他的這個黑衣宰相道衍是否跟朱元璋描述的劉伯溫有著異曲同工的意思。

歷史上面關於這個人,他不喜歡錢財,也不喜歡美色,甚至將自己手裡已經有的錢財和美色已經分出去了,但是唯獨一樣東西,他不肯放手,就什麼權利,即便幫助朱棣已經登基了,他仍然還是不肯放棄自己手裡的權利,一天到晚穿著一個和尚的衣服去上早朝,然後被人稱為黑衣宰相,這就是這種人一般有的通病。

所以說他放著朱允炆不去好好幫忙,而是選擇去幫助已經沒有勝算的朱棣。從這一點上來講,這種人符合六個字搞事,搞事,搞事。

對於他來說,最大的一個問題,他就沒有早生個幾十年,早上個幾十年,他跑去跟朱元璋一起做事情,他認為自己的能力不比劉伯溫差,肯定能混的比劉伯溫更好,但是已經沒有那個機會了,所以無論如何,他必須得創造一個亂局,讓自己能夠一步登天,成為可能性。什麼樣的亂局呢?所以說,這個時候他將所有的寶全部壓在了朱棣的身上。

最終證明他成功了,黑衣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修築《永樂大典》,並且編纂明太祖的實錄,道衍成功了。


漩渦鳴人yy

不是所有人都貪財,也不是所有男人都好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都想要快樂。而為了獲取快樂,每個人的方式又不同。

有人靠攢錢,有人靠買房,有人靠買春,有人靠造反。

當金銀財寶的刺激來的太小,甚至感覺不到時,和尚只能選擇造反了。正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你不瞭解他,所以才有這樣的問題。


兵哥讀兵法

其實很簡單,所謂的工匠精神就是如此!

我們經常看到,有一部分人不未錢財,名譽,權利等,只為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自己內心裡的真我,無論是科學還是醫學,這樣的人不乏少數!

而解釋道衍就合適許多了,道衍這個人參加過高考,但是並未考中,於是去學厚黑學的東西,但是在當時,尤其是安定的明朝,朱元璋的明朝,這些學問是毫無用處的!

想想現代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最怕一生碌碌無為,還說平淡難能可貴!而對於道衍來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自己的抱負,實現自己肚子餓滿腹學問,只有靠著朱棣和造反!

而道衍很清楚,朱棣是一個能力很強,並不滿足於現狀的人,其他王並不能成大器,即使是那個能力不亞於朱棣的燕王!但朱元璋喜歡的是太子,同時太子德高望重,朱棣本來也認命!

無奈就在於,太子早死,朱元璋悲憤交加,但愛屋及烏,立了其兒子朱允炆,這才觸發了真正的戰火,要知道朱棣可是戰場上下來的,戰績累累,怎麼可能會服朱允炆,這就是造反的基礎!

而之後朱允炆開始削藩,這是其導火索!而在此之前,道衍一直等,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一個人把畢生都all in了,所以由此判斷,造反才是他的人生抱負,至於打下天下,榮華富貴,美女金銀,與他無關!

可能他只是想證明自己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