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撰文│廖偉棠

生活在北京的內蒙古攝影人,不聲揚的話,一般你都看不出來他和內地攝影人的分別,比如蒙古族的那日松,比如生於內蒙古的山西人李偉,乍看之下比大多數內地攝影人都顯得低調內斂——和想象中的一般內蒙古人很不一樣,這也可以說明我們對當代內蒙古的認識有多少是被演藝作品和歷史傳說左右的。即使長相很豪邁的阿魯斯,在他自己經營的酒吧裡也是最沉靜的一個存在,而他讀的漢語詩集、小說和哲學著作,比我認識的多數漢族人都多。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當然也有符合我們對蒙古族文化想象的攝影師,比如說阿音。記得2006年,阿音帶著他拍攝的蒙古人肖像,席捲各大雜誌和影展,那些肖像都用黑白暗房精心製作,加強反差和戲劇性,充滿了風起雲湧之感。同時出現在展場的阿音,也是一身華麗的蒙古族節日盛裝,和他的強震撼力的攝影相得益彰。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不過,在李偉拍攝的這系列關於當代內蒙古的作品《大地》中,我看到的是阿音的反面。李偉的影像和他一樣低調,絲毫不迴避當下內蒙古的種種貧乏和困境——他拍攝的寺廟,要麼被圍牆遮擋了大部分,要麼被民房包圍消失在遠處;他拍攝的帶有民族圖騰的大門,不通向任何地方,背後一無所有;他拍攝的帶有異域情調的小畫,隱沒在一大片並不屬於這個民族傳統美學的粉紅色裡。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距離與湮沒,是這批照片給我的第一印象,大量的遠景,荒蕪且失諧,常常被薄雪草率塗抹。這不是那個英雄頌歌的時代,倒讓我想起阿魯斯曾經的一個攝影項目“成吉思汗之後”,你可以說這是後現代的內蒙古,但實際上這個“後”裡面飽含辛酸,不是我們做審美旁觀的外人所能道的。李偉的照片儘量保留“意義”的空白,廢棄的廣告牌和學校、剝落的牆上標語等等隱喻著文字的失語。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大地》裡面也有很多蒙古人的肖像,但沒有那些風起雲湧的背景,他們要麼困於簡陋的住宅樓,玻璃窗上的簡體漢字和他們身上的花紋相比,也像抽象的符號;要麼處於節慶的路上,離民族攝影上那些繽紛的狂歡非常遙遠;只有那些雕像似乎止息的精神、色彩混和與四周的凋敝。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在一次訪談中,李偉說:“我對攝影的理解,用一句話說是‘拍攝易凋零易消逝之物’。我覺得攝影本質上是懷舊,是對過去或即將過去的事物的留戀。而在內蒙古,傳統文化是逐漸消亡的,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我覺得我拍的跟這些東西相關。”這些照片裡的懷舊感非常微妙,它並不符合傳播時代所需要的種種刺激和煽情,它只是緩緩展開,同時拒絕外人進入。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李偉:不欲震撼的內蒙古塵世

就像這本關於內蒙古大地的書裡,出現最多的除了馬,就是網圍欄,無限的風景充滿了有限的割裂。我想起嚴力的詩《還給我》:

……請還給我早上叫醒我的那隻雄雞

  哪怕被你吃掉了也請把骨頭還給我

  請還給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被你已經錄在了磁帶上

  也請把笛子還給我

……請還給我整個地球

  哪怕已經被你分割成

  一千個國家

  一億個村莊

  也請你還給我

這是我們身處的塵世的基本面貌,這種無法還回來的消逝,比那些表面的蒙古族文化情調或者構圖衝擊力等等,都要震撼我的心,雖然它不欲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